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龐統觀其一生,并無突出成就,為何卻能與諸葛亮齊名?

三國時期,若說誰能夠和諸葛亮齊名,則非龐統,龐士元莫屬。《三國演義》中徐庶之口的一句“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可見在群眾之中龐統的地位,是與諸葛亮一般的宰輔之才。那麼龐統真的可以和諸葛亮齊名嗎?

龐統觀其一生,并無突出成就,為何卻能與諸葛亮齊名?

我們都知曉《三國演義》并不同于曆史,而事實上在陳壽《三國志》中記載的徐庶之語是“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在獲得龐統之後,劉備更是委以重任。“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将”是也。

期間《三國志》中還記載了一個劉備與龐德之間的宴飲故事。在劉備殺死楊懷、高沛之後,舉辦宴席大宴三軍,劉備自然喜不自禁說到:今天真是盡興至極;但龐統卻說道,以征服他人為樂,這不是仁者之兵。早就酩酊大醉的劉備自然生氣,武王伐纣之時,軍隊都唱歌跳舞,就不是仁義之師了?!席間,劉備還呵斥龐統退下,而也就在劉備醒悟之後,又請回了龐統,而龐統身為謀士、下臣,卻拒不道歉,最後才以一句“君臣都有失誤”作罷。

龐統觀其一生,并無突出成就,為何卻能與諸葛亮齊名?

而在36歲龐統在落鳳坡去世後,更是記載劉備“先主痛惜,言則流涕。”要知道龐統、法正可是劉備生前唯二的給上谥号的大臣,可見龐統的地位也确實很高,與諸葛亮幾乎無二。那麼是何原因導緻龐統與諸葛亮齊名呢?

龐統的聲明之起,更多的是得益于他與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攀談,而後他便成為周瑜帳下的功曹。但是也就在赤壁大戰之後,年輕的周瑜卻突然辭世,而當時是衆人紛紛揣測周瑜之死與孫權的謀劃不無關系,而在押送周瑜遺體回到東吳之後,作為功曹的龐統也不受孫權待見,而如此之下他也便隻好投奔劉備。

龐統觀其一生,并無突出成就,為何卻能與諸葛亮齊名?

而劉備奪取荊州之後,龐統一開始卻隻得到了一個耒陽縣令的小小職位。身負才華的他,在任上卻不理縣務,劉備一氣之下更是将他罷免,但是随後卻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發生,雖為聯盟但是身居東吳的魯肅卻向劉備修書一封,直言龐統之才,絕非百裡之才,而諸葛亮也一旁附和。于是,龐統才被得以委任為軍師中郎将。後來,劉備為了奪取西川,龐統便成為随軍軍師,并獻策三條,而劉備在采用了他的中策出葭萌關,随後順利奪取了西川,隻不過龐統卻早早的在落鳳坡隕落。

龐統觀其一生,并無突出成就,為何卻能與諸葛亮齊名?

可以說,龐統才華橫溢,但縱觀其一生,實則并無突出的成就。單就謀劃西川而言,法正等人亦可以完成,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之高的名氣呢?

其實在魏晉時期,盛行一種“品評人物”的風氣。而在這種的社會風氣之下,徐庶、諸葛亮、魯肅等人才的被任用也便是得益于這種互相之間的品評。一如當年曹操微末之時,苦于沒有名望,不能跻身上流,隻得找到了當時的名士許子将,無奈之下許子将以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後曹操便得益于此,聲名大噪。

而龐德因水鏡先生的“品評而起”,更是在荊州名士之中名氣最盛,用現在的話說便是“評論家”,而且龐統之為人更加和善,在點評衆人時多為正面品評,而這種的品評之下,盡管可能會導緻庸人占據高位,但對于點評人而言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就是自己也可以獲得被點評人的好評,進而能夠“廣交好友”,獲得至高評價。

參考資料:陳壽,《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