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旅中的詩意,一個加拿大人在中國的15年

米歇爾·馬多(Michel Madore),加拿大畫家、雕塑家、詩人。近日,他将自己于2015至2020年旅居中國期間的繪畫作品彙集為一個名為《行旅圖》的展覽。

人物一直是米歇爾·馬多的繪畫中心。“從 25 年前的第一幅畫以來,我看到人物從畫布的左右兩邊往返行走,總是側面,我好像走在他們旁邊并感受他們,和他們如一家人。此畫之後我與自己說,我的一部分已跟随着這人山人海。他們要去哪?往哪裡走?和誰在一起?唯一确切的是,他們有一個命運共同體,與我們所有人類兄弟姐妹一樣,詩人弗朗索瓦·維庸(Fran ois Villon)所珍視的。” 米歇爾·馬多在籌備這次展覽最初的想法。

行旅中的詩意,一個加拿大人在中國的15年

夢書人-1 30 x 30 cm,2016紙本炭筆,拼貼

在馬多的繪畫作品中,觀者可以看到空靈清逸,對線條極度的節制和大量的留白。裱在亞麻布上如皮膚般的紙重疊交錯形成的意外,形成了各種灰階與空間。西方叙事下的風景、人物和天穹,構成了另一幅天與人的景象,米歇爾·馬多的藝術源自西方,而他的藝術之路卻和東方不期而遇。米歇爾·馬多對東方哲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東西方的交融。

行旅中的詩意,一個加拿大人在中國的15年

夢書人-2 30 x 30 cm,2016紙本炭筆,拼貼

在2011年的一次對談中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鮑棟這樣提及米歇爾·馬多的藝術:“我們看到在馬多的作品中經常出現‘身體’,不僅僅是身體的形象,也就是說他不是用繪畫去描繪現實的身體,他是在繪畫上呈現抽象的身體感,這就涉及到了某種形而上的身體,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的每一種存在都有其‘身體’,比如畫布上的炭筆,與亞麻布産生微妙的摩擦關系,在摩擦中,我們能見看到畫家控制自己的手指,手指連着手臂和眼睛,這個炭筆的線條就是‘世界之肉’(梅洛·龐蒂的一個概念)運作的痕迹。”

行旅中的詩意,一個加拿大人在中國的15年

我們在哪 (局部)

80 x 240 cm,2015-2016

制裱布畫

“作為畫家,米歇爾·馬多相信手,相信材料,相信時間,與其說他任由這些東西自我表達,不如說他早已将自己作為畫家的生命傳遞給了它們。隻有如此,畫家的自我才能顯現出一種沉默的光芒。因為他在自己的工作中發現了其他的生命——炭條在畫面上悉索前行,亞麻畫布的紋路裡藏着關于植物的回憶,紙張斷裂又彌合。也唯有這些生命的體驗能讓思考噤聲,取而代之以關于手和材料的信仰。藉着這些古老的信仰,繪畫變成了對不可見世界之可見性的探索,變成了訴諸生命深度而非其外表的行動;而畫家的自由,則取決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放任自己走入這片晦暗之地,并依賴着從手指到生命深處的那一點點震顫——而不僅僅是眼睛和頭腦,抵達自身的真實。” 青年學者、藝術評論人和策展人賀婧在本次展覽前言中寫道。

展覽在之禾空間,參觀者還能在現場買到米歇爾·馬多最新出版的随筆集《塗塗改改》(Ratures et repentirs)的中文譯本。展覽将持續至2022年2月14日。(布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