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雷軍:靠什麼争?

獨立 稀缺 穿透

小米、雷軍:靠什麼争?

一場新投入、新進擊大戰,已拉開帷幕。

作者:于照野

編輯:郝科李鋒

風品:南辭

來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歲末年初,企業常有大動作。

企查查顯示,12月6日,小米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法定代表人由雷軍變更為曾學忠,同時雷軍退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職位。

實際上,近日來,雷軍已接連退出小米多家關聯公司,包括廣州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廣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目前雷軍共關聯95家公司。

臨近一年節點,不禁讓人浮想,雷軍是否在醞釀大動作、有啥大招?

疑問,并不突兀。看看低迷市值,小米集團的确需要些改變。

截至12月13日,小米集團收盤價19.24港元/股,逼近17港元/股的發行價。較35.9港元/股的年内高點縮水40%,市值縮水三千億港元。較開年的33.2港元,也下跌三成。

是因為業績麼?乍看并不差:今年前三季營收2427.34億元、經調整淨利175.66億元,同比分别增長38.4%和79.2%。其中,經調整淨利潤已超2020年全年。

是因缺概念、成長故事?其新能源造車,正如火如荼。

那麼,為啥不被資本市場待見?

01

營利雙降、跌出前三

“三年之約”有多遠?

LAOCAI

不可否認,為提振信心,小米進行了諸多努力。

三季報披露,2021年3月至10月已合計耗資約80.41億港元進行回購。三季報披露後,公司又接連回購超360萬股。

說千道萬,不如白銀一片。然如此誠意,市場仍未激起多少水花。

獨立行業分析師李晨表示,市場或在“殺估值”。無論當下業績,還是企圖要講的故事,二級市場都不太願意給小米更高溢價。“聚焦主業,小米低毛利的老問題沒得到更顯著解決,手機業務的市場位次也滑落了。”

的确,小米集團三季報有喜有憂,“失色”部分亦紮眼。

今年第三季,營收、淨利環比二季度均明顯下降:前者下降11.1%,後者下降17.8%。

小米、雷軍:靠什麼争?

與之對應,是小米手機出貨量,無論全球還是國内均出現下滑:

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4390萬台,去年同期為4660萬台,同比下滑約5.8%。今年二季度為5290萬台,環比下滑約17%。

追其原因,晶片短缺之痛不容忽視。然這個行業問題,也顯出企業産業鍊、供應鍊競争力的強弱。

聚焦排名榜,小米手機銷量全球排名由二季度亞軍重回第三,國内排名由二季度第三滑落到第四名。全球是受制于iPhone13影響,國内則緣于榮耀重生崛起,憑借17.3%市占率擠進前三。

要知道,排位反超曾是小米股價立竿見影的提振器。資料顯示,小米智能手機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由2019年不到10%躍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16.7%,當季一舉超越蘋果,首次晉升全球第二。

春風得意馬蹄疾,2021年8月,雷軍豪言立下新目标:“三年内,拿下全球第一!”

然僅一個季度,就升勢改降勢,二哥位置尚且坐不穩,帶頭大哥的“三年之約”又有多遠呢?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不僅營收環比下滑,毛利潤也環比下降5.6%,調整後淨利降幅更達18.1%。

主要源于銷售及推廣開支,小米第三季度同比增加35.6%到45億元,其中銷售及推廣人員的薪酬同比增加87.9%至人民币832.3百萬元,增速遠超營收增速。

換言之,即使加大銷售力度,也沒幫助小米賣出更多手機。

品質漏洞 增勢天花闆?

何以如此呢?

