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文明辦釋出了2020年10月《中國好人名錄》,這次共有101名好人圍繞《中國好人名錄》。他們都是從廣大網友推薦的,各地文明辦公室審計推薦了245名候選人,經過網上展示、網友評審、專家評審制作,是各地群衆幫助人們快樂、看清義勇、誠實守信、敬業、孝順、愛心的先進典範。
甯夏楊志剛、楊曉明2人被評為10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楊志剛,男,漢族,1975年3月出生,中國共産黨黨員,甯夏彭陽人,甯夏黨校畢業,現居住于彭陽縣白陽鎮育娃村,一家4人,現為彭陽縣桃園農舍負責人。由于成績突出,2016年被評為全國五大文明好家庭,2008年被評為自治區2008-2011年度"十星級文明家庭",自治區農村優秀實踐人才,2015年被評為甯夏"最美"。家庭、自治區"、"百孝之星",2008年被評為固原市肉牛養殖前十名,2016年被評為固原市富優秀領軍人物,2012年被評為彭陽縣科技示範家庭等20多項榮譽,2007年當選為縣人大代表, 2016年市人大代表,2007年和2016年分别擔任市委代表。
帶頭緻富和富裕
高中畢業後,由于家庭困難,我們必須放棄繼續學習和進入大學的意志,改變窮人的思想,決心改變家庭貧困落後的面貌。那一年,也就是建成一座日光溫室1棟,胡椒苗,抗時令蔬菜種植,僅此一項,當年就賺了1萬元的收入,賺了第一桶金,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随着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他多次走訪市場,發展水産養殖業。2007年9月,注冊成立"彭陽縣志鋼養殖專業合作社",免費為會員提供育種技術,聯系營銷。到目前為止,已發展成為肉牛、肉羊養殖、銷售在冊的大型家庭。
2012年6月,注冊成立彭陽縣桃園農舍,本着"誠實守信,客戶至上"的理念,堅持"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原則,以"農場為根,家為台灣,音樂為主"為主題,打造"吃農家菜,住農家,農家,農家"品牌,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 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10人。由于該縣最早開辦的農舍,努力打造縣内人情味濃厚的農舍,為80歲、10歲以下兒童及更多殘障人士實行免費用餐。同時,針對周邊群衆的雞肉、蜂蜜、蔬菜等當地産品,不受價格變動影響,實行訂單擷取,農民收入穩定增加。
家庭和諧促進發展
家庭和諧、互相包容、互助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他的父親是一位退休教師,經常以身作則,大方大方,是一個熱心的人,調解群衆糾紛,消除沖突的隐患,經常教育他,"做人要想純動力","要看到自己的小,要别人看大","頭在自己的肩膀上成長","人要懂得感恩", 老人的理性,成為他人生的信條,成為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前進動力。母親對鄰居很友好和善良,為她的家人努力工作。他的妻子,教子,孝順,在互助事業中互相學習,以生活為客人,他的妻子先後榮獲"全國婦女崗位建設工作先進個人"、全區"毛巾創業明星"、"十大好兒媳"、"38位紅旗人物"。一對孩子,才華橫溢,聰明才智,學識出衆。
捐款資助這項研究,以充分利用它
那一年,由于家庭困難,沒能圓滿大學的夢想。如今,他更加關注每個孩子的學業問題,努力不讓因家庭困難而辍學的問題在其他孩子身上上演。多年來,他盡其所能幫助有需要的學生。每年"六一"兒童節,他都會去玉淮、張街、中莊、孟軒國小,為孩子們送書包、書本、衣服等節日禮物。2009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縣婦聯舉辦了"獻愛慶祝六一"專場活動,他捐贈1500元用于購買教具。2013年6月,當兩個來自貧困的張世仁家的孩子面臨辍學時,他跑來跑去,發起了一場共籌集4000元的運動,兩個孩子能夠正常上學。同時聯系縣三,免費收取1個孩子的學費,并給予每學期1800元的補助金。2014年5月,縣殘聯在桃園農舍舉辦殘疾兔農教育訓練班,為72名殘疾學生提供免費住宿,受到廣大殘疾學生的好評。
幫助鄰裡解決問題
俗話說,"一朵花一朵光不是春天,一千個紫紅春園",富有的楊志剛,如何帶領百姓脫貧緻富?這是他經常思考和實踐的事情。五年來,他累計自籌資金3萬元,為村民拓寬5公裡的沙村路改造,廣大村民告别了陽光明媚的一片土體,雨天一泥的困境,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同時,每個節假日、周末,他都有義務組織卡拉OK、秦腔秀,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酗酒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良好的鄉村風貌,全村人民生産積極發展,健康生活向上。同時,村裡的老人經常冷冷地問暖,急于調解鄰裡糾紛,認為家裡有大事,大病,他正在積極伸出援手。建立養殖合作社,定期舉辦教育訓練課程,免費提供養殖技術,上門聯系客戶擷取,解決批量銷售問題。在他的示範下,全村形成了"自家牧草、戶畜牧、小群、大規模"的養殖模式,村民收入明顯增加。農舍的建立,在解決村餘勞動力就業的基礎上,通過點對地、示範驅動,引領群衆發展休閑旅遊産業,重點建設彭陽縣休閑旅遊後花園、育娃觀光勝地,目前,玉淮村已開發農舍2家,農場酒店10多家, 群衆擺脫貧困,緻富。
感恩節活動在路上
小時候,父親的教誨就根植于心中,熱心人的幫助就烙印在他的腦海裡,而現在,有錢的楊志剛,開展了一系列感恩活動,積極回歸社會。2015年5月,他籌得3萬元舉辦首屆"桃源杯"慈善活動,為村裡的老人、歸國軍人、困難群衆和60餘人送去慰問。2015年8月,在203條省道拓寬、多雨道路打滑、車輛被封鎖三天後,40多名司機被送去白面食和礦泉水,以緩解他們的痛苦。2016年1月,在甯夏市義工聯合會固原站的支援下,雷鋒餃子宴會隆重舉行,60餘戶參保家庭和老黨員在寒冷的冬天送去熱餃子。2016年春節前夕,他向全縣六家養老院的110名老人送去了食品、水果、飲料等節日問候。5月28日,全縣退休進階司機舉行感恩宴會,感謝他們長期以來的關心和幫助。每年9月9日,我們計劃在周邊七個鄉鎮向90歲以上的人表示哀悼......
