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張遼

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張遼

張遼出生于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山西朔州),張遼本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為張姓。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首先派兵襲擊白馬。曹操依荀攸之計,親率軍隊救援白馬,張遼與關羽作為前鋒,擊破顔良軍隊。在官渡之戰的數次戰鬥中,張遼數有戰功,遷裨将軍。

建安六年(201年),平昌豨,張遼及夏侯淵軍團圍昌豨于東海,但是久攻不下,糧草又不支,本來夏侯淵決定回軍,但是張遼分析道:“數日以來,每行諸圍,豨辄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傥可誘也?”于是,張遼派遣使者向昌豨傳話:“曹公有指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走下來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在用他的美德感化四方,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于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于是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随之往見曹操。曹操先遣昌豨返還東海郡。随後,曹操便責備張遼道:“隻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将所為。”張遼拜謝了曹操的關懷,又根據當時的形勢,回答道:“憑着明公威信著于四海,我張遼拿着聖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是以我才這麼做。”此次事件,張遼在夏侯淵面前展現了明察秋毫,在昌豨面前展現了剛柔并濟,在曹操面前展現了料敵雄斷。

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張遼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帶領先鋒部隊登上白狼山,突然與敵兵遭遇。敵人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軍隊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隻有少量的軍隊。曹軍将士們希望等待後續部隊,并對目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衆議,反對畏敵不前,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着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而不是等待後援。張遼勸戰時的語氣非常振奮。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鬥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鬥陣形,于是,采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将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下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并臨陣斬殺了以“骁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

建安二十年(215年),雖然孫權帶領十萬大軍,以及呂蒙、甘甯、陳武、徐盛、宋謙、潘璋、賀齊、淩統、蔣欽等衆多的東吳名将一起進攻合肥。但是,張遼率領800人沖陣東吳十萬大軍,使得孫權以“走登高冢”的方式逃命,張遼突出重圍之後,為了救援那些身陷重圍的将士們而再次沖進入東吳十萬大軍。猛将衆多的東吳軍隊都無法擋住張遼,最終,被張遼擊破而敗走。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們啼哭不止,小孩們的父母就會說“張遼來了”來吓唬小孩們。而在日本,民間流傳着“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該俗語,是緣于唐朝、宋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使得“張遼止啼”的典故傳入日本,并在日本民間興盛了數百年之久。直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該俗語在日本民間的盛行地位才被“蒙古來襲”所取代。

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張遼

黃初三年(222年),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正當其時,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此時,雖然張遼受到曹休(曹丕的族兄)的督領,但孫權得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将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王淩等人進軍至廣陵。一天夜裡,呂範等人的東吳水軍漂至北岸。張遼與王淩等人出戰,大破吳将呂範等人,并繳獲了大量舟船。但張遼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後終于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将就此隕落。

張遼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湖中島上,為衣冠冢,現存墓冢,張遼陳列館、逍遙閣和渡津橋,園中有張遼持刀立馬的青銅塑像。

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張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