紅海強競争,相比晶片掣肘的短期波動,使用者體驗才是冷暖根本。

長穩商學院院長王長穩表示,今年小米沒有出現很好的爆款産品。像不久前,小米針對女性使用者群體推出的小米Civi系列,以及首款屏下攝像頭手機MIX 4,最終還是沒被消費者認可,沒火起來。

“小米手機今年推出的手機型号很多,但沒爆品,造成小米今年産品都很平庸,影響了手機出貨量。”

電信分析師馬繼華亦認為,今年,小米手機并沒有展現出高人一籌的設計和應用水準,一直還是深陷同質化的價格戰中,受同行新機或者營銷活動的沖擊會長期存在,出貨量波動區間也較大。

一些品質漏洞,也不可不察。

梳理輿論,不久前,小米11系列手機因黑屏、主機闆損壞、WiFi及熱點無法使用等故障,遭大量消費者維權。由此暴露産品端、售後端的品控缺陷,短期流失忠實使用者,長期影響品牌口碑。

如今看,反噬力也都展現在上述财報上。

手機業早已是紅海競争,一日千裡、高疊代、強專業,銷量提振必須靠産品、靠技術、靠口碑、靠特色體驗,隻有回歸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初衷,小米手機才有可能在激烈厮殺中穩住市場、繼而進階。

上述強調,并不算苛求。作為起家業務、營收絕對主力、生态支撐主載體,小米手機業務可謂價值“命門”。“降速”易讓外界懷疑企業成長性基石,市場又怎能有足夠信心。

當然,小米不止有手機。

三季報顯示,小米集團三大業務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産品、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在營收中的占比分别為61.26%、26.82%、9.40%。

2021年三季度,小米集團IOT與生活消費産品業務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15.5%,小米電視出貨量300萬台,位居國内第一;增速可圈可點,然與2019三季度的44.4%收入增速,小米電視310萬台相比,是否也有增勢天花闆之态呢?

要知道,雖營收占比第二,IoT與生活消費産品卻是小米增速的主力軍,也是其生态戰略的重要支撐。

招股書稱,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費類IOT物聯網平台”。2018年,小米集團又将IOT更新為AIOT即人工智能物聯網,未來五年将“All in AIOT”。目前,産品主要由自身生産的智能電視、電腦、路由器,以及生态鍊企業合作生産的移動電源、手環等。2021年初,雷軍又再次“All in”造車。

2017-2019年,該業務營收234億元、438億元和621億元,同比漲幅分别為88.71%、86.9%和41.7%,占比從剛過兩成提到30%以上。

然2020年成為分水嶺,漲幅驟降至8.6%;小米電視出貨量900萬台,雖仍是國内第一,較2019年的1046萬台,卻少了100萬台。

可喜的是,2021年增速回暖,然也有同比基數低因素,即使三季度境外收入創單季度新高,整體增速仍較疫情前有不小差距。

與之對比,手機端則高歌猛進。主要是大哥華為被迫退出,小米攻城掠地:2020年,小米手機收入1522億元,24.6%的同比增速遠高于2019年的7.3%;2021年前三季度,小米手機收入較2019年同期增長73.49%,亦大好于IOT産品同期表現。

隻是,手機業長期的紅海競争屬性未變。除了華為持續發力、意在東山再起,蘋果、OPPO、vivo等内外強敵亦不可小視。三季度的業績下滑、出貨量被超,或就是一個警鐘。同時,上述競品也在持續向IoT發力,阿裡、百度、海爾等都磨刀霍霍。

那麼,IOT先發優勢能維持多久?手機業務突破壓力幾何?小米後續成長性多大呢?

03

造車賭局?優勢與劣勢

傳統業務各有困點,新成長故事登場也就在情理中。

2021年3月,小米劍指新能源、大佬雷軍也親自下場。他說:“小米汽車将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小米、雷軍:靠什麼争?

大佬押寶,也是有邏輯的。

放眼新能源汽車,無論港股、美股還是A股都可謂紅紅火火、熱度沖天。除了市值王者特斯拉,比亞迪、甯德時代也在不斷登高。

另一廂,受疫情、缺芯、新型技術發展等因素影響,純粹手機廠商遭遇發展困境,智能手機邊界越來越模糊,而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轉型讓其看到更多希望。同時,汽車是典型的技術資金密集型産品,能帶來更高附加值,更易受到資本關注,融資、容錯率更高。這或就是小米,蘋果、華為等紮堆造車的原因。

隻是,誘人大餐也并不好吃。

小米表示首期投資為100億元,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而且2024年之前都是零創收。

