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不是獅子産地,為何人們卻将獅子奉為“瑞獸”擺放在門口?

石獅子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不論是宮殿、寺廟還是佛塔,甚至是橋梁上,都有它的身影。當然,石獅子最常出現的地方,還是大門的左右兩側。不過,衆所周知,中國并非是獅子的産地,在漢朝以前,人們從未見過獅子。那麼,石獅子是如何成為中國傳統建築當中的重要因素,且被大量運用的呢?人們又為什麼在門口放兩尊石獅子?

中國不是獅子産地,為何人們卻将獅子奉為“瑞獸”擺放在門口?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追溯獅子在中國古代的曆史。獅子第一次出現在史料典籍上,是在西漢以後。漢武帝時,張骞奉命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到西漢的通道,而在這以後,獅子開始出現在中國。《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這裡的獅子自不必多說,而符拔則是一種形似麒麟無角的動物。在獅子來到西漢都城以後,可謂萬人空巷,無數的達官顯貴以及百姓都前來圍觀。

在中國的遠古神話當中,有一種神獸叫做狻猊,《穆天子傳》中載:“名獸使足走千裡,狻猊、野馬走五百裡。”這裡的狻猊到底是不是獅子已經無法考察,不過西漢以後西域的獅子進入中國,人們自然将它當作狻猊。在傳統神話的影響下,人們将獅子奉為“瑞獸”,把它擡高到與百獸之王的老虎同等的地位。李時珍《本草綱目》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

中國不是獅子産地,為何人們卻将獅子奉為“瑞獸”擺放在門口?

獅子在西漢有這樣的地位,自然被王公貴族們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在漢唐時的帝王、貴族陵墓前,開始出現石獅子的身影。有些神道也将獅子奉為神獸,将石獅子與石馬等擺放在一起,以彰顯自己崇高的地位,同時起到震懾的作用。

在唐宋以後,石獅子逐漸走向民間。唐朝時京城被劃分為“坊”,而坊門通常被制作為牌樓樣式。坊柱的柱腳上,會夾放着一對大石塊,用來防風抗震。工匠們将這些石塊雕刻成各種神獸的形狀,而這其中就有石獅子。在坊制被打破以後,人們可以對府邸自主規劃,許多有錢人家喜歡在門口擺放兩座石獅子,以彰顯顯貴身份,同時取納福招瑞的美好寓意。這種習俗逐漸成為風尚,開始在中國古代流行。

中國不是獅子産地,為何人們卻将獅子奉為“瑞獸”擺放在門口?

不同朝代的石獅子風格不同,比如唐朝的石獅子造型張揚,宋代的石獅子莊嚴肅穆,清代以後的石獅子則比較溫和。直到如今,石獅子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進步,人們不再将石獅子當成神獸,但它所蘊含的美好寓意依舊存在。是以,人們喜歡在門口兩側擺放兩尊石獅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