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家對于紫砂壺的觀點

設計要有版權

韓澗明 (《收藏》雜志主編)

随着時代的發展變化,紫砂壺由達官貴人的愛物變為尋常百姓的日常用品,再到今天收藏界的寵兒,甚至發展為一個藝術品代名詞,紫砂壺的閱聽人人群更加多元化。選擇評價一把壺的好壞因人而異,符合自己喜好的才是最好的。

究竟什麼樣的紫砂壺價值最高?在機器與工藝不斷進步的今天,紫砂壺的做工技藝将達到無所不能,精美程度會越來越高。未來紫砂壺的價值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凝結在這把壺上的創意和智慧,而非做工本身。是以,如何界定和保護工藝師的創意,會成為紫砂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課題。未來紫砂壺領域會出現位于金字塔尖的頂級設計大師,最好的壺是通過他們的設計産生,而壺本身的最大價值就是他們的設計理念。以版權來規範市場将成為紫砂壺發展的趨勢。

名家對于紫砂壺的觀點

壺看精氣神

張大華 (畫家)

紫砂壺的實用價值不言自明,談到收藏,就不僅僅是實用,還有藝術成分在裡面。紫砂壺的收藏首先要看藝術價值。人和物之間産生的變化,是内心的變化。當我們内心對一把壺産生共鳴的時候,就有了興趣。喜歡才有收藏的欲望,而不是簡單地從名氣的角度出發,單純追求市場價值。

紫砂壺的好壞不在于工藝是否精美,而在于做壺人的内涵有多深。内涵是心境,來自心悟、心覺、心明。每個人的欣賞角度不同,每把壺會帶來不同的心情。我們所收藏的壺一定是心中所想,心中所向,與生活息息相關。

紫砂壺沒有做出來的時候隻是一把泥土,經過工藝師的藝術加工,成為美的藝術,讓人看到便心生歡喜。做壺人賦予紫砂壺以生命力,是将物質轉換為精神的過程。生活中離不開有形與無形。有形是壺的本身,無形則是壺帶給人的聯想。由對器型的聯想,轉化為我們精神的享受。

收藏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自己的智慧和學識不斷增加的過程。我們收藏的不隻是紫砂壺本身,而是凝結在紫砂壺上的智慧,對自己的精神提升有所幫助。每個人視覺不同,随着心境提高,收藏的境界逐漸提高,心與智慧得到成長,進而走上收藏的另一個高度。

制壺者用心做,收藏者用心悟,藝術品是二者之間心靈交流的承接物。隻有當收藏者抛去名與利,遵從自己的本心去欣賞一把壺,才能了解制壺者的心境。

名家對于紫砂壺的觀點

名好不如壺好

黃鐘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舉辦的幾場大型紫砂壺拍賣會上,單價5萬元以上的大師壺不再受追捧,紛紛流拍。相反,一批中青年人制作的、單價千元左右的紫砂壺卻受到歡迎。這個現象的出現,不僅僅是幾萬元、幾十萬元的大師天價壺讓人望而卻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大師壺缺少創新。

當今的工藝師職稱評比繁瑣而混亂,許多人年近花甲才評上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有些人即使獲得大師稱号,但以往的時間精力過于耗費在擷取大師資格的競争上,忽略了對紫砂壺的研究和探索。反而是一些青年人,雖然職稱不高,甚至沒職稱,但其作品卻凝結着獨特的創新理念和藝術氣息,他們的作品絕不輸給一些國家級大師。據我所知,在宜興,提起花器,必然是吳俊峰;論絞胎工藝,必少不了周伯娟;釋延芫、周良榮的方器則備受青睐。他們都沒有大師的光環,但作品簡潔明快,形神兼備,保留傳統而又不失時代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在真正玩壺的收藏圈裡,有一大批"鐵杆粉絲"。

蔣蓉大師曾經說過:"藝術并非一味仿真,一絲不苟地寫實、臨摹隻能出工匠,唯有創造才是藝術,才能成氣候,才有出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年輕人富有新意的作品,一定能給愛壺的人帶來驚喜。

名家對于紫砂壺的觀點

好看好用差好玩

于海東 (藝術評論家)

紫砂藝術發展到今天,走過的路不算短,回過頭來看,紫砂壺的變化究竟有多大,就很容易看出問題了。作為一種生活用器,絕大多數的紫砂壺在制作過程中始終固守傳統形态,總體變化不大,可謂一壺成自我,千秋難易容。

宜興絕大多數做紫砂壺的人習慣跟着師父學,師父又跟着師父學,紫砂的藝術始終在傳統的圈裡打轉。國内習慣以固定的審美觀看待藝術,而國外卻傾向于以一種變化的思維看待藝術。紫砂藝術要走向世界,就要跳出既定的圈子來創新。

說到好壺,何道洪與汪寅仙兩位大師各有說法。在創新精神最強的何道洪看來,好壺首先要好用。而注重藝術變革的汪寅仙則認為,壺好少不了好看。除了好用和好看,還應該好玩。當然,怎麼玩怎麼賞是收藏家的事。

若不苛求,好用一說在宜興基本不成問題。但好看與否另當别論。最難做到的是好玩,這一點正是以往紫砂藝人很少花心思顧及到的。為了好用,很多壺的形狀看似大小多變,實際上隻是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動了一下。好用的結果是,隻有等這把壺摔碎了才會買第二把。

名家對于紫砂壺的觀點

随着一些學者型陶藝家的介入,紫砂藝術創作逐漸從傳統造型上的好看轉向現代意識上的革新。他們不再滿足以往那種利用大自然生命形象追求表面變化之巧的審美意識,而是直接從壺的本身進行颠覆性的革命,無論是象形壺、意形壺、概念壺,都彰顯出文化元素與藝術構想交融碰撞後形成的審美新視覺;用之是壺是器,看之是鼎是物,玩之是美是趣。他們的紫砂作品往往有一個顯著特點,即見壺不識壺,識壺不忘人。用最簡單的話說,紫砂壺好不好玩,無非是一個有沒有點兒特别的意思。往深裡說,具有收藏價值的好壺必定會在紫砂藝術創作上展現出獨有的創新精神與作品影響力。

紫砂藝術要發展,很難避開生活之需與藝術之求的沖突,因為生活品質的提高一定會提高對生活藝術的要求。如何使這一沖突轉化為互相促進的動力,至少在以下三點應有所注意:一是少做沒有個性的壺。做壺最怕費力不讨好,如今出自宜興的紫砂壺有多少是屬于那種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不說也明白。二是多做小壺大藝術的作品。同用陽羨一方土,我在丁蜀鎮的那些天,賣壺的說活兒的多,做壺的說藝的少,最難聽到的是"境界"這兩個字。三是要把自己的個性做出來。常說畫如其人,個性不是個人的小性子,對于陶藝家而言,則是融入了畢生所學、所工、所思想後提煉出來的藝術創造性。

好壺有多好,給我的感覺是這樣:你看它時它也會看着你,你看不見它時會想着它。也就是說,能夠放在心上的壺才是真正的好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