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2月14日,曆史上的今天。(世界重大事迹)

作者:蟲谷知金

1、永樂大典問世,《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缙、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并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缙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于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并賜名《永樂大典》。全書于永樂六年(1408年)才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于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樂大典》内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蔔,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财富。《不列颠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号。

12月14日,曆史上的今天。(世界重大事迹)

2、諾查丹瑪斯(法國籍猶太裔預言家)出生,諾查丹瑪斯(拉丁語名:Nostradamus,1503年12月14日-1566年7月2日)原名米歇爾·德·諾特達姆(法語:Michel de Nostredame),法國籍猶太裔預言家,精通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留下以四行體詩寫成的預言集《百詩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諸世紀》”為誤譯)一部。

有研究者從這些短詩裡“看到”對不少曆史事件(如法國大革命、希特勒的崛起)及重要發明(如飛機、原子彈)的預言。

12月14日,曆史上的今天。(世界重大事迹)
12月14日,曆史上的今天。(世界重大事迹)

3、第谷·布拉赫出生,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丹麥天文學家和占星學家。1546年12月14日出生于斯坎尼亞省基烏德斯特普的一個貴族家庭。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于布拉格,終年55歲。

1572年11月11日,第谷發現仙後座中的一顆新星,後來受丹麥國王弗雷德裡克二世的邀請,在汶島建造天堡觀象台,經過20年的觀測,第谷發現了許多新的天文現象。

第谷·布拉赫曾提出一種介于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宇宙結構體系,十七世紀初傳入我國後曾一度被接受。第谷所做的觀測精度之高,是他同時代的人望塵莫及的。第谷編制的一部恒星表相當準确仍然有價值。

4、喬治·華盛頓(美利堅合衆國首位總統)逝世,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 美國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首任總統,美國開國元勳之一。

華盛頓出身于弗吉尼亞的一個富有家庭,早年當過測量員,後曾加入英軍參與法國印第安人戰争,1759-1774年為弗吉尼亞下議院議員,帶頭反對英國統治。 1775年至1783年在美國獨立戰争中任大陸軍的總司令。1787年主持制憲會議,制定《美國憲法》以取代《邦聯條例》。1789年,當選美國總統,1793年赢得連任,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在兩屆的任期中多有創舉,任期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謀求第三個任期,1799年12月14日在弗農山莊逝世。

在政治思想上,華盛頓主張國家獨立,反對殖民統治;堅持國家統一和團結,反對分裂和傾軋;堅持共和制,反對君主制;認為權力永遠屬于人民,還認為各國人民都有權建立它認為最能幸福地生活下去的那種政體的政府。 他沒有緻力于在聯邦層面廢除奴隸制,而是在遺囑中聲明解放他自己的黑奴。 其作品集收入《華盛頓選集》等。

5、十二月黨人事迹,十二月黨人,19世紀20年代俄國一批從事革命活動的青年軍官。1825年12月青年軍官們發動了俄國曆史上第一次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武裝起義,因而被流放,故名“十二月黨人”。其成員主要為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争的一些軍官,其中著名的有佩斯捷利、穆拉維約夫-阿波斯托爾、雷列耶夫等。受法國資産階級革命的影響,在醞釀起義過程中重視教育,推行識字運動,抨擊沙皇政府對學者和教師施行官僚監視制度,反對沙皇官吏對國内文化和科學發展事業的限制,為士兵子弟和自己領地的農奴子弟、城市貧民子弟設立學校。

6、喬治六世出生,喬治六世(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阿爾伯特·弗雷德裡克·亞瑟·喬治(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大英帝國各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1936年12月12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喬治六世為末任印度皇帝及首任英聯邦元首。

喬治六世作為喬治五世次子,本不是王位的繼承人,早年亦生活在其兄長愛德華八世的影響之下。1936年12月11日,其兄愛德華八世決定退位與辛普森成婚,阿爾伯特随即即位,王号喬治,稱喬治六世。二戰時期,喬治六世成為英國人民勇氣和毅力的象征。 在其統治期間,大英帝國解體過程加速,逐漸演變為英聯邦,喬治六世成為首任英聯邦元首。

喬治六世在位後期飽受健康問題困擾,最終因冠狀動脈血栓形成于1952年2月6日在睡夢中去世, 其長女伊麗莎白即位,稱伊麗莎白二世。

7、庫爾特·馮·許士尼格出生,庫爾特·許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原名庫爾特·馮·許士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1897年12月14日——1977年11月18日),奧地利政治家,在1934年接替被刺殺的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成為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的總理。

8、量子理論誕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體學處于新舊交替的時期。生産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導緻了實體實驗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當時的經典實體理論大廈越發牢固,欣欣向榮,而不協調的隻是實體學天空上小小的兩朵烏雲。但是正是這兩朵烏雲卻揭開了實體學革命的序幕,一朵烏雲下降生了量子論,緊接着從另一朵烏雲下降生了相對論。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誕生,使整個實體學面貌為之一新。