一系列的感恩節活動會接二連三地開始,感恩節活動沒有完成,隻有進行時,感恩節活動總是在路上。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對村裡和周邊村的落後思想進行敏化,帶動精準扶貧,給他們免費的雞苗、豆籽等幫助,盡快脫貧摘帽,并組織學習,讓思想盡快富起來,讓村風更加簡單。
楊曉明,男,28歲,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任區團委志願工作部副部長(兼職),靈武市綜合執法局委員,甯夏微光志願服務隊組長等職務。先後榮獲第二屆全國向上優青年、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被中宣部推薦為"90後"優秀青年典型、全國最美青年故事、甯夏百餘優秀志願者、甯夏方雷鋒、第九屆"芙蓉學生榜樣力量"優秀大學生等榮譽。
1992年,出生在國家級貧困縣——豫園縣,一個農民家庭,年輕的貧困生活讓他明白,幫助别人也會幸福自己。四年級時,他走進養老院給老人送物資。五年級在全國各地遭遇SARS,還在國小的他連續兩個月每天6點起床,在校門口自願為來的師生們一個接一個地進行手部消毒。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國,也讓他有了志願服務的想法。他在校園和社會上開展活動,鼓勵更多的人向災區捐款。
2011年9月,他被甯夏大學錄取,并立即開始建立甯夏超輕型志願服務隊。2011年,他發起了"幫助老人"運動,長期幫助全市拾荒200餘人。2012年11月,他組織了"親身實踐、小手小愛與你同行"的志願者教學活動,與流動兒童集中到28所國小建立了長期的志願服務關系,共開展950多項活動,累計服務數萬名學生。同時,針對大量流動兒童周末"無人陪伴"的情況,他還開展了"租住區一對一義務"輔導活動,擁有39個固定分行,長期幫助學生1500餘人。自2012年以來,每年寒暑假,他都會引導在區外高校就讀的甯夏學生在家鄉開展社會實踐,前後吸引了省外130多所大學近1萬名大學生參加。
由于出身卑微,知道家庭困難學生上學并不容易,從2012年開始,每個假期他都會開展"一對一助學"活動,到目前為止,他共有200多個家庭陷入困境,實作"一對一學習"的100多人。2013年3月,他發起了"重溫餘熱"愛心運動,向區内30多套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和社群表示長期慰問。
2014年,他發起了"小節水進課堂"活動,組織了800多名志願者,在全區60多所國小,到2萬多人,2014年,楊曉明發起了"小節水進課堂"活動,并組織了800多名志願者為全區60多所國小2萬多名學生講授節水課程。
2015年大學畢業後,他決定成為西部項目的志願者,在銀川市志願者協會擔任了三年的全職志願者,并組織了8000多名志願者,為第九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中國文化博物館年會等60多場大型活動做志願者。組織10000多名志願者發起并參與了15項"為愛而行,助力公益"活動,進一步弘揚公益理念,對接更多愛心資源。現在他開始了新工作,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他沒有時間組織活動。
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石光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區、市委、政府的号召,在區、縣盟委和文明辦的支援下,首次開展志願者活動,組建22個縣(市)微光防疫志願者隊伍。組織志願者每天在該地區各縣(市)開展卡口岸、社群、火車站出入人員登記、測溫、外方人員勸導返、保護知識公示、住戶檢查、物資配置設定、衛生清潔、社群公共區域走廊消毒殺滅、隔離住戶一對一服務。組織動員志願者積極捐血、補充血液儲備。除線下服務工作外,志願者還積極配合公安等相關部門統計、資料、線上幫助一線員工和有家庭困難的兒童開展學業輔導。積極釋出或轉發官方媒體釋出有關疫情的資訊、防疫知識和官方虛假資訊資訊,共開發了700多條,同時号召廣大防疫志願者積極轉發關注和宣傳,讓更多的人及早了解疫情資訊和防疫知識, 累計參觀人數超過120萬次。截至目前,石光已招募志願者1350餘人,參與4850餘次,志願服務時間超過22500小時。之後,石光将繼續帶領防疫志願者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根據防疫工作的發展和需要随時投入各類防疫志願服務,堅決為打赢防控戰貢獻志願軍!
截至2020年6月底,在楊曉明的帶領下,石光已在區内外招募了39900餘名志願者,建立了139個長期志願服務基地,開展了近1萬項活動,參加了29萬餘名志願者,志願服務近60萬小時,累計65萬餘人,為各界弱勢群體募集了220多萬元的捐款和物資。石光組織的活動和楊曉明的個人事迹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甯夏日報等10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2019年4月30日,楊曉明作為典型的甯夏青年,應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五四運動100周年紀念活動,并聽取了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過去,他一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義工,經常節儉,用自己微薄的工資來補貼活動經費,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假期時間。楊曉明的臉上常挂着一個笑容,無論多麼艱難,他都會帶着笑容,他用最天真、最真誠的心一直在号召他周圍的每一個人參加志願服務,他相信"全員志願者,人人自願"的願望一定能夠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