天天看點

畢摩文獻 彜族社會的百科全書

畢摩文獻 彜族社會的百科全書

彜族畢摩銅制法鈴。

2010年,涼山彜族畢摩文獻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彜族聚居區,彜族人口188.25 萬,占全州總人口的44.4%。彜族是中國境内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曆史悠久,文化獨特,大小涼山地區更因地理環境的封閉極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保留了大量獨特的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彜族原始風貌的畢摩文獻,文獻數量衆多,内容十分豐富。

畢摩文獻 彜族社會的百科全書

畢摩文獻與法具。阿牛史日薩古曲惹攝

據初步統計,僅在有“畢摩文化之鄉”美譽的美姑縣,散存于民間的畢摩文獻就達330多種14萬餘卷(冊)之多。為搶救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涼山州政府于1996年專門在“畢摩文化之鄉”美姑縣成立了中國彜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同美姑縣檔案館等機關一起,負責收集儲存和研究畢摩文獻,宣傳保護畢摩文化的重要性,并陸續将從州屬各縣收集到的一千五百多卷珍貴畢摩文獻集中到美姑縣檔案館和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儲存。

此外,涼山州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涼山州奴隸社會博物館等機關也儲存了一部分畢摩文獻。申遺的主體部分是州政府撥專款收集到的重要文獻一千五百多卷。鑒于外界對畢摩文獻仍較陌生,本文從三個方面做個簡介,友善大家走近畢摩文獻。

畢摩文獻 彜族社會的百科全書

盛裝打扮出席“尼木措畢”祭祖儀式的女子。

畢摩神秘的文化傳承者

畢摩一詞,是彜語的譯音,漢譯“畢”有“說教”的意思,“摩”有“大師”、“教師”之含義。在彜族傳統社會生活中,舉行祭祖安靈、禳災療疾、蔔筮擇日等帶宗教意味的儀式、活動,被稱為“作畢”,“畢摩”即“作畢的人”。

彜族傳統社會分茲、莫、畢、格、卓五個階層,後二者是匠人和平民,前三者是統治階層。據研究彜族曆史文化的專家考證:“摩”是“莫”的音轉,曆史上“畢摩”曾擁有和“莫”相同的社會地位,其職能和“莫”是互為重合的。起初,政教不分,畢摩的職司由擁有政權的“頭人”兼充;後來,他們逐漸把繁瑣的宗教職能向低一等級的人轉讓,由“茲”到“莫”到“畢”,畢摩逐漸成為專門從事宗教職司和主持社會文化活動的階層,在彜族傳統社會中居于重要地位。僅在美姑縣,今天仍有各類大小畢摩6850人,這充分說明了畢摩在彜族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大影響力。他們千百年來一直在彜族社會中扮演着講述曆史、傳播知識、規範行為準則一類的文化教育角色,實際上是彜族中掌握本民族古代文化知識、傳授典籍和民族曆史文化的知識分子,是彜族曆史文化的記錄者、儲存者和傳播者。從古到今,彜族群眾都視畢摩為“智者”和“知識最豐富”的人。

畢摩須由彜族男性充任,必須熟知天文、地理、譜系、倫理、史詩、傳說、神話、醫藥、祭祀和占蔔等數百種彜文典籍。傳承分家傳與從師學習二途,因傳承不同,在知識的深度上也各有側重。

畢摩,是祭祖安靈、禳災療疾、蔔筮擇日等帶宗教意味的儀式、活動的唯一傳習者;是彜族文字的主要傳承者和集大成者,彜文亦被稱為“畢摩文”。事實上,在20世紀以前的數百年間,畢摩成了彜族各階層中彜族文字的唯一認讀、記錄和傳授者。畢摩,也是彜族文化典籍——畢摩文獻的記錄者、儲存者和傳授者。

畢摩文獻 彜族社會的百科全書

彜族畢摩巫師。

世襲畢摩家支世代父子相傳

彜族曆史文化古老而獨特,而畢摩是彜族曆史文化的唯一記錄者、儲存者和傳播者。是以,畢摩文獻是彜族曆史文化的唯一載體,是曆代畢摩們記錄儲存下來的珍貴彜族曆史文獻。

畢摩文獻是典型的彜族傳統手寫文獻,由世襲畢摩家支世代父子相傳,文獻破損後由當任畢摩另用新載體轉抄謄寫,文字形式是古彜文,書寫材料近現代以前時期主要用自制竹筆蘸以作為犧牲的動物(如狐狸)血加鍋底灰調成的黑色液體書寫,也有用彩色天然石材磨成粉末加水調成書寫材料的;載體以紙張和木闆為主,主要有宣紙、綿紙、普通白紙、牛皮紙、木闆、木牍、皮書、骨簡等;紙質載體中,最大者約為240厘米長、50厘米寬,最小者約10厘米長、15厘米寬,一般約為A3規格紙大小但略長略窄。書寫時從上到下豎行書寫,閱讀時将文本向左調轉九十度橫看,呈獨特的“左翻倒念”形式。載體形式多樣、書寫閱讀形式獨特,真實反映人類書寫文化和書寫技術的變遷過程,真實反映了彜族文字書寫和文獻儲存的悠久曆史風貌。

