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食材過期的星巴克,我們交了多少“人設稅”?

為食材過期的星巴克,我們交了多少“人設稅”?

曾經,在星巴克喝咖啡代表着小資、文藝;如今,在星巴克喝咖啡要當心嘔吐、拉肚子。

這家号稱“以行業最高标準為基礎,制定并嚴格執行星巴克食品安全‘标準’”“進入中國内地市場22年來,一直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的咖啡店,因為頻繁觸碰食品安全的紅線,幾天來被多次送上熱搜。

昨夜,股價下跌的星巴克終于道歉了。

為食材過期的星巴克,我們交了多少“人設稅”?

(星巴克道歉 截圖自星巴克官方微網誌)

食材過期後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存期限,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

一杯至少要小30元的咖啡,怎麼能如此明目張膽地收消費者“智商稅”“人設稅”?

龔先生覺得,它是被國内消費者捧得太高了。

很多時候,光臨星巴克的人喝的不是咖啡,而是“高端時尚有格調”的品牌人設,甚至在非正式場合,一個城市“有沒有開星巴克”“開了幾家星巴克”可以成為考量當地發展水準的名額。

我們是在為“高大上”埋單星巴克,從沒想過,它會用擦垃圾桶的抹布擦那高檔咖啡機,會把過期的食材拿出來招待我們的虛榮心。

就在前不久,另外一個“貴牌”加拿大鵝,也被撕下了遮羞布,不但不是标榜的最保暖,做工也不怎麼樣,還不給中國消費者退換。

這些品牌的賣點到底是啥?莫非就是個貴?貴了,就有了氛圍感、儀式感?

說到底,是消費者花錢買了個富貴的迷夢。

而相關行業的“金标準”到底是品質的标準,還是營銷的手段呢?

僅以飲品行業為例,近年來國内外品牌不斷搶占中國市場,各有各的定位,咖啡、奶茶、中式茶飲,可以在門店數量上抗衡星巴克的品牌有之,能吸引年輕人的單品有之,比星巴克更貴、環境更好的也有之。

但是,諸多商家忘了一點:食品行業的立身之本是安全。

為食材過期的星巴克,我們交了多少“人設稅”?

(關注食品安全 圖源 堆圖網 作者 yeyeoa)

近年來,下到9塊9、上到近百元,出問題的飲品屢見不鮮。知名品牌被曝光的衛生問題、食品品質問題、虛假宣傳問題,消費者更是司空見慣,“我都喝奶茶了還在乎健康”的自嘲之語透出諸多無奈。在充滿食品安大坑的飲品之路上,誰能保證哪杯不讓自己拉肚子呢?

令人不解的是,被爆出問題的品牌總是屹立不倒,每個事件的影響力不過三五天。然後,就又有人排隊購買了——消費者是不是記性不太好?

于是,某些商家學會了一招,即不必在品質安全上下功夫,而必須在公關上耍滑頭——一旦出了事,能甩鍋的就甩鍋,實在不行就道歉,再給消費者畫個整改的餅,關一兩個門店做做姿态。似乎沒人提到如何補償和賠付受害的消費者。

罰得不狠,後果也不嚴重,加上消費者格外“寬容”,自然,諸多出了事的品牌商一次次“在公關成功”後,偷偷松了口氣。

在這些品牌商眼裡,“過期”不可怕,可怕的是“過氣”。

與其在食品安全、品質上下功夫,不如在做網紅、講故事、塑造人設上,牟足勁兒。因為,他們似乎看穿了一個真相——好喝不如好拍,品質不如流量。

為食材過期的星巴克,我們交了多少“人設稅”?

(用腳投票 圖源 51貼圖網)

那麼,是誰讓他們有了僥幸的底氣?有了屢屢跨過食品安全紅線的膽量呢?

龔先生想知道,食材過期的星巴克還香不香?我們這“人設稅”還要交多久?我們該怎麼讓他們做真香的咖啡呢?

靠真正長了牙齒的法律,讓所有越過食品安全紅線的品牌商付出足夠沉重的代價?還是靠消費者用腳投票、不交或少交“人設稅”?

來源:勞工日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