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以身殉國。
當明朝滅亡的消息傳到關外的滿清盛京沈陽後,攝政王多爾衮立即召開王公大臣會議,商議是否出兵與李自成争奪天下。
由于多爾衮從未與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打過仗,不知道這些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如何,他便向明朝降将洪承疇咨詢。

洪承疇是在四年前的錦州之戰中,被皇太極擊敗後而降的滿清。
洪承疇堪稱是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的克星,他此前曾長期與這些農民起義軍作戰,對起義軍的軍事戰鬥力再熟悉不過了。他也曾有幾次将李自成等人斬盡殺絕的機會,但都因滿清的皇太極入關搗亂而喪失機會。
在洪承疇看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衆,遙想當日,他和曹文诏、盧象升等明将打起義軍是何等的得心應手,說是威風八面也毫不為過。
但是,他們這些明朝的精銳将領,一旦與關外的滿清對陣,就是屢屢受挫,甚至是瞬間陣亡。
是以,洪承疇在聽到多爾衮的詢問後,他直接回答說:“李自成流寇不過是烏合之衆,豈能與我大清八旗勁旅相提并論?”
多爾衮聽到後,便再無顧忌,他親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以及明朝降将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兵馬出征。
說是天助後金(皇太極後改為大清)也毫不為過,想當初,明朝與後金在遼東争鋒,反複展開生死搏殺,而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卻在明朝大後方反複折騰,讓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顧此失彼,還悲歎:“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
李自成從陝西一路殺向北京,号稱百萬大軍,聲勢浩大,弄的明朝沿途州縣的官員紛紛不戰而降。
李自成進京之路上遭遇到的唯一抵抗者就是明朝甯武關總兵周遇吉。
周遇吉率領四千甯武軍與李自成展開激戰,最後隻是因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而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前後戰死将士達七萬餘人,可謂是傷亡慘重。
多爾衮率領滿清大軍進關最初的路線是繞開山海關,因為山海關有吳三桂鎮守,他們也是一直屢攻不下的。
多爾衮最初的進關路線是繞開山海關,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
沒想到的是,滿清真是太幸運了,在這曆史關鍵時刻,他們又遇到了李自成與吳三桂的火拼,吳三桂派人前來乞降,多爾衮随即改變路線,改道向山海關進發。
于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滿清的精銳八旗與李自成的百萬農民起義軍直接面對後,展開激烈的交戰。
現實很殘酷:滿清的八旗軍戰鬥力超強,吳三桂手下的明軍也是很勇猛,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真的是不堪一擊。
之後的李自成一路敗退,最後命喪湖北通城的九宮山。中國曆史進入了清朝的統治時期。
本文參考自:《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