12月14日,曆史上的今天。(世界重大事迹)

9、斯坦利·鮑德溫逝世,斯坦利·鮑德溫爵士(Sir Stanley Baldwin,1867年8月3日—1947年12月14日),英國首相,波德利的鮑德溫伯爵(1st Earl Baldwin of Bewdley),保守黨領袖。鮑德溫爵士曾獲得嘉德勳章,Privy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

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曾3次出任首相(1923~1924,1924~1929,1935~1937)。其第一屆政府因保護關稅事件而結束。在第二屆任期中促進結束了1926年的英國勞工大罷工。其第三屆政府經曆了法西斯主義在歐洲的崛起和愛德華八世退位而引起的英國君主制度危機等事件,并因漠視法西斯主義對和平構成的威脅而受到猛烈抨擊。

10、翁家明出生,翁家明,1962年12月14日出生于台灣,畢業于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民視鳳凰藝能簽約藝人。

2000年12月,與劉德凱共同主演都市情感劇《欲望》 。2003年,拍攝了科幻愛情劇《絕對計劃》 。2006年,拍攝了古裝偶像動作劇《少年楊家将》 。2008年,與曾佩瑜、張世共同出演懸疑偶像劇《天平上的馬爾濟斯》 。2010年,翁家明參與了首部描寫台商在大陸創業曆程的《台商》的拍攝 。2012年,翁家明出演了描寫真實人生的作品《明天更美麗》 。

2001年,與俞小凡結婚 。

11、飛彈護衛艦問世,飛彈護衛艦是護衛艦的一種,是指裝有飛彈的護衛艦。它主要用于反潛和防空護航,以及偵察,警戒巡邏,布雷,支援陸上作戰和保障陸軍瀕海翼側等,在現代海軍編隊中,護衛艦是在噸位和火力上僅次于驅逐艦的水面作戰艦隻。

12月14日,曆史上的今天。(世界重大事迹)

12、安德烈·德米特裡耶維奇·薩哈羅夫逝去,安德烈·德米特裡耶維奇·薩哈羅夫(俄文: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а́харов,姓氏也譯作沙卡洛夫;1921年5月21日——1989年12月14日),男,蘇聯原子實體學家。

他聞名于核聚變、宇宙射線和基本粒子等領域的研究,并曾主導蘇聯第一枚氫彈的研發,被稱為“蘇聯氫彈之父”。薩哈羅夫也是人權運動家,是公民自由的擁護者,支援蘇聯改革。他在197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3、沙汀逝世,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本名楊朝熙,又名楊子青,四川安縣人,中國現代作家;與巴金、張秀熟、馬識途、艾蕪并稱“蜀中五老”。

1922年,進入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6年,師範畢業後曾赴北京等地,求學不成傳回四川。1927年夏,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故鄉從事革命活動。由于政局動蕩,成都發生二·一六慘案,白色恐怖迫使沙汀于1929年前往上海,并與川籍學友任白戈等創辦“辛墾書店”。1931年,與省一師同班同學艾蕪在上海相遇,共同研究探讨小說創作。1932年,出版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同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回到四川。1938年,與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奔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代主任;同年11月,随賀龍同志去晉西北和冀中一帶體驗生活,後寫出《随軍散記》《奇異的旅程》。1940年,回到重慶,這時期他的文學創作達到了高潮,陸續發表《在其香居茶館裡》《磁力》《堪察加小景》等短篇小說;長篇三記《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也相繼問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沙汀擔任全國和四川省文學界的上司工作,繼續創作出版短篇小說散文集《過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粉碎“四人幫”後,重新執筆,創作出中篇小說《青㭎坡》《木魚山》《紅石灘》。暮年回到四川成都,于1992年12月14日病逝。

14、三峽水電站開工,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遊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争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準許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于2009年全部完工。

機組裝置主要由德國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它們在簽訂供貨協定時,都已承諾将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給中國國内的電機制造企業。三峽水電站的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和管理,預計共安裝15回50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連接配接至各區域電網。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态投資1352.66億元人民币 ,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産,這意味着,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産基地。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的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産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12月14日,曆史上的今天。(世界重大事迹)

15、熊秉明逝世,熊秉明(1922--2002年),雲南人,生于南京,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哲學家,中國數學家熊慶來之子。

熊秉明集哲學、文學、繪畫、雕塑、書法之修養于一身,旅居法國50年,無論是對人生哲學的體悟還是對藝術創作的實踐,都貫穿東西,融合了中國的人文精神。他對張旭草書有精深研究,也對當代書法發展給予關注,提出“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受到藝術理論界重視。

16、餘光中逝世,餘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47年畢業于南京青年會中學,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廈門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于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 。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将、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于大陸及港台國文課本。

2017年12月14日,餘光中教授于台灣逝世,享年89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