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教坊司,到昇平署,北京城中的戲曲往事

在北京市西城區南長街南口路西有一處市級重點保護文物昇平署舊址,這裡曾是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演出活動的機構。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類似教坊司、昇平署等名字,這些機構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它們和梨園之間,又有什麼關系呢?下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平劇往事》(第一卷)中《清朝管理戲曲的衙門和梨園公會、戲班、戲園的關系》一文,小标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丨王芷章

摘編丨安也

《平劇往事》(第一卷),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編,北京出版社2021年3月版。

01

明代的教坊司:

優伶的唯一官方上司機構

清朝管理戲曲的衙門是在繼承明朝的原制基礎上設定的。它的前身應該是明代的教坊司。教坊司是在明初設立的,它隸屬于禮部。據《明史·職官志》載:“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樂各一人,并從九品掌樂舞承應,以樂戶充之。”可見,在明代,教坊司實為優伶的唯一官方上司機構。當時除北京外,在南京還設有分司。

關于教坊司的活動,很少見有記載,僅見《闆橋雜記》一書記載了南京分司的情況,書中說:“樂戶統于教坊司,司有一官以主之。有衙署,有公座,有人役、刑仗、簽牌之類,有冠有帶,但見客則不敢拱揖耳。”明亡後,清王朝建立,踵随明朝舊制,亦設有教坊司,不過内部已有所變革。例如,明教坊司的藝人以婦女占大多數,男藝人居于次要地位。到了清朝,卻一反故常,取消了婦女入宮做承應的舊例,而以太監取代了她們;行政人員則改用旗人。這是順治十八年(1661)的事。到雍正七年(1729),就完全把教坊司撤銷,合并到和聲署内做外廷承應去了。但是,掌管演出事務和負責貫徹政府法令的工作,是不會間斷的。很有可能在這時候便已設立了管理精忠廟事務的衙門,以代行教坊司的職務。這個衙門,就設在北京東珠市口的精忠廟裡邊。

從教坊司,到昇平署,北京城中的戲曲往事

電視劇《延禧攻略》(2018)劇照。

精忠廟的設立始于明朝。開始修建精忠廟的時候,在祭祀嶽飛的大殿左旁,又建築了一座天喜宮,裡邊供奉着喜神廟祖師爺的聖像,歲時伏臘,都要祭祀。到明末或清初,梨園會館已成立,也設在這座喜神廟内。它雖然名字叫梨園會館,實際就是梨園公會,是一個群衆性的組織,是為全梨園行業中人謀福利的。領首人由群衆選舉出來,還得向管理精忠廟事務堂郎中呈請準許,方可上任。這個領首人本來叫作會首,又俗稱廟首。為進一步說明上述情況,現引用當年的一份谕示以為佐證:

賞帶花翎二品頂戴管理精忠廟事務内務府坐辦堂郎中錫為出示曉谕事:現據精忠廟廟首程椿(程長庚)等禀稱,該廟首程椿年近七旬,遇有傳辦事件,恐難兼顧承應,今選保三慶班徐炘(徐小香)、楊久昌(楊月樓),老成谙練,堪以幫辦廟首差務等因,禀請前來。除經本司準許外,合行示谕該廟首徐炘等知悉。嗣後遇有傳辦及講廟事件 ,即着會同程椿、劉寶山(劉趕三)妥協辦理。毋得視為具文,緻幹未便。為此曉谕北京梨園人等一體遵照。倘有不法情事,即唯該廟首是問,毋謂言之不預也。謹之慎之,毋違。特示。

光緒四年十二月

由這道谕示,我們便可清楚地看到,廟首是由選保而來,主要任務是傳辦事件和講廟。現再舉一例如下:

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為嚴行曉谕事:現屆國服期滿,查梨園演戲,潤色太平,自應按照定章,于三月初五日後、初六日起,準其照常演唱。其應行禁止各腔及淫靡之詞,仍照常禁止,并不準私行立班演唱。如敢故違,即行究治。為此曉谕精忠廟廟首及各戲班并開設園館人等知悉,各宜凜遵勿違。特示。

