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古物:走出對數字的深刻了解

作者: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杜宇

"十年來,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山本專集數字化完成,53000冊全部免費分享,一鍵直接",2017年8月微信公衆發表文章,目前仍在轉發、閱讀。

本文不減溫的背後,是讀者對中國圖書館古籍數字化的熱切期待:哈佛燕京圖書館的中文隻有4200冊,53000冊,而現有的中國古籍約300萬冊,中國的數字古籍能否跟上世界的步伐?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許多圖書館都在将古籍數字化收藏,僅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古籍圖書館就在網上出版了3.2萬多本古籍,是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的好書,而全國圖書館在網上出版的古籍總數已達6.5萬冊。中國古籍的故鄉,絕大多數中國古籍都藏在中國,是中國古籍數字化的主力軍。那些來自曆史深處的古籍,正在走出好書圖書館,走向網際網路,走向更多讀者的閱讀生活。

60%的國家地圖是數字化的 - 研究所學生态變化

十多年前,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薛龍春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連續兩個暑假,他去鄉下地圖看書。當時高鐵尚未開通,從南京到北京,乘坐特快列車要10多個小時,單程硬卧票價200元。到北京,薛龍春住在國貿附近的一家招待所,設施簡單,每天100元,一住半個月。

花了時間,錢,閱讀體驗不是很好。說是讀"書",其實是看縮微膠卷。為了保護古籍,國畫圖上的好書大多被拍成縮微膠卷,讀者應該在專用機器上閱讀。薛龍春對明末和清初學者作品的關注,其中許多大多是頭像,如張鏡新《雲隐唐集》和《雲銀堂詩集》,共四十卷。在翻片機的同時,邊看邊讀、抄,有時需要回頭看某處文字,沒有辦法随意跳轉,隻能一頁一頁地翻片,其效率可想而知。

2016年9月,當國家圖書館"中國古代圖書館"的消息傳到網上時,薛龍春甚至不相信會有這麼好的事情。直到他自己上網檢索測試,他才确定這不是胡說八道。

"多年來,我一直向熟悉的朋友,學生和一些海外學者推薦這個圖書館,他們都非常有幫助。薛龍春說,他不僅通過這個圖書館看古籍,有時還通過它做一些校對,"如果沒有這樣的圖書館,也許,為了校對幾個字,就得跑到北京去。"

學術界對中國古籍資源基礎的評價有共識。北京大學圖書館研究員沈乃文表示,2016年釋出的《中國古代資源圖書館》扭轉了中國古代數字資源基礎建設的落後局面。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杜澤森認為,"中國古代資源圖書館"等古籍資料庫将改變古籍和研究的生态,這是一個裡程碑。

"世界任何角落的讀者,隻要有網際網路,就可以遠端閱讀和通路圖書館裡中國古籍的數字圖像,徹底克服時空的障礙,真正實作古代資源的共享。國家文物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林石田表示,國家圖書館是中國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其收藏的中國古籍種類和版本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如今,國家圖書館60%的古籍已在"中國古籍圖書館"線上出版。除了古籍數字化,國圖還在2015年啟動了《普通古籍數字化工程》和《少數民族文本數字化工程》。

"古籍的數字服務是圖書館社群遲早要做,晚做比早做,封閉而不是開放,而不是讓社群推開,我們最好主動前進。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對古籍數字化有這樣的認識。

國家圖書館并不是唯一一個将古代書籍數字化的國家。現在,上海圖書館在網上出版了8000多種家族史;在雲南省圖書館出版的300多本古籍中,大利國撰寫了這些特色文獻,如《國防部南抄本》和袁官的《大寶書》,鎮江市圖書館将讀者使用率最高的20多種方志放到網上,鎮江史文獻數字資源庫正在建設中, 鎮江圖書館數字平台将于近幾年投入使用。

