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靜:以寫實之筆描繪青春之美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

安靜:以寫實之筆描繪青春之美

安靜(左二)在其作品展現場 陳鼎/攝

安靜:以寫實之筆描繪青春之美

《成長》 陳鼎/攝

安靜:以寫實之筆描繪青春之美

《處暑——新蓮》 受訪者供圖

安靜,一個很容易被記住的名字。如今,藝術圈中越來越多的人會将“安靜”這個名字與“寫實油畫藝術家”這一身份聯系在一起。伴随這一身份而來的,還有烏克蘭國立美院榮譽教授、中國油畫學會會員、中俄油畫協會理事等頭銜。

安靜溫和、謙遜、低調,在日前啟幕的“綻放——安靜油畫作品展”上,安靜走入觀展人群,向觀者逐幅介紹這些她過去20年的心血之作。她就像一位親切和藹的老師,評價着每一個她心愛的“學生”。事實上,安靜的确曾經是一名中學老師,而她的學生也的确就在那些畫裡。

記錄“青澀年華”的女畫家

畢業于師範院校的安靜,意料之中地進入學校當了美術教師。雖然肩負繁重的教學任務與家庭責任,但她從兒時便開始的“畫家夢”卻從未放下。她一邊教學,一邊畫畫,溫柔随和的性格讓她可以與學生走得更近,孩子們都喜歡她,願意與她分享成長中的大小事。而作為一位油畫創作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她的藝術創作與教師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初三年級沖刺階段的監考中,安靜注意到一個長相甜美的女學生。女生有着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但這雙眼睛布滿了血絲。女生咖啡杯不離手,桌子上堆滿了厚厚的書本。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含苞待放的年齡,卻給人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安靜看在眼裡,内心被深深地觸動了。也是在那一刻,安靜決定拿起畫筆畫下她身邊的這些孩子,展現她最熟悉的青少年的生活與所思所想,記錄他們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安靜的“青澀年華”系列作品也由此誕生。

安靜說,在藝術作品中,反映青春期少男少女生活的作品非常少見。這個年齡正處在國中階段,他們大多數時間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學校,一般藝術家很難有機會走進校園了解他們的生活,而她卻擁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她每天面對的都是這些孩子,了解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感,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她聚焦于這個特定群體,通過表現他們各具特色的神态以及書包、MP3、飛翔的千紙鶴等,呈現90後一代的青春期記憶,并給予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

安靜說,她的這些作品展現出的是其懷揣青春理想的一種折射,是其營造精神樂園的一種藝術綻放,是其以此方式引起更多人關注青少年的一種特殊表達。“你想要描繪他們,就一定要走進他們的生活。他們是我的學生,也是我的朋友。他們有什麼小心事都願意跟我說,比如收到一個男生小紙條呀,學習壓力很重啦,與同學鬧了别扭等。我喜歡用畫筆描繪孩子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一面。很多看過我的畫的人都說,如果你筆下的這些女孩兒是自己的女兒那該有多好呀!”

安靜就這樣找到了自己創作的“自留地”,并專心耕耘,她一筆一筆地畫下那些青澀的體态輪廓、靈動的眼神和青春故事。在安靜看來,青春象征着活力、朝氣、多變,以及不可限量的未來。那是一種令人充滿希望的感覺,也是青春之美的魅力所在。

安靜這一畫便是七八年。2010年10月,安靜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辦了“如歌年華——安靜寫實油畫個展”,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場個展。展覽備受藝術界的關注,也産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安靜笑說:“從此在藝術圈中,她成了‘那個畫中學生的女畫家’。”

隻緣“身”在此畫中

安靜認為,寫實油畫可以通過實實在在的存在感,将畫家本身想要表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最真實、最直接地傳達給觀者,對于觀者來說,接受起來不會有距離感,更易于接受。“我很迷戀寫實油畫的真實感和其對細節的打磨。尤其是對人物神态的刻畫,我覺得隻有寫實油畫才能把畫家想要描繪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還有複雜的心理感受,通過微妙的眼神、豐富的肢體語言,真實而直接地傳達給觀者。我認為,一幅能打動人的作品,一定是有深度、有厚度,能夠觸及人靈魂深處的。”