這條谕示後邊,未載明年月,根據排列次序,它在鹹豐十年(1860)五月二十四日堂交的傳精忠廟會首并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掌班程椿、袁雙喜、張發祥到圓明園聽取交派事件一條的後邊,可以證明這大約是鹹豐十年(1860)五月二十四以後的事。從這條谕示可以知道,精忠廟内的梨園公會及全北京城的戲班、戲園,都是歸管理精忠廟事務的衙門統一上司。是以,在當初内務府要設立繼教坊司之後的機構時,為了和梨園公會在一起辦事友善,選擇了精忠廟這個地方,其原因就在于此。

下面再補充兩件能說明問題的事情。

第一,為糾正有人訛傳“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有在廣德樓請客點戲”一事,管理精忠廟事務的衙門發一檔案,原文如下:

光緒五年三月十四日,為宣示事:風聞訛傳本月初七日,本司在廣德樓請客點戲,殊甚駭異。本司從無在城外請客點戲等事,此必有造言之人,然一時無從查究,若不宣示,恐緻惑人聞聽,實屬不成事體。著傳谕該廟會等,如遇有造言之人,即行扭見本司究辦,并着将此谕粘貼各戲園背景,以便周知。特示:

廣德樓 慶和園 三慶園 慶樂園 天樂園 中和園

廣興園 德勝園 阜成園 廣和樓 裕興樓 同樂園 精忠廟

以上檔案在講到管理精忠廟事務的衙門時,均稱“本司”,由此也可知,它實際上為内務府所轄司監之一,是教坊司的後身。它的組織機構是設郎中一員主其事,下有筆貼式等輔助人員十餘人,規模不算很大。

再就上列諸園(樓)來說,其中以廣和樓建築最早,其次為裕興樓、同樂園。阜成園建成也比較早,因為在道光七年(1827)重修喜神廟的碑序中,早已列有阜成園了。阜成園是乾隆末年嘉慶初年新設立的戲園。曾有阜成園被管理精忠廟事務的衙門收買為官營之說,這應屬事實(此事發生在鹹豐末年),但是不能說是被昇平署收買的,因為昇平署的職責隻管演戲,不負有其他如購買戲園的責任。

第二,按照梨園公會的管理章程,會首更應顧全大局,有公無我,如會首犯了禁令,也要給予适當的處分。當時京師盛行堂會,戲班演堂會的收入勝過在戲園中演出收入許多倍,一般都能得數十兩或幾百兩的賞銀。演堂會戲多是以一個戲班為主,外邀一些著名藝人加入,是以藝人們都喜歡參加堂會戲的演出。

同治六年(丁卯)(1867)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醜行劉趕三(當時是會首)私自在三月十七、十八,應地安門内黃化門東口路北、内務府堂郎中馬子修(名嵩林)宅無名班堂會兩日。按照梨園行的規矩,每年的三月十八為梨園行祭神的日子,到這一天,演出活動都要停止,違者必究。劉趕三在三月十八日私應堂會的事,被廟首張子久 、王蘭鳳 、程長庚、徐小香 等查知,要将劉趕三革出梨園,并登出保身堂名号。後經劉的徒弟張福官(張彩林,寶昆之父)、王順福(梅蘭芳之嶽父)托求馬子修谕廟首等,罰趕三銀五百兩,重修大市街精忠廟旗杆二座 ,以此為戒。

這件事說明梨園公會辦事是認真、公道的,即使是會首犯了錯誤,也一定要秉公處理,不徇私情。

02

昇平署:

清宮内廷的龐大演戲機構

上面叙述了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的系統,再把清宮内廷一個龐大的演戲機構昇平署介紹一下。

明朝的教坊司原屬禮部管轄,到了清朝則基本上屬管理内務府的大臣上司,等于内務府的一個司(上面引文中,有許多地方都自稱“本司”,可以為證)。以後改為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它與昇平署的關系極為密切,一個是行政上司部門,一個是演出機關,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最能說明其關系的例子,是鹹豐十年(1860)五月二十四的一個檔案,内述:

堂交 堂郎中谕:著傳昇平署狄達,傳精忠廟會首,并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掌班程椿、袁雙喜、張發祥,務于本月二十五日準卯刻到園,各堂有緊要交派事件,萬勿遲誤。此交。

