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秦國靠着幾輩明君賢臣的前赴後繼,才得以從偏于一偶的落後蠻夷之國與群雄比肩、立足于強國之列,嬴政繼位後,更是帶着日益強大的秦國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也是以名垂史冊,成為了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一生功績卓越,滅六國、創帝制、統一貨币和度量衡、修建萬裡長城等等,可是唯有一件事他做得不夠好,那就是選擇繼承人和保證皇位傳承上。

秦始皇統一大業完成後,癡迷成仙之道,不僅四處派人尋求仙法、煉制仙丹,還經常自己親自出巡尋仙問藥,最後死在了第五次東巡的途中,因為事發突然,未昭告天下中意的繼承人到底是誰,被陪在身邊的趙高鑽了空子,裹挾丞相李斯,逼死長子扶蘇,擁立公子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
趙高是胡亥的老師,胡亥自小對他言聽進從,胡亥登基後,秦朝就徹底落入了趙高手中,施行嚴法酷政,底層人民深受壓迫,民怨深重,各地反秦勢力紛紛而起,一直包藏禍心的趙高也在積極的鏟除異己,清洗朝堂,覺得時機成熟便逼迫胡亥自盡,妄圖盜取天下,自己稱帝。
被世人忽略的秦朝第三位君主
世人都說秦朝二世而亡,其實秦朝是有第三位皇帝的,趙高殺了胡亥之後想要自立,便召見群臣探探大家口風,可發現群臣并不能接受他篡位,他無奈之下擁立了子嬰繼位,但為了日後篡位着想,他耍了滑頭,稱秦始皇是結束天下紛争建立大一統王朝才稱的皇帝,如今天下又大亂了,子嬰就不能稱皇帝,還是改成秦王吧,于是秦王子嬰接了胡亥的班。
子嬰也是個精明人,他洞悉趙高的野心,也知道自己不過是他的過牆梯,猜測趙高要在自己齋戒祭拜祖先時對自己不利,便同兩個兒子及心腹密謀齋戒當日稱病不前,趙高必定親自來請,屆時便取了趙高性命,為民除害。齋戒那日,趙高屢次派人請子嬰都沒請來,果真親自去請,正中了子嬰下懷,于是早就埋伏在一旁的子嬰二子沖上去,送趙高去見秦始皇了,事後誅其三族,将其屍首懸挂城門示衆,颠覆秦朝的奸臣就這樣被了結了。
子嬰在位46天時,劉邦率軍入關中,自知大勢已去的子嬰投降了,秦王朝的統治就此落下了帷幕,不久之後關羽打敗劉邦入主關中,殺了子嬰,屬于秦朝的時代徹底一去不複返了。
秦王子嬰身世成謎,引發頗多争議
漢朝之前的史料不多,關于秦王子嬰的記載很有限,至于其身世,目前可考的恐怕也隻是《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的隻言片語,子嬰到底誰,與嬴政胡亥是怎樣的親屬關系引發了許多争論。
扶蘇之子?
二世之兄子,二世說的肯定是胡亥,有說法認為兄子就是哥哥的兒子,甚至直指是扶蘇之子,這也是一直以來最流行的說法。
不過這種說法可能性不高,扶蘇是長子,是皇位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胡亥奪位的第一步就是逼死扶蘇,後來又殺掉了嬴政所有的子嗣,用意就是要除掉一切有資格繼位的人,起碼是能夠與自己比肩,或者說對自己能構成潛在威脅的皇室血脈,子嬰若是扶蘇之子,必然會在誅殺的名單上,是不可能給他繼位的機會的;再者從年齡上推斷,子嬰誅殺趙高時是與兩個兒子合力完成的,也就是說子嬰此時已有兩子成年,姑且按照18歲算,那胡亥去世那年(公元前207年)子嬰已經将近40歲,秦始皇尚在的話就是53歲,胡亥享年24歲,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尚在也應該是30到40歲之間,與子嬰年紀相仿,甚至還可能比子嬰小點,是以兩人的父子關系根本不成立。
是以子嬰應該不是秦始皇子孫,更不可能是扶蘇之子。
秦始皇的弟弟、胡亥的叔叔?
從子嬰的繼位過程來看,趙高篡位不能服衆才将他推到台前,證明子嬰肯定是皇室血脈,雖不是嬴政子孫,沒資格與胡亥争位,但也是血緣很近的宗親,才能在嬴政一脈絕後時,順理成章的繼位。
是以有說法指出“子嬰是秦始皇的兄弟,胡亥的叔叔”,可是嬴政的兄弟緣很薄,除了被他摔死在襁褓裡的兩位私生子弟弟,史料有載的他隻有一個兄弟叫成蟜,可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去世了。
秦始皇的侄子、胡亥的堂兄?
有學者将“二世之兄子公子嬰”解釋為二世從兄子嬰,也就是堂哥的意思,秦始皇弟弟成蟜在公元前238年降趙時确實有一幼子留在了秦國,與子嬰年紀相仿;且史書有關于子嬰向胡亥進言不該手足相殘的記載,一來說明他不在胡亥清除之列,本也是與皇位無緣的,再者也間接證明他與胡亥輩分相當且年長,才敢大義凜然的直谏,還能全身而退。
這也是縱橫個人比較傾向的一種解釋,小夥伴們以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