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家國,
我國古代士人,雖為文士,
亦有許多有志之士,心系家國。
今天,推薦十首家國詩詞,
體會詩詞中那份亘古不變的情懷。

《大風歌》
漢·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内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起兵反秦,最後建立西漢王朝,當國家平定之後,他卻有着深深的憂慮: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劉邦期待着有志之士來保疆衛土,實作國家永遠的安定。
《白馬篇》
三國·曹植
白馬飾金羁,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雖為一個文士,卻心懷建功立業的志向。這首詩塑造邊塞遊俠奮不顧身、不畏犧牲的衛國精神。
自古志士多悲壯,上了戰場,父母也顧不上了,更何況妻兒呢?當國難當頭時,隻有忘記個人,英勇獻身,看待死亡,就像看待回家一樣。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雖然是一個文人,自己過得也不好,但是,不論處于何種境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充滿關懷,這種精神讓人敬重。安史之亂後,國家一片破碎,杜甫看着這一切,悲從中來。
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隻有每一個普通人對國家的關切,才能成就生生不息的民族。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保家衛國少不了戍邊的将士,當戍邊的将士們“醉卧沙場”時,那種豪邁與曠達表現得淋漓盡緻。
漫天風沙,艱苦的邊塞生活,依然沒有磨滅他們的鬥志,那是因為他們心懷對國家深沉的熱愛。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破樓蘭終不還”是每一個戰士對國家忠誠的誓言。不打跑敵人,我絕不回來。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戰士,共和國才有今日的歲月靜好。
《示兒》
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是愛國詩人,他一生緻力于恢複中原。他心中飽含着對國家統一的願望和信念,至死不休。當年近花甲的陸遊,還在想着,如果北伐,自己仍然願意上戰場拼搏時,人們不得不佩服他。
陸遊在臨死前依然告訴兒子,如果國家收複了失地,中原統一了,一定要告訴我。如果多點陸遊這樣的人,将是國家的幸事。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宋·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也是一個愛國青年,雖然出生在金國,但他卻一直緻力于收複中原,且付諸實踐,他上戰争,寫戰略書,無一不展現着對國家的關心與憂慮。
《滿江紅》
宋·嶽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潇潇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嶽飛是宋代的抗金名将,對于侵略者,他有着深沉的仇恨,對于國土的喪失,他有着悲切的痛惜,對于山河破碎,對心懷國家統一的殷切願望。
懷着一顆赤膽忠心,嶽飛征戰沙場,欲挽國家于破碎之時。這首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影響了許多後世的愛國者。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清·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林則徐生活的年代,清政府的統治已經風雨飄搖,列強的滲透讓他憂心不已。他心懷對鴉片的痛恨,對國家的憂心。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發配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在古城西安與妻子離别赴伊犁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下此詩。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心聲: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将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
這句話,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的處世名言。
《鹧鸪天》
秋瑾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
金瓯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歎飄零。關山萬裡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秋瑾是鑒湖女俠,她生活的時代,國家生活在風雨飄搖之中,國土淪喪,列強虎視耽耽,面對着祖國沉淪,秋瑾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女子就袖手一旁。
她用詩句說出自己的心聲:人們休要說女子不能成為英雄,連我那挂在牆上的寶劍,也不甘于雌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