後來,安靜離開了校園,成為全職畫家,全身心投入寫實油畫藝術創作。至今,安靜已創作了大量的寫實油畫作品,題材也已走出校園。然而不難發現,她的作品還是以描繪年輕女性形象為主。

對于這一創作偏愛,安靜解釋說,女性畫家畫女性其實畫的是自己。與男性畫家相比,女性畫家在創作女性形象時更多是由内而外地進行情緒抒發,這種創作帶着自身生活的記憶與感受,是一種發自内心的訴說。“也許畫的形象不是我,但是她們的内心就是我,她們的經曆也是我自己的成長經曆。在我十五六歲的時候,也會有那種青春期的萌動,也有考學的壓力。我在農村生活過十幾年,農村的女孩子喜歡的東西我都知道,我會經常跟她們交流。她們納鞋底,她們搓麻繩,她們剝蓮子,這些都是我曾經曆過的生活。我把她們畫了下來,形成鄉情民俗系列,就是為了展現農村女孩子的質樸,以及她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而作為女性,我也可以更多地從内心去感受女性,去表現好女性。”

安靜執着于女性形象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她認為女性形象“真的太美了”。安靜從小癡迷于唯美的事物,到後來創作油畫也多選擇唯美形象。安靜相信,女性形象是大自然對這個世界的恩賜,女性之美是無法被替代的。女性形象柔美而細膩,同時又擁有生育這一強大的力量,使得女性雖柔弱卻又堅韌、博愛,這一特質令女性形象内涵豐富,十分打動人。

有了具體的形象,安靜便将藝術的觸角伸向數千年的中華曆史文明,她通過青春年少的女性形象,展現各類民俗勞動的場景,展現二十四節氣的時令變遷。作品中的中華文化符号與畫面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形神完美結合,使觀者感受到季節的變遷與濃郁的地方傳統風韻。“比如我畫的《處暑——新蓮》,就描繪了女孩子采摘蓮子的場景。當年,我老家就在河邊,我們經常去采蓮子,采完直接就掰開吃。我畫中描繪的内容大多都與農事活動緊密結合,我希望通過這些年輕女性明媚靓麗的形象,展現不同節氣的特質,進而加深人們對于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了解和關注,通過藝術去保護中華文化遺産。”

讓“自由”引領美育

作為畫家與教育工作者,安靜對美育有着自己的了解。她堅信,美育對一個人一生的審美與品位會産生相當深遠的影響。“生活之中不管是對生活用品的挑選,還是日常着裝,同樣是到了一定年齡,有的人你就會感覺他依然很優雅,但有的人則仿佛放棄了審美,這種所謂的放棄,并不是他故意為之,而是他不知該如何選擇。這就是品位出了問題,審美出了問題。”安靜舉例說。

安靜認為,一個人對藝術、對美的感覺能力,需要在孩童時期進行引導和啟發,需要讓孩子更多地去接觸美好的事物,如此才能形成直接的感受,最終形成審美習慣和品位。安靜不贊成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參加校外各類藝術技能性輔導班,孩子們不應被教導該如何畫才是對的,他們需要的是鼓勵與創作的自由。“不要告訴孩子蘋果是什麼顔色的,太陽是什麼顔色的,不要過早地去限定他們,給出很多規則。要讓他們自由發揮,要多表揚,多鼓勵,怎樣畫都是好的,都是對的。藝術本身沒有統一的标準,孩子對藝術的自信是最重要的。我也建議學校内可以多開設藝術類課程,讓孩子們多動手,多去觀察大自然,多看看美術館、藝術館。孩子們的眼界開闊了,審美水準也就上去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