60億元資金缺口:古代數字路面阻力大,漫長

不久前,張志清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組織三國時期劉偉的《人民書》,作為普通讀者熟悉的圖書館,張志清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查中國古籍圖書館——作為他的副館長,并沒有借用原來的古籍特權。隻是,那明代曆法上刻着"人",已經在網上流傳開來。他走進圖書館,打開一頁,列印一頁,敲出一頁,打開另一頁,列印另一頁,然後翻出一頁......沒過多久,三卷就按順序排列好了。雖然他以前相當輕松,但張志清也聽到一些讀者向他抱怨:圖書館的浏覽器,讀者有一定的要求,甚至按照網站給出一套繁瑣的"解決方案"分步操作,有時無法正常閱讀古籍。

"我們剛開始将古籍數字化的時候,我們用的是當時的先進技術,但電子資訊技術發展得非常快,幾年後,原來的技術已經不能很好地适應新的需要。張志清介紹,目前,國家圖書館正在開發一個新系統,即将正式上線,新系統将實作雲化管理,雲服務,中國古代圖書館的服務将進行更新,讀者将有更好的閱讀體驗,"我非常興奮地看到華為鴻門系統上線的消息。未來,圖書館的數字業務可以與物聯網系統相結合,解決目前通信技術短闆的問題。"

在衆多專家看來,數字化服務的技術問題終究是可以解決的,如何提供更高品質的古籍圖像,是圖書館界面臨的真正考驗,也是讀者更迫切的需求。

"中國古代圖書館每年都會更新一點,但可以快一點。學者們有多種研究領域,僅靠這個資源庫,不能完全滿足日常科研的需要,其他圖書館應該以國家地圖為例,讓好書盡快上線。薛龍春的期待也是衆多讀者的心聲。

盡快将好書上線需要更多的圖書館創意和更多的财務支援。國家文物保護中心辦公室副館長趙文友估計,如果全國尚未數字化的40萬本古籍全部數字化,其收藏、整理、處理、保管管理成本約為60億元。而國家文物保護中心每年為古籍數字工作提供的經費僅為1000萬元,很多地方圖書館的數字古籍資金更加捉襟見肘。

"在山東省圖書館,用于古籍保護的有限資金主要用于古籍普查、古籍修複等内容,古籍數字化大多來自其他項目以節省資金。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李永輝表示,雖然博物館已經建成了一個易于學習的古籍資料庫、佛教專項資料庫等項目,但由于沒有專項資金用于古籍的數字化,未來古籍數字化要做多少,既沒有具體的規劃,也不敢做規劃。

"近年來,古籍數字化越來越受到圖書館的關注,地方财政也給予了一定的支援,但古籍的數字資金一般都與古籍保護的一般支出挂鈎,或者與其他項目建設資金挂鈎。鎮江市圖書館館長于正東遇到了類似李永輝的問題,"對于鎮江市圖書館收藏的18萬本古籍,目前通過多種管道數字資助古籍的解決方案就是一杯水。财政部門沒有對古籍數字資金進行單一的獨立項目,這是制約發展的主要困難。"

公共圖書館的免費政策是否會導緻缺乏将古籍數字化的動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健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不過,他也觀察到,有些企業營運着收費資料庫,雖然建設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利害關系,造成混亂,造成大量重複和浪費,結果是增加了讀者的負擔。

"古籍數字化工作,不能單槍匹馬,最好與國家有關部門協調,讓它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文化項目,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得到發展。張健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近年來,張志清一直呼籲圖書館界善用古籍有限的數字資金,通過合作共建、資源權益交換等方式實作資源共享,避免重複建設。

"如果實作了數字資源共享,讀者對A館的服務不滿意,可以選擇通路B館的網站;如果A館的伺服器意外損壞,B館仍将有副本。張志清表示,數字資源共享不僅是為了提高圖書館服務效率,也是為了保障國家的文化安全。他希望他的呼籲能得到更多的答複。

光明日報(2019年10月3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