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被罵了幾千年的帝王,其實,他的能力一直被忽視,都冤枉他了

公元前1045年的朝歌,長年的戰亂讓這個曾經繁華的帝都多了幾分蕭索。身着一身黃袍的帝王坐在鹿台的最上方,俯視着這個曾經擁有數百年繁華的王都,陷入了無盡的沉思。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王國會毀在自己手裡。

這其中的牧野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

他也在想:牧野之戰的戰場上,曾經一度被自己看不起的姬發,為何會變得如此強大?

一個被罵了幾千年的帝王,其實,他的能力一直被忽視,都冤枉他了

這個帝王的名字叫“帝辛”,是商朝的最後一位帝王,谥号纣,世稱殷纣王、商纣王。帝辛自幼聰敏過人,有口才,行動靈活,接受能力強,而且,氣力很大,能徒手與猛獸格鬥。在《荀子·非相篇》中記載,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在之後的數千年的歲月裡,他一直被作為帝王的反面教材,牢牢地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有了這樣的一個結局?

纣王,應該是曆史上最特别的一個,無論是《荀子》,還是《史記》,關于纣王這個人的記載都是“強大”,這個強大主要指的是他個人的身體素質方面有着強壯的體魄,擁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力量。對于公元前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注定了體力要比腦力強大。因為你不可能與一頭狗熊比聰明,而事實上,就算是你比它聰明,也頂不住它的攻擊。

一個被罵了幾千年的帝王,其實,他的能力一直被忽視,都冤枉他了

在古代,選擇皇子來繼承大統,無非是四個方面:立嫡,立長,立賢,立愛。嫡子或者長子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最好選擇,實在不行,就找一個最賢能的,這也是一種最佳的選擇。但是,帝辛的這個王位的繼承還是挺特别的。

帝辛的同母兄弟共有三人,長兄是子啟,二哥是中衍,帝辛最小。帝辛的母親在生子啟和中衍的時侯,是大王的妾室,而生帝辛的時候,就成了大王的正妻。其實,剛開始,帝辛的父母想立長子子啟為太子的,但是,太史卻根據祖宗法典為此事争辯,他說道:“有正妻的兒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兒子做太子。”最終,帝辛成為了王位的繼承人。

除此之外,對于國家的運作,帝辛很明顯超過了其他的同齡人。是以,選擇帝辛作為一個國家的管理者,自然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帝辛在繼承王位之後,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王者,他鼓勵生産,鼓勵農耕,很快就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另外,最重要的是,帝辛并沒有像小說裡那樣,執着于奢侈的享受,而且,那個時代就算是享受也沒有那個能力和條件。

一個被罵了幾千年的帝王,其實,他的能力一直被忽視,都冤枉他了

随着商朝國力的強盛,帝辛開始對東夷用兵,不僅打退了東夷,還繼續向中原擴張,把商朝的勢力範圍擴充到了江淮一帶。尤其是讨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了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一帶。可以說,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不僅保衛了商朝的安全,他還統一了東南,把東夷和中原連為一體,這對于曆史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然而,纣王最大的貢獻,卻是廢除“奴隸制度”,使得封建王權開始動搖。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帝辛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奴隸中尋找可以使用的人才,并開始逐漸恢複奴隸的自由之身,以此,來提高他在群眾心中的威望。

同時,帝辛打壓貴族及神職人員的權力,進而,将自身的權力集中起來。

一個被罵了幾千年的帝王,其實,他的能力一直被忽視,都冤枉他了

商朝時期,權力并不是集中在帝王一個人的身上,而是貴族,神職人員以及王族的“三權分立”。權力分散之後,帝王想要做什麼事情,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是以,纣王的一生之中,做幾乎做的所有事情,都集中在“鞏固中央集權”上。

然而,都知道,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纣王這麼直截了當地改革奴隸制度,不僅削弱了另外兩方的權力,還激化了他們彼此之間的沖突。最終,一場規模龐大的叛亂就此展開,進而,加快了商朝的滅亡。

其實,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商朝末年的時候,幾代帝王都有驕奢淫逸、官員腐敗等問題出現。再加上,那個時候天災連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會站出來散播謠言,導緻民心離散。而作為末代帝王的纣王,就算是有心力挽狂瀾,也實在沒有那個能力。

一個被罵了幾千年的帝王,其實,他的能力一直被忽視,都冤枉他了

雖然,成王敗寇,但是,如果纣王能夠戰勝叛亂,那麼,史書将是不一樣的寫法。然而,不管是國家的發展水準,還是作為君主所能夠使用的權限,都直接決定了纣王不可能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其實,纣王的命運與許多末代帝王一樣,他們未必都是“一代昏君”。

無論是漢朝的漢獻帝,還是明朝的崇祯皇帝,甚至,是清朝的溥儀。隻是在那個大時代的背景下,他們有心無力,隻能順勢成為了一代亡國之君。

參考資料:

【《史記·殷本紀》、《呂氏春秋》、《尚書·牧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