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權,字仲謀,是江東之主,他未及弱冠,就從父兄的手中,接過了江東基業,與年齡相當于自己父輩的曹操、劉備角逐,争霸天下。縱觀他的一生,我們不難得知,對内他将江東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條,對外,雖然自己缺乏将略,卻沒有讓江東領土落入他人之手,反而擴大了幾分地盤。如此看來,他果然有帝王之才。不過與此同時,他也有着帝王的通病,那就是多疑,例如,他稱帝之後,為了害怕皇位出現紛争,不敢給孫策追加帝王,就是最好的證明。可是,多疑如他,一生卻全心信任過四個人,這四個人分别是誰呢?
說到此處,或許很多人會認為,他信任的人是“東吳四英傑”,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實不然,在四人中,周瑜是孫策的舊識,也是孫策的連襟,本人又文武雙全,頗有将略,孫權根本不敢也不會完全信任他,這一點從劉備敢于說周瑜“恐不久為人臣”,對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挑拔就能看出;魯肅則因主張借出南郡,讓劉備發展壯大一事,讓孫權不滿;至于陸遜,他不但與孫權有世仇,畢竟孫策平定江東之時,迎戰之人是撫育陸遜長大的從祖父,還是孫策的女婿,孫權一直防着他,他晚年卷入奪嫡之争時,孫權更是直接去信對其進行斥責,使他憂憤而亡。那麼孫權真正信任的人,分别是誰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四、顧雍
顧雍,字元歎,是吳郡人氏,是東吳的第二任丞相。此人不管是文學造詣,還是政績,都非常的出色。論文才,他深受漢末名士蔡邕的喜歡,經常得到蔡邕的稱贊;論政績,他“弱冠為合肥長,後轉在婁、曲阿、上虞,皆有治迹”,意思是說,他分别擔任過不少地方的長官,都有非凡的政績。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他的時候提到:“顧雍依仗素業,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極榮位。”意思是說,顧雍能夠身居丞相之位,憑借的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功績、智謀、度量。
那麼孫權信任他,又展現在什麼地方呢?據記載,當初孫策還在的時候,孫權被任命為會稽太守,卻并沒有赴任,而是讓顧雍擔任郡丞一職,代他處理各項事務。到了孫權接手江東之後,則極為看重顧雍的意見,事事對其進行請教,舉辦宴席時,隻要顧雍在座,他都不敢盡興。這一點連托孤舊臣張昭都是比不上的。
三、甘甯
甘甯,字興霸,原本是巴郡人氏,先後投奔過劉表、黃祖等人,因不受重用,兜兜轉轉來到了江東。他剛剛加入孫權陣營,就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三國志》記載:“(甘甯)于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于舊臣。”除此之外,孫權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曾言:“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要知道張遼曾以八百破十萬,兩度差點生擒孫權,對孫權而言是相當于噩夢一般的存在,他如此評價甘甯,可見對甘甯的看重。另外,除了欣賞甘甯的能力,他還對甘甯頗為維護。當初他的堂弟孫皎,因酒後失态得罪了甘甯,孫權親自給孫皎去信,要他向甘甯道歉。要知道,孫皎并非一事無成的普通宗親,他也是孫權極為倚重的大将之一,這種情況下,孫權依舊幫理不幫親,為甘甯撐腰,對甘甯的看重和信任,可見一斑。
二、呂蒙
呂蒙,字子明,是江東繼周瑜和魯肅之後的第三任大都督。他出身微末,是孫權掌事之後,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将,曾受到過孫權的悉心培養,畢竟孫權勸學,使呂蒙非複吳下阿蒙,令魯肅刮目相看一事,至今依被傳為美談。除此之外,從他與孫權交流時的大膽直言,以及孫權的态度,我們也不難看出孫權對他的信任。據記載,孫權想要攻打南郡的時候,打算讓呂蒙和孫皎分别擔任左右都督,呂蒙上書對孫權道:“如果你認為孫皎能勝任,就讓他去做這件事,如果認為我能行,就讓我獨立負責,否則很容易引為将領之間的不和,耽誤大事,當初程普不服周瑜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于是孫權打消了這個想法。試想,如果孫權不夠信任呂蒙,呂蒙會敢于如此直言嗎?就算他敢,又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嗎?
一、周泰
周泰,字幼平,原本是孫策的部将,但是孫權非常欣賞他的為人,讓他來到了自己的身邊。後來孫權被賊寇包圍,差點死于亂軍之中,是周泰拼死相救,激勵衆人奮勸拼殺,身中十二處創傷,才使孫權成功脫困,也就是說,他對孫權有救命之恩。他一心忠于孫權,孫權也沒有虧待他,當他督濡須的時候,徐盛、朱然等名将都屬他麾下,卻不服氣,于是孫權親生到軍中,讓周泰脫掉衣服,一一講述傷口的來曆,助他服衆。另外,當初孫權擒殺了關羽,想要對蜀地用兵時,還将周泰遙封為了漢中太守,從這一點中,也足以看出孫權對他的看重和信任,隻不過孫權還沒來得及發動戰争,周泰就去世了。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于《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内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