巨額投入、周期長,考驗企業綜合實力,也代表了不可控性。看看恒大的前車之鑒。或有更深體會。

當然,小米不是恒大。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對于小米來說,造車的優勢包括硬體産品設計、開發經驗;相對熟悉硬體制造供應鍊;資金較充裕;銷售管道現成等。

“但劣勢也特别明顯。小米當下并無直接的汽車制造相關經驗,未來需要跨越品質、産能、傳遞、資質等多門檻。另外入局時間相對較晚,有限時間内補足短闆并實作超越的難度不小。”

并不誇大。以供應鍊為例,公開資料顯示,蘋果供應商數量大概在700-800家之間,核心供應商數量200家左右;而一家普通傳統燃油車零部件的數量就達3萬左右,量級是智能手機的百倍。供應鍊的高複雜度、自身生态鍊短闆,都凸顯入局的高門檻。

再如出行“安全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與美國的特斯拉,中國的比亞迪等整車企業相比,新能源車更需要的是體系化能力,小米在這方面并未展現出特别強優勢,産業技術亮點并不突出,核心技術能力的缺失,讓消費者較擔心小米造車是否具備發展潛力。”

同時,研發力更強悍的蘋果、華為等也有造車動作。最新消息,蘋果将在2025年推出完全自主的汽車。摩根士丹利認為,蘋果進入自動駕駛,可能對大部分電動車産生負面影響。

行業分析師郝瑞表示,與傳統車企相比,小米并無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優勢;軟體技術而言,又長期受到蘋果壓制。“小米造車要避免騎虎難下、雷聲大雨點小尴尬,就必須要有奇襲之招,不然很難打開局面、入局分羹”。

沒錯,新能源汽車業已進入智能化的下半場,新四化屬性更強,競争更加多元高階,能存活的企業必須足夠專業性。

這就需要強創新研發力。以特斯拉為例,2020年其成立17年來的首次盈利,另外,特斯拉曆年研發強度基本在10%以上,遠超傳統車企5%的平均水準。

也意味着,起步較晚的小米需要大力燒錢追趕。三季報中,小米集團強調目前有足夠現金和現金流來支援造車業務,小米汽車未考慮單獨上市融資:

2021年9月30日及2021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别為326億元及319億元。截至2020年底,小米賬上現金餘額約1080億人民币。

從上述造車投入計劃看,一千多億的确夠充足。然2024年前的零營收,意味着三年全靠原有業務供養,即使2024年有收入,能否持平支出也是一個大考量。而2020年就明确要高端自研的小米手機,同樣需大量資金支撐研發、突破高端化堅冰。

綜合看,資金又有多充裕?

小米造車,既是風口,也是風險。雷軍押寶背後,是否也是一場賭局?

04

34.2億VS19.8億 投資成敗論

跨界汽車隻是一個縮影。

衆所周知,為了大生态戰略,小米早有投資大咖風範。隻是當下窘境,似乎被投資絆住了腳。

細品财報的利潤下滑,一個重要原因來自投資:三季報利潤表中,“投資公允價值”變動這一欄去年同期為34.2億人民币,今年變成虧損19.8億。

小米表示,三季度受宏觀環境影響,小米集團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長期投資造成了未實作的财務虧損。“今年第3季度全球宏觀環境以及中國科技行業的市場情緒減速”。

截至2021年第三季,小米共投資超36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591億元,同比增長49.8%。上市公司部分未實作的财務虧損為35億元人民币,部分被非上市公司的估值增長所抵消。

以愛奇藝為例。2020年,愛奇藝虧損額約74億元,小米财報中劃出約4.6億的投資虧損。 而看看今年其裁員及虧态,壓力又有多大?