現行文本的具體形成時間雖不可确考到具體年月,但由哪位畢摩抄錄在文獻結束處均有明确記載。同時,許多文獻(如《驅鬼經》《禀神經》)中用父子聯名制的形式真實地保留了文獻的傳承史,這就保證了每一部畢摩文獻傳承的連續性和現存文獻的真實性、原始性,文獻内容的時間背景可以追溯到彜族的上古時代,并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時間上無間斷,涵蓋了整個彜族社會發展史。

畢摩文獻出自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該州是中國最大的彜族聚居區,境内彜族文化積澱濃郁,民族風情古樸動人,古老文化保留極為完整。其中,美姑縣位于該州腹地,縣内彜族人口占98%以上,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曆史淵源,受外來文化影響甚小,以畢摩儀式最為完整、作畢水準高超及畢摩文獻版本繁多、内容齊全完整、博大精深,引起了國内外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美姑縣是三大畢摩宗師阿蘇拉則、阿格說主、阿克夥窩的故鄉,三位宗師又是畢摩文獻的集大成者。境内畢摩文化極盛,畢摩傳承有序,代有高人;畢摩文獻數量衆多,儲存完好,内容完整、清晰,各派畢摩文獻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互相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申遺文獻以美姑縣為主産地,在地區性上具有典型意義。

畢摩文獻 彜族社會的百科全書

畢摩文獻。

價值先民思想文化的寶庫

綜合考察申封包獻,它們都是彜族專業神職人員——畢摩在長期從事獻祭、祈願、禳祓、詛咒、占蔔、求育、述源、喪葬、指路、祭祖安靈、曆算等專業活動中記錄、儲存、流傳下來的專門文獻,但所涉及的内容卻主題鮮明、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彜族的曆史、哲學、農學、宗教、倫理、文學、詩學、美學、民情風俗、天文、曆算、地理、醫藥學、法律等,涵蓋彜族社會、生活、文化的各個層面。如:《驅鬼經》是使用頻率較高的文獻,反映了彜族的基本宗教觀念;《調合夫妻經》反映了彜族的基本倫理行為規範;《勒俄依特》是彜族的傳世史詩;《指路經》《鳳凰經》反映了彜族的祖先崇拜觀念和民族遷徙史;《贖魂經》和《請魂納福經》反映了彜族的靈魂觀念和萬物有靈觀念;《防癞經》既保留了彜族地區麻風病流行的真實曆史,又反映了彜族人民對疾病産生傳播和防治的認識;《百解經》記載了豐富的星相曆算知識,反映了彜族天人和諧的觀念;《招兵經》《鳳凰經》和《誘送女鬼經》等均用詩體語言寫成,修辭手段豐富,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是以,畢摩文獻不僅是祭祀類的專門宗教文獻,而且是“彜族核心文化的載體”,是彜族先民思想文化的寶庫,是“彜族的百科全書”。它對研究彜族曆史文化,研究中國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關系史,研究彜族文字、原始宗教、倫理規範、習慣法,研究彜族獨特的天文曆算學、醫學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寶貴文化遺産,也是珍稀的世界文化遺産,具有極大的保護、利用價值。

畢摩文獻 彜族社會的百科全書

畢摩。阿牛史日薩古曲惹攝

具體而言,畢摩文獻的價值有以下幾點:

畢摩文獻是由古彜文寫成的,彜文是一種少有的古老而自成體系的完備的自源性文字。通過研究畢摩文獻,我們對文字的産生和發展可以有更清晰的認識;

畢摩文獻記錄了彜族的禮儀規範和習慣法,是研究人類文明史難得的材料;

畢摩文化是在原始宗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宗教文化,是活态的原始宗教文化的難得的标本,畢摩文獻對研究原始宗教意義重大;

畢摩文獻詳細記錄了彜族的遠古傳說,對研究彜族曆史、部落遷徙史、民族關系史等意義重大;

彜族畢摩文獻絕大多數用詩體寫成,便于畢摩們吟詠唱歎,具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美學價值;

畢摩文獻中記錄了大量天文曆算、占算學知識,在人類天文學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畢摩文獻(如《獻藥經》《蒸療經》《草木浴經》)中記載了不少藥學、醫學知識,如果對這些知識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和利用,将對現代醫藥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現狀搶救保護任重道遠

雖然近數十年來涼山州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畢摩文獻開展了大量的搶救保護工作,畢摩文獻引發了外界的持續關注,并成功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但其搶救保護任務仍然任重道遠。

一是由于曆史原因,許多珍貴文獻已流失到海外或被毀,許多珍貴文獻仍然分散儲存在民間畢摩私人手中,保管條件極差、安全隐患極大,并處于不斷流失之中。

二是畢摩文獻都用古彜文寫成,随着外來文化的沖擊和自身生長環境的變化,畢摩這一職業如今後繼乏人,老一代畢摩正逐漸老去、死亡,連畢摩文化儲存最完整的美姑縣,精熟文獻經典的老畢摩已不足20人,文化與儀式逐漸異化,甚至面目全非。畢摩文獻正面臨散失、外流和無人能識讀的瀕危狀态。

三是已被各檔案館、研究機構搶救保護的珍貴文獻仍有大量搶救保護工作要做。目前這部分文獻隻有簡單的簿冊流水登入,沒有詳細的内容目錄,絕大多數文獻的内容還沒有翻譯成規範彜文和漢文。收藏的大量珍貴文獻面臨着無人釋讀、翻譯、研究的窘境。

(本版圖檔除署名外,均來自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