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他就以江山社稷為重,以百姓利益為前提,雖然他疑心較重,除掉了不少宦官和大臣,但他對百姓卻是視若珍寶。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一直知道這句話的含義,是以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堅決不能幹,更不讓自己的皇子們和大臣們觸碰底限。

但有的皇子認為,自己做錯事最多被削了爵位罷了,又不能處死自己。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在原則上,朱元璋是不會手軟的,也不會讓步的。他從小就痛恨A錢官吏,是以稱帝之後,他研究了數十種酷刑,就是為了懲治這些貪腐之人。可自己的驸馬偏偏找茬,最後也被朱元璋處死。
都說朱對待親人無情,其實他有自己的苦衷,天子犯法當與庶民同罪,對待女婿是這樣,對待兒子更是這樣。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封為了藩王,讓他們去各個地方鎮守,其中他的第十子朱檀就被封到了山東。髡刑具有侮辱之意,朱檀犯了什麼錯?朱元璋為何要對他施以此刑?
他曾對這些皇子們交代,一定要愛民如子,對地百姓要親和,千萬不能惹事,也不要胡作非為。大家都謹遵皇帝教誨,唯有朱檀不怕死,偏偏對着幹,去了山東,不但沒有好好守土,反而研究煉丹。甚至王妃湯氏也參與其中,還自告奮勇去取100民男童的生殖器做藥引,此消息一傳出,百姓們坐立不安,人心惶惶。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事情不久後便敗露了,朱元璋将湯氏刺死,對朱檀實行了髡刑。
髡刑是一種極具侮辱之意的刑法,它不是什麼殘酷的刑法,就是把人身上任何一個部位的毛全部扒光。這種刑法讓受刑之人生不如死,受此刑法,不但自己丢臉,也讓自己祖上的人蒙羞,朱元璋之是以這樣處罰朱檀,就是要告誡他事情的嚴重性。也是警醒其他皇子和大臣,千萬不要做有損祖先顔面的事,更不要觸犯自己的原則和底限。
這種刑法其實比死了還讓人難受,看來這次朱檀确實惹怒了朱元璋,否則朱元璋也不會如此動用此刑法。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子,他的母親是父皇的寵妃郭甯妃,因為母親的受寵,是以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是十分寵愛和喜歡,但因為他的不争氣,朱元璋對他已經不抱有任何希望了。
朱檀的事迹,也讓衆皇子們有些警醒,朱元璋的做法實際上也有些殺雞儆猴的意味,畢竟剛建立的大明王朝,不能就這樣毀在了這些不懂事的人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