梳理小米投資版圖,基本可分為橫縱兩方向,橫向為生态鍊投資,縱向為産業鍊投資。宣布造車後,其對産業鍊相關投資更為頻繁,投資項目包括自動駕駛、半導體産業鍊、動力電池等企業。

據《紅刊社》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9月底,小米在智能汽車領域投資布局的企業合計62家,其中智能駕駛17家,智能電動13家,智能座艙6家,有22家企業是2021年新增投資。

行業分析師林永表示,密集的産業鍊投資是在解決小米的競争短闆。手機産品中,小米高成本效益的定位使其飽受附加值溢價困擾,往期品牌高端化程序并不順利。新能源汽車方面,收購高技術團隊是其提升産業鍊議價權、競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這些投資也不盡然是穩賺,除虧損風險,技術不及預期、政策變化、競品突破等也是風險。況且小米産業鍊公司上市後,如石頭科技、極米科技等,也都面臨“去小米化”難題。

誠然,“買買買”可快速補齊短闆,不失為一種戰略布局方式。但投資也非萬能藥,極度考驗企業的标的質地鑒别力、後續綜合賦能力、業務整合協同及市場走向趨勢。

更關鍵的是,科技屬性、核心創新力、創新思維等更核心能力是買不了的。

回顧發展曆程,相比于華為、蘋果等一線技術引領力,小米是否更多是靠模仿跟随、主打成本效益來獲得市場?是否缺乏跳躍性創新?

從投資大咖,到科技創新大神,小米依然有不短的路要走。

05

可喜變化 投入與産出 靠什麼來争?

當然,小米也有可喜之變。作為一家先鋒領軍企業,亦不缺突破可能性。

出貨量、營收環比下降,但毛利率在提升:2021年第三季,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毛利率12.8%,比8.4%增加4.4個百分點。

一個重要因素,是高端化的初見成色:2021年前三季,小米高端手機出貨量超去年全年。國内地區小米定價3000元以上以及境外定價300歐元以上的高端旗艦手機出貨量近1800萬台,占比超12%;境外定價300歐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超180%。

此外,“網際網路服務”業務Q3營收73億人民币,為單季曆史新高,增速達到26%。

使用者生态活水,也是小米擴容向上的力量源泉。截至2021年9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躍使用者數4.86億,同比增長32%,截至2021年11月22日首破5億。

物聯網方面,截至2021年9月30日,AIoT平台已連接配接的IoT裝置(不包括智能手機、平闆及筆記型電腦)數首破4億,擁有5件及以上連接配接至小米AIoT平台的裝置(不包括智能手機、平闆及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數超800萬,同比增長42.8%。

系列飄紅,離不開高研發投入。2021年前三季,小米的累計研發支出已達93億元,同比增長51.4%;截至9月30日末,公司研發人員13919人,占到總人數的4成以上。

管道方面,線下專營店是關鍵錨點。

财報溝通會上,小米總裁王翔曾表示:“目前,線上管道占中國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30%左右,也就是剩下70%的智能手機是線上下出售的。而在這部分線下市場,我們小米目前的份額可能隻有7%左右。”

商機潛力無需贅言。2021上半年末,線下門店小米之家已超7600家,半年時間增長一倍有餘。三季報公布時,小米集團在中國大陸的零售門店已破一萬家,管道下沉繼續加速。

不快似乎也不行。有資料顯示,vivo在2017年線下零售店數量已達25萬家。

玩味的是,小米财報中并沒給出線下銷售的具體數字或增長情況,僅引用第三方資料表示,公司“在中國大陸線下管道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占率由2021年第一季度的7%提升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7.8%”。

拉長次元,2019年末,小米之家剛超630家,2021年三季末已超一萬家。一年多時間新增近萬家門店,且每個門店平均有300個産品。管道如此躍進,卻沒能讓小米集團收入有大規模上升,是線上萎縮所緻,還是線下管道成效不佳、效率待提升?投入産出比合理嗎?

相似疑問,也值小米汽車冷思。

11月27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小米科技進行簽約,正式宣告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據悉,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都将落地于此,并将分兩期建設年産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

“小米造車不是在追風口、趕潮流,而是因為智能電動汽車已經從‘機械産業’轉變為‘資訊産業’了。”正如雷軍所言,智能電動汽車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不得不争。

隻是,追夢進擊中,靠什麼來争呢?

無疑又是一場效率賽跑、品質賽跑、創新賽跑、精細化、專業性比拼。

小米缺什麼呢?

本文為铑财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本賬号系新浪财經/一點資訊/

鳳凰新聞/網易财經/搜狐财經/騰訊财經/今日頭條/藍鲸财經/百度百家/新浪微網誌/天天快報/中金線上/東方财富/雪球

等25家媒體入駐賬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