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秦始皇幼子,秦朝的二世皇帝,“胡亥”二字是他的名諱,秦始皇叫嬴政,胡亥的全民則叫赢胡亥,隻是在後世流傳的叫法中習慣性地忽略了姓氏,直接叫名字,稱其為胡亥。
秦二世胡亥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麻木不仁,一無是處的暴君,他種種見于史書的惡行讓人不寒而栗;中國人都說“人之初,性本善”,胡亥也不是打娘胎出來就是個壞人,除了個人性格因素外,更多的是不良的生長環境,使得胡亥從懵懂善良的孩童變成了殘暴冷血的君主。
少年胡亥是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秦始皇選錯了雕玉人
胡亥是秦始皇衆多子嗣中最小的一個,扶蘇,公子高,公子将闾已經成長為沉熟穩重的青年才俊時,胡亥還是個活潑好動、喜歡調皮搗蛋的純真孩子,據載一次宮廷宴會完畢,兄長們均撤離宴席,胡亥看見滿地擺放了各式樣的鞋子,玩性大發留了下來,在每個鞋子上都踩上一腳。

那時的胡亥不僅純真無害,還得到了“慈仁笃厚”“輕财重土”“辯于心而诎于口”諸如此類的美好評價,秦始皇對這個可愛的老幺甚是疼愛,精心挑選良師教導胡亥。
造化弄人的是,秦始皇千挑萬選的所謂良師就是趙高,這趙高本是秦氏宗親,因為母親獲罪被罰,趙高童年都是在犯人家屬的收容所裡度過的,後來秦始皇看中他勤奮上進且精通秦律,便讓他做了幼子胡亥的法律導師。
趙高善于逢迎,赢得了胡亥的青睐與信任、乃至崇拜,可以說趙高對胡亥的三觀、是非觀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也是胡亥性格走向暴戾的本願。
《史記》中記載到: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胡亥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教育基本就是法規戒律,趙高從未教導過他法律之外還有“慈”或“仁”。
《文選》卷五二曹元首《六代論》寫到“少習刻薄之教”,刻薄就是法家思想與秦律的代名詞,秦法隻重視嚴刑酷吏、排斥所有類似儒家文化,這種近乎洗腦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必定是思想扭曲、性格偏激的。
胡亥當政後殘暴不仁、草菅人命
秦始皇去世時陵墓還沒有建成,收尾工作是繼任皇帝胡亥完成的,據統計,參與始皇陵修建的人數最大時達到了七十萬人之多,勞民傷财且不說,當時民間流行傳唱“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萬人讴”的民謠,說的是胡亥将最後一批陵墓建設的核心工匠都埋在了皇陵裡;
此外胡亥還曾下旨“沒有為秦始皇留下子女的宮女不能出宮”,于是近百宮女被引到秦始皇墓前殘忍殺害,據考古發現,屍骸均有程度不同的損壞,有的頭部被擊打,有的雙腿變形成十字架……這場活人殉葬簡直是駭人聽聞!
大搞殉葬還能強行解釋為胡亥的孝道,可是對自己的手足他依舊是心狠手辣,胡亥逼迫扶蘇自殺後登基為帝,害怕衆公子讨伐自己繼位不正,殘忍的誅殺了秦始皇所有子嗣,連女兒都沒放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胡亥頑固地以為以法治天下是治國的長久之計,一味的加重法律對人民的制裁,包括骊山、阿房宮等建造,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賦稅徭役,兩極分化嚴重;對人民需求的忽視以及過分推崇刑法直接加劇了與人民群衆的沖突,胡亥對“獄律令法事”過分偏執的強調,導緻其知識體系嚴重的失衡,為他治國理念留下禍根。
寵信奸佞、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消亡了秦王朝的統治!
王符《潛夫論》中關于“指鹿為馬”的讨論:趙高專秦,将殺二世,乃先示權于衆。獻鹿于君,以為駿馬。二世占之曰:鹿。高曰:馬。二世收目獨視,曰:丞相誤邪?其鹿也。高中對以馬。問于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乃盡殺之。看來趙高的“謊言”成為朝廷的“事實”。
趙高在此中顯盡風頭,二世卻“收目獨視”。對權威公然的挑戰,二世的遲疑證明了權利被抗衡,最終“助二世者”被趙高殺,活下來的,均是站在趙高一列的人,那麼二世左右已經沒有支援者,勢單力薄,無依無靠,成為趙高的傀儡,或者說早在胡亥師從趙高那天起就已經是他的提線木偶。
直到胡亥走向自焚那一天,他依舊是無怨無悔的信任趙高,最終成為了趙高弄權的犧牲品,可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不明白最信任的老師怎麼會殺自己。
胡亥一生确實很失敗,在趙高失敗的治國方略教育下,一步步走進了萬劫不複的深淵,多行不義必自斃,胡亥最終走向了滅亡,也消亡了秦國先祖幾輩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