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

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

盛世興文。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軟實力的神韻魅力所在。

過去五年,是新時代文藝事業蓬勃發展的五年,也是上海将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全力推進,合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五年。身處其中,上海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奮楫争先的飽滿熱情,見證并參與其中,終迎來繁花似錦、碩果累累:

論創作,“上海出品”在專業領域拿遍包括“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茅盾文學獎”“飛天獎”“荷花獎”等在内所有全國性綜合性獎項和蒙特卡洛“金小醜獎”等海外專業大獎;

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

講品牌,上海以強大的文化吸附力成為海内外首發、首演、首映、首展的重鎮,更以駐演模式、演藝大世界集聚優勢,驅動文藝精品不斷打磨提高,緻力成為新時代的新經典;

談影響力,上海藝術家一再登上海内外頂級舞台、展開大規模巡演,刮起“上海旋風”,出版、影視、遊戲項目頻頻“揚帆出海”,赢得國際矚目,更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入人心。

風正帆揚。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召開之際,上海文藝人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更是溫故知新,以青春之我踏上新時代文藝新征程。

以創作文藝精品為中心任務高擎民族精神之火炬

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令每一個上海文藝工作者激情澎湃。

何以将湧動熱血化作實際行動?創作,創作,還是創作!五年來,創作成了每一個上海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2016年,上海啟動“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計劃以百部精品獻禮建黨百年,這一計劃提前完成,以實際行動回應着——

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

創作從何而來?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于是有了電影《1921》由上海觀全國,由中華觀世界的豪情書寫。是讴歌百年大黨的史詩,卻處處洋溢青春的氣息。正是是以,百年前的“00後”與百年後的“Z世代”透過影像心意相通,為同一個複興夢想同頻共振。

創作為誰而做?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于是有了電視劇《在一起》火速成軍,為眼下平凡的偉大留影。一句“艱難時刻我們在一起”的溫情宣言,質樸映見着“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創作留下什麼?是為我們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為我們的民族描繪更加光明的未來。于是有了上海昆劇團在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之際史無前例地演齊“臨川四夢”以五班三代之整齊陣容再造一個昆曲“最好的時代”;于是有了上海歌舞團、上海芭蕾舞團重述《永不消逝的電波》《閃閃的紅星》等紅色新經典,令英雄這一最閃亮的坐标,再度照亮新時代青年的啟航遠端;于是有了雜技劇《戰上海》、圖書《戰上海》錨定重點題材的多點發力……

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

五年後再回首,僅就2019年揭曉的第十五屆公德心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結果中,上海電影《我不是藥神》,電視劇《大江大河》《黃土高天》,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歌曲《一路走來》和圖書《戰上海》六部獲獎作品涵蓋五大門類。而就在這幾日,“上海出品”再度捷報頻傳。《在一起》擊敗一衆熱門韓劇,獲得亞廣聯電視劇類大獎。第26屆亞洲電視節中,融媒體産品《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上海解放特輯》和紀錄片《亞太戰争審判》先後獲獎……可以說,面對總書記“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的号召,上海文藝工作者不辱使命。

以昂揚奮發的文化自信吹響時代前進的号角

上海從來都是中國文藝的重鎮。踏上新時代新征程,在潛心創作、打磨之外,上海深知要由内而外激發昂揚奮發的文化自信,就要做好“人才”和“品牌”兩篇大文章,以更完備的文藝隊伍、更具影響力的品牌矩陣,吹響新時代前進的号角。

這是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如總書記所說,人是事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因而,照顧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養好明天的“台柱”,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成為上海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的旨歸。

不管是步入改革深水區的上海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從“一團一策”逐漸細化為“一人一策”;還是上海文學藝術獎特設“終身成就獎”“傑出貢獻獎”,與全國首創的“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都為出人出戲提供動能與保障。

獲得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尚長榮、呂其明、何占豪、陳少雲等老藝術家,至今活躍在創作、演出與傳承的一線。正是有了呂其明對海歸“90後”作曲家龔天鵬的教誨——把祖國大江南北的民間特色和人民生活咀嚼透了,一點一滴積累,才有了龔天鵬獻禮建黨百年的《百年頌》。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雖離我們遠去,可越劇第十代接過她留下的越劇《紅樓夢》,北上黑龍江、南下海南,用巡演丈量着祖國的大好河山。

研究好“品牌”課題,更展現着上海文藝界的排頭兵、先行者意識。做強“碼頭”、激活“源頭”、勇立“潮頭”,用心打造首發、首演、首映、首展市場,是上海五年來的孜孜以求。

為人民放歌,為時代鑄魂

當“電波熱”席卷全國,如何将這一文藝精品打造成新時代的新經典?為此,上海以巡演、駐演齊頭并進。當從全國招賢納士的風、雅、頌、韻四組主演初具雛形,“電波”就已不再隻是上海的品牌,而是面向全國、擁抱全國的品牌。

新征程中,“電波”豈是獨行軍?《海上生國樂》搭載“光影秀”閃耀魔都;《時空之旅2》以世界首創絕技開啟下一個“5000場”;亞洲大廈裡的多台駐演音樂劇可以同時開演,精彩一直延續至午夜;深入商圈、街區的演藝新空間更如雨後春筍,讓“駐演”概念從舞台延伸至人們生活的角角落落。

人文之城因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一塊塊“金字招牌”而星光璀璨,彰顯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氣象萬千。

作者:黃啟哲

編輯:汪荔誠

責任編輯:柳青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