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租手機,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你的下一部iPhone,何必是你的iPhone

租手機,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圖/pixabay

文 | 《财經》記者 李瑩

編輯 | 餘樂

劉夢澤不小心把手機摔在了地上,吓得她一個激靈,趕忙撿起來小心翼翼地四處檢查,看到沒什麼痕迹,這才松了口氣。

自從換了這台iPhone 12,劉夢澤就開始對手機異常在意,不為别的,隻因為這台手機是租來的,将來還要還。

在劉夢澤加入的某租機平台使用者群,手機租賃聯結起了近500人,他們在這裡熱烈地讨論,争相傳授如何快速租到一台新手機,或者分享手機到手之後的喜悅。

但除了這一小群“租機黨”,大多數人對于租手機這種行為卻是滿頭的問号:手機這麼私人化的裝置為什麼要租?就算買不起貴的,還買不起便宜的嗎?就算一時負擔不起全款,分期買手機不香嗎……

然而短短幾年,不被了解的手機租賃經濟卻成長出了不小的市場體量,更有人把這當作一片藍海,帶來資金為其添磚加瓦。

租手機的買賣到底怎樣,對于消費者來說,是個“真香”的選擇嗎?

買不起嗎,幹嘛要租?

10月份,張莫通過一家手機租賃平台的“以舊換新”活動,順利将此前租用的iPhone 12換成了13。算下來,張莫最終用4199元使用了9個月的全新128G的iPhone 12,現在又以每月424元的租金繼續享用iPhone 13的使用權。算完這筆賬,張莫怎麼看都覺得租手機對自己來說是劃算的。

當初朋友告訴張莫可以去租手機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拒絕。“自己都上班這麼多年了,又不是沒錢買手機,我幹嘛要租?”

可是,她很快就被朋友說服了。邏輯是這樣的:雖然(蘋果)官網有以舊換新的活動,舊手機可以折抵部分費用,但這筆錢并不多,是以,如果想每年都用最新的型号,一年下來的費用也得五、六千塊。按照當時某平台上的租賃價格來看,張莫可能一年隻需花費四、五千塊,就可以年年用上新手機,并且不用再費心處理舊手機。

對于像張莫這樣年年換新機的人來說,租用手機既滿足了對新手機的使用需求,又能在人人争搶新機時另辟蹊徑,以較低一些的價格享受到擁有新款手機的快樂。

對于那些并不追求一年一換的人,租手機就不那麼劃算了,可他們租手機也有自己的理由。

孫彤知道按照自己的換機頻率,一直租手機用要比直接買貴很多。但是,她告訴我們,分期交租金壓力比較小,在無法用其他平台分期購的情況下,租手機也是可以接受的選擇。

劉夢澤也是如此,想要擁有新手機,但信用額度不允許分期購買。“當時着了迷似的就想用蘋果手機,身邊好多同學都用上iPhone 13了,我手裡還是卡得不行的安卓機。”經過反複權衡,她最終決定租用一台9.9成新的iPhone 12,日租價在10元左右,租期365天。

芝麻信用分免押金、日付租金、不占用花呗額度,這些優惠政策給了劉夢澤們很大的租機便利。他們往往想換手機卻又囊中羞澀,租賃的方式可以把一次性購買的大額支出分散至較長的時間周期,一天一杯奶茶錢就能讓他們用上心心念念的新手機。

還有一部分人選擇租手機是因為日常使用之外的其他需求,比如工作備用機、遊戲用機、測評測試用機、追星用機等。李先生在某租機小程式上租了部二手iPhone 11,日租隻有七八元錢,租期180天,權當工作和生活上的備用機。幾塊錢的日租金對他來說毫無壓力,同時這部租來的手機也滿足了他一部分的日常消遣需要。對于癡迷于3C産品、一直想當一名數位測評部落客的阿豪來說,租手機既不用一次性花費很多,又能在一定時間内拿到多種手機做測評,對他來說剛剛好。

租手機,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還有少部分人租手機不是為了使用,而是想着借此套一筆現,比如菲菲。她因為不理性的消費欠下一筆網貸,急需籌款還債。在聽從了一位微網誌網友的建議後,她覺得租手機套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于是菲菲便先以自己的名義租了一台iPhone 11 Pro Max,手機到手後轉給上述網友,那人承諾會給她一筆錢,到期後再把手機還回來。雖然收到的錢跟年租金沒差多少,但卻解了菲菲的燃眉之急,讓她不至于因為還不上網貸平台的錢還出現征信問題。但很快那人就失去了聯系,手機自然也就回不來了,菲菲被騙,隻得獨自承擔租手機産生的費用。

後來菲菲看到有團夥因租手機後轉賣獲利而被判刑,現在想來那個網友幹的就是這種違法的勾當。在豆瓣“負債者聯盟”小組,有着菲菲類似遭遇的不止一個,她們都是租手機後把手機交給别人,到頭來手機也不在自己手上,租賃合同還得自己背。

智商稅還是劃得來?

