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鏡頭傳播文化火種,2021年李亞威5部作品斬獲7項國内外大獎_深圳新聞網

作者:深圳新聞網

從北國到嶺南,從小提琴手到知名導演,她滿懷熱愛與深情,以鏡頭捕捉城市之美、留存民俗文化、塑造鮮活群像……她就是國家一級編劇、專業導演——李亞威。12月12日晚,在第27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的頒獎典禮上,李亞威創作的紀錄片斬獲3項榮譽:作品《炜炜日記》榮獲“第27屆中國紀錄片短片十優作品”;《下沙村有一個原著民》榮獲“第27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梅州:紅色根據地》榮獲“第27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年度收藏作品 ”。情系鏡頭,耕耘不止。除了上述3項大獎,2021年的11月份,李亞威還收到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發來的喜訊,經過加拿大籍好萊塢著名導演、EMMY艾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金楓葉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Mr. Vic.Sarin與國際評委團成員專業嚴謹的三輪終評,李亞威導演的紀錄片《大福餅一家》和《尚德前的帕裡》分别榮獲2021第六屆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類“最佳紀錄片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獎”殊榮,并雙雙榮獲組委會特别獎——“民族影片國際貢獻獎”。幀幀呈溫暖,部部有亮點。2021年,李亞威共有5部作品累計榮獲7項國内外獎項。這累累碩果與殊榮加身,皆源自李亞威在影視藝術方面的執着耕耘。從1994年來到深圳,李亞威立足深圳卻不止于深圳,27年裡圍繞着電視電影、紀錄片兩大次元,側重深圳和少數民族文化兩大領域,累計創作影視作品300餘集(部)。這些作品兼具文化傳承與創新,以深邃文化視角呈現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深圳,也以鏡頭語言為彜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打開一扇通往文明世界的窗,累計榮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星光獎、中國電視新聞獎、金鷹獎、中國紀錄片年度人物等省級以上獎項及國際大獎上百次。2021年,李亞威創作的腳步仍然铿锵。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的特别年份,她走進梅州的紅色根據地,從小視角切入,以樸素的鏡頭語言創作了“尋找紅玫瑰(上中下)”、“紅色交通線(上下)”、“三河壩戰役的背後(上下)”“鄒韬奮在梅州”共8集人文系列片《梅州:紅色根據地》,呈現了全國七個之一、廣東唯一全域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梅州在其紅色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老百姓如何堅定地追随中國共産黨的感人故事。這一年,李亞威以鏡頭赓續脫貧攻堅精神,《炜炜日記》記錄下2019年被委派到廣東河源市和平縣上陵鎮三樂村駐村扶貧的深圳團市委幹部王炜炜。他奔波于深圳河源兩地,帶領當地鄉親“産業脫貧”,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幫助三樂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他身上折射的是當代扶幹部的拼搏與奮鬥,在脫貧攻堅戰中付出的艱辛和汗水。這一年,李亞威關注城市普通市民身上的不普通。《下沙村有一個原著民》講述了祖輩都是蚝民的深圳下沙村原著民黃國成,夫妻共有8棟樓出租卻偏偏選擇辛苦地經營一家大排檔,隻因他曾是一位軍人,更是一位黨員,他開的大排檔為多位榮民提供了工作崗位,排擋和在排擋裡成立的黨支部在深圳廣為人知,還在網上收獲百萬粉絲。《下沙村有一個原著民》以紀實性手法呈現黃國成其人其事,以小見大地反映了深圳城市發展、時代變遷中一名共産黨員的堅守,一個深圳原著民的勤勞奮鬥,更留下了特區城中村的時代記憶;《大福餅一家》則記錄了祖上就開始在河源佗城做大福餅的鐘運水一家,恬淡舒緩的鏡頭語言裡氤氲着大福餅清甜的香氣;《尚德前的帕裡》講述了作品被意大利佛羅倫薩博物館收藏的中國設計師尚德前的故事,曾是陝西榆林秦腔劇團舞台美術設計師的尚德前鐘愛收藏中國古董,來到深圳創業後緻力把中國元素植入歐洲家具的設計中,熱愛自然他還擅長抓住動物的精彩瞬間,成就家具設計的精彩圖案,尚德前獨樹一幟的匠心鑽研,成就了自己的家具品牌“帕裡”,也成就了《尚德前的帕裡》。李亞威在建黨百年之際以鏡頭搭建橋梁,用優質的影視作品打開更多人對廣東紅色文化的認知,記錄基層黨員幹部身上的閃光點,展現普通市民的夢想與追求,具人文氣息、曆史内蘊、内在溫度的作品在影視圈引發強烈反響。“我取得的成績源于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長期以來的支援和信任,源于創作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的共同努力。”李亞威表示,作為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主席,深圳市影視産業聯合會會長,深圳青年影像節組委會執行主席、評委會主席,她将始終辛勤創作,通過鏡頭傳播文化火種。(原标題《用鏡頭傳播文化火種,2021年李亞威5部作品斬獲7項國内外大獎》)window.HLBath=1;window.HL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