五月二十四日

這個檔案隻有月日而沒有朝代年号。經查昇平署檔案,鹹豐十年(1860)六月文宗服萬壽,曾于六月初傳三慶、四喜、雙奎三班進宮演唱。由此可以證明,這個檔案是鹹豐十年(1860)五月二十四,由内務府堂經昇平署狄達的手傳達給程椿、袁雙喜、張發祥去聽上邊的谕示的,谕示内容就是傳三班到宮内演唱。這樣就可以知道:昇平署雖是演唱機關,但有時也暫行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的行政事項,這兩個機構既有明确分工,又互為補充處理一些具體事務。

從教坊司,到昇平署,北京城中的戲曲往事

下面從三個方面把昇平署做一簡單介紹。

(一)昇平署是從南府改制而成立的,這就得首先把南府做一交代

南府的設立開始于乾隆五年(1740)。在這之前,清内廷本有習藝太監承應演戲的事。乾隆五年時為了第二年的皇太後五旬大慶,增加了演戲太監的數目,在南府内 進行準備工作,并把南府這一名稱定下來。乾隆十六年(1751),又下谕選蘇州籍藝人進宮内當差,命名為外學,居住在景山裡邊。把太監習藝者命名為内學。

乾隆時,内、外學人數各自都在千人以上,都唱昆腔;所承應的差事,可分四項:第一,為九九大慶,就是指演戲祝壽事。宮中把這看作大事,鋪張浪費,備極奢侈。第二,為法宮雅奏 ,用于各種喜慶事情。第三,為月令承應,取每個月份内的故事,去扮演。第四,為朔望承應,即每逢初一、十五做一般性演出。前三項多屬小戲,在朔望承應中,則多為自編的大學戲,最有名的為《昇平寶筏》(全部《西遊記》)、《鼎峙春秋》(《三國演義》)、《忠義璇圖》(全部《水浒傳》)、《勸善金科》(演目連救母事)、《昭代箫韶》(演楊家将事)、《征西異傳》(薛丁山征西事)等。内容多取材于各種曆史小說、演義,共計二三十種之多(詳目載入《清昇平署志略》一書)。

另外,南府還設有錢糧處,管理背景的事務;有檔案房,專管所有的檔案;有中和樂,專司内廷行禮奏樂之事;有十番學,是專奏十番鼓的一支樂隊。到了道光七年(1827),緊縮改編,把外學全部撤銷,叫蘇州藝人俱回原籍。随又把十番學并入中和樂内,并改易南府之名叫作昇平署。此後,直到宣統三年(1911),始随着清室俱亡,前後共計有一百六十二年的曆史 。

(二)昇平署曾挑選外邊藝人進宮當差

鹹豐十年(1860),為六月間的萬壽演戲,挑選了外邊戲班藝人四十三名進内承差;十一年(1861)上,又選了藝人二十名。直到同治二年(1863)始将他們一并裁退。九年後又陸續選了譚鑫培等多人進内演戲,名為教習。直到宣統年間才又把他們一齊散去。

(三)南府、昇平署對平劇發展所起的作用

南府散後,有的藝人留在北京,以教戲為生,把自身的藝術傳給了後人;他們還從宮内帶出了許多劇本,流傳于社會上,這些劇本大部分都保留至今日。另一方面,南府、昇平署廣收民間藝術之精華,選入宮内的藝人,經過在宮内長期的演唱實踐,對一些來自民間的舊劇本進行了整理,把不通的句子改得流暢明快,在藝術上也更為嚴謹了。以上兩點可以說明,南府和昇平署對平劇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年,清廷挑選各戲班的藝人進内廷當差時,辦理手續的事自然是屬于管理精忠廟事務的衙門,但對演員藝術水準的審定,則是由昇平署的首領人主持的。是以,舊式戲園樓上包廂靠近下場門的一個廂,一般是不敢賣座的,這個廂是專候昇平署首領來看戲的。他們一旦選中了哪個演員,就由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辦理入宮手續。上述規矩,大緻從鹹豐十年(1860)、十一年(1861)就開始了;後來,直到光緒九年(1883)挑選教習時,還是按舊規矩辦事。由此也可進一步說明昇平署與精忠廟事務衙門之間的互相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