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更“聰明”的機器人加速賦能生産生活

作者:春河月亮

人形機器人、輪式機器人、多足異形機器人、智慧農業機器人、群體協作機器人……近日,第二十三屆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在重慶兩江新區舉行,近百位專家學者及業内人士展開交流探讨,逾千支高校隊伍線上線下同步進行比賽,層出不窮的機器人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記者采訪了解到,随着人工智能、大資料、5G、智能傳感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度應用,近年來,機器人智能化發展呈現從感覺智能向認知智能更新、從單機智能向叢集智能演進等多重特點,在人機協作、人工智能和仿生結構等方面持續疊代,機器人越來越“聰明”,正加速賦能生産生活。

“機器人逐漸向高性能、智能化方向發展,與人工智能、網際網路、大資料、3D、新材料等技術融合,應用領域正不斷拓寬。”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甯表示,多形态多場景的智能機器人層出不窮,廣泛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更“聰明”的機器人加速賦能生産生活

圖為比賽中的一款機器人。第二十三屆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主辦方供圖

在賽事現場,一款由天津大學馬天放團隊帶來的智能運輸機器人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們将軟體系統嵌入智能運輸機器人中,建立了有傳送者、有監控端且對周圍環境具有自适應性的綜合性智能醫療廢物處理系統,可實作醫廢垃圾處理全程無接觸化。”馬天放說。

工業領域仍是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統加速布局,正有力促進企業降本增效、節能減排。在金康賽力斯兩江智能工廠内,1000多台機器人有序運轉。在工廠焊裝工廠中的房間看不到一個焊接工。在沖壓線上,送料、模具更換和沖壓全過程均由多台機器人完成。沖壓好的部件由機械手抓取裝框,再由物流機器人自動轉運,整個過程十分迅速。

近年來,随着技術愈加成熟,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也不斷增加,需求持續攀升。在汽車制造之外,還廣泛應用于家具家電、五金衛浴、食品飲料等領域。資料顯示,今年1至9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總産量達26.87萬套,同比增長57.8%。

更“聰明”的機器人加速賦能生産生活

圖為重慶金康賽力斯兩江智能工廠焊裝工廠中的房間内,點焊機器人在對車身線進行焊接作業。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在生産之外,“變聰明”的機器人,還加速賦能百姓生活。記者了解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正讓服務機器人變得更“聰明”,服務機器人也漸成機器人領域的熱點。

不久前,重慶三仟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出首款智能醫療服務機器人,在廣東一家醫院“上崗”。患者提出的“過敏性咳嗽看什麼科?”“眼科醫生有哪些?”“兒保科怎麼去?”等問題,它都能一一解答。

“聰明”的機器人應如何進一步優化?展望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發展,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連慶認為,機器人正越來越突出“人”的特征,未來的機器人将更為智能和靈活。“感覺驅動和智能将變成其内生形态,讓機器人逐漸變得‘有血有肉’。”劉連慶說。(記者黃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