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詞與家國情懷》講讀會暨《詩詞與家國情懷》音樂朗誦會在福新社群順利舉辦_深圳新聞網

作者:深圳新聞網

讀特用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2月13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楊婷姻 )近日,“福田區第五屆文學精品有聲閱讀藝術節”之《詩詞與家國情懷》講讀會暨《詩詞與家國情懷》音樂朗誦會在福新社群成功舉辦,講讀會邀請到愛詩家創始人、《詩詞與家國情懷》作者劉建彪擔任分享嘉賓,他從《詩詞與家國情懷》一書切入,講述杜甫其人其詩,帶領聽衆深切感受詩聖的家國情思。講座開始,劉建彪老師抛出疑問:“大家知道為什麼杜詩被稱為‘詩史’嗎?”台下讨論紛紛,有人認為杜甫詩詞記錄了安史之亂,有人認為杜甫的很多詩詞都是長篇巨制,充滿大氣,堪稱史詩級的作品。“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青少年時遊曆各地,見證了開元盛世的太平景象。後來經曆安史之亂,目睹戰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種種苦難,其詩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與人民疾苦,飽含杜甫對時局的憂慮、對家國的愁思,呈現出深沉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劉老師進一步指出,“杜詩并不隻限于記載曆史,同時還對曆史進行價值評判,是以後人稱杜詩為‘詩史’。”聽着劉老師的一番深度解讀,大家似乎豁然開朗。接着,劉老師指出,杜甫兩次入蜀,在成都草堂居住了将近四年,過着一生中難得的安穩日子,這是杜甫詩歌創作的豐收時期,成果多達二百多首,不可不提的是,很多作品均具有豐富的精神内涵與強烈的感染力,展現了難以超越的思想高度。劉老師以《野望》為例,闡述了杜甫對世事日益蕭條的慨歎以及未能報效朝廷的自責,他認為杜甫雖人在西蜀,暫時遠離戰火,卻依然心系李唐王朝,總想着“我的國家怎麼辦”“天下百姓怎麼辦”“我該如何為國效力”,内心紛繁的情感恰恰彰顯了杜甫深刻的愛國憂民之情。随後,劉老師以杜甫的《愁》詩分析其愁思,他指出,杜甫一生多愁,一方面窮困潦倒,常常為生計發愁,另一方面更是為國家而愁,祖國處于風雨飄搖中,以安邦定國為己任的杜甫迫切渴望報效祖國,然而始終報國無門,理想破滅,他唯有愁上加愁。“杜甫之愁是詩人與祖國及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真實寫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用心體會,并從中學習杜甫高尚的愛國情操。”劉老師囑咐道。當天還舉辦了《詩詞與家國情懷》音樂朗誦會。優秀的詩詞愛好者齊聚一堂,伴随着或含蓄悲涼、或激昂向上的古筝奏樂,聲情并茂地朗誦了杜甫的家國情懷詩篇,如《愁》《登樓》《白帝》《蠶谷行》《秋興八首》,這些洋溢着愛國深情的詩詞佳作,深深打動着在場聽衆。據悉,“福田區第五屆文學精品有聲閱讀藝術節”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主辦、深圳市壹書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承辦。該項目響應深圳市“文化強市”戰略及福田區“文化惠民”“文學福田”工程要求,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先行示範區要求為指引,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導向,以“書香福田”“優質閱讀”為目标,在全區範圍内開展8場文學作品講讀會、8場文學作品音樂朗誦會,提供“53文學精品與原創精品”有聲書點讀服務,實作精品閱讀、優質閱讀、深度閱讀,提升福田社群居民整體閱讀品質及提高讀者閱讀熱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