對于現在正在租着手機或者有租機打算的人來說,租手機往往是他們考慮過後的選擇,有人覺得有錢可省,有人覺得有利可圖,有人急用卻又無力購買,大家各取所需,手機租賃市場也是以得以運轉和持續。但當有人前仆後繼去租手機時,還有一群人在極力阻止别人掉入租手機的“陷阱”,在他們的描述中,租手機就是個“坑”。

是以,租手機到底是一筆劃得來的交易還是智商稅行為,值得讨論。雖然很多平台都慣于用幾塊、十幾塊的日租金或者幾百塊的月租金來制造一種廉價的錯覺,但長期積累下來,租金也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筆最簡單的算賬:

以全新256G iPhone 13為例,蘋果官方旗艦店售價6799元,在幾大主流的租機平台上,一年租金在3500+至5700+不等。也就是說,有的平台可以半價享有新手機一年,有的卻需要花費原價的八成還多。

而在“租完即送”套餐下,這些平台的總租金都在8400元以上,是原價的120%多。在這種模式下,使用者按月繳納租金,租期滿時手機即為個人所有,實則是另一種形式的分期購。雖然比手機原價貴了些,但好在可以給那些無法用花呗或者白條的人提供另一條購買手機的管道。

還有一種情況是先租賃後買斷,若選擇這種模式,則需要在租期結束時一次性支付一筆買斷費。256G iPhone 13的買斷費大多在3200元-4500元之間,有的甚至超過了手機價值的一半。這時,一年的租金再加上買斷費,高者可達10058元,遠遠高于手機原價。

租手機,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左為“租完即送”模式下的手機租價,右為“租完歸還/續租/買斷”模式下的手機租價

這樣算下來,通過租手機的方式“以租代購”将手機拿到手,溢價會高于官方售價的24%-48%,比用白條、花呗,甚至信用卡分期的利息都要高很多。倘若隻租不買,一年下來租金在3500元到5000多元不等。但一般來說,四、五千塊往往就能買到不錯的品牌旗艦機了。

結合此前張莫和孫彤的計算,比較下來不難看出,租手機其實更适合頻繁換手機的人。隻要找到合适的平台,一年一換的他們往往可以花費比買手機低一些的價格一直享有新手機。相反,“先租後買斷”就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了。

劃不劃算還有一個重要的權衡點在于租賃周期。在租機平台上,新手機的租賃周期普遍設定的時間較長,可短租30天或90天的隻有二手機。目前人人租、愛租機等主流租機平台上,一部全新蘋果手機的租期基本都為一年。上述營運人員小趙告訴我們,新裝置價值普遍比較高,如果客戶短租完再歸還,新機變二手,價值就會大幅下降,是以商家一般都會将租期設定地比較長。

消費者隻有對手機的短暫性需求時,花幾百塊短租一個月遠比買一部新手機合适的多;但如果面臨長期需求,就得好好比較長租租金和一次性購買帶來的成本差異。

總結下來,租手機是不是智商稅,還是得看需求和個人的實際情況。像孫彤那般明知租金比直接買要貴,卻又無法分期購的情況,租用手機是他們在權衡了各方因素之後得出的最适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張莫在小紅書筆記裡寫道: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電子産品更新速度太快,對于一些對配置有要求的數位潮流人士,租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有數位部落客也認為,租可以創造人與産品的良性磨合期,用理性的方式讓人完整體驗産品,當電子産品革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用租的方式去使用電子産品可能會越來越符合當代的趨勢。“在産品的試用期内,盡可能發揮更大價值”,租手機也不失為一種值得一試的消費數位産品的新模式。

租手機頭頂的烏雲

抛去價格不談,隻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租賃模式有時會給租戶帶來額外的困擾。

租來的手機用着不踏實,這似乎是租機使用者共同的感受。iPhone 12雖然已經租到手兩個多月,但劉夢澤心中總是有所顧慮,生怕手機磕着碰着。“畢竟不是自己的東西,到時候出現問題如果被平台要求買斷,那我就麻煩了。”

劉夢澤的擔心不無道理。她看到過網上很多人現身說法,稱歸還手機後被要求支付維修費,更有甚者被迫買斷,像這樣折騰一圈下來,租手機的成本遠超正常購買。

在平台的“租賃須知”中,都會對折舊和賠付的規則做出說明:一般情況下,租賃裝置正常使用所産生的折舊費用由商家承擔,人為損壞、碰撞,劃痕等問題,租戶需要承擔維修費用。租賃裝置到期歸還時如果不符合還機的标準條件,那麼租戶就必須按照約定的标準向商家支付賠償金。

租手機,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問題就在于,租機、還機的過程難以劃定責任,歸還後平台鑒定也缺乏透明機制。此前有分析師體驗手機租賃服務時就發現了還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租賃時條款裡隻說有重大損壞才需要買斷,但是在還機頁面中卻出現了其他可能使你必須買斷的情況。

除了在意手機的損耗,租用手機的不安全感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對個人隐私資料洩露的擔心。跟其他裝置不同,手機是人們最常用、也與人們關系最緊密的電子産品之一。通訊錄、聊天記錄、個人資料、支付資訊……隻要在長期使用之後,它們都會在手機上留下痕迹。

平台方面提到,歸還機器前建議租戶清除個人資訊,如果忘記清除,他們也會有專業工程師來清除資料。但小趙告訴我們,他們其實是沒有時間去一一仔細處理的,因為每天還回來或者租出去的裝置太多了。“别的店鋪我不太了解,但我們自己的話,拿回來第一時間是檢測裝置有無損壞的,裝置沒問題會進行格式化處理。”她也提到,一般客戶還回來之前都會主動格式化,畢竟個人資料比較重要。

前述分析師表示,在她還機時,從業人員也隻是檢測的手機各項功能是否正常,全程沒有主動向她展示如何操作清除了隐私資料。但就現在的技術而言,就算手機多次格式化,有心之人想要恢複資料也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關于這一點,平台方面都明确表示會對手機進行專業的資料清理,以保障使用者的隐私安全。張莫在把iPhone 12還回去前主動恢複了出廠設定,她對資料洩露并不擔心,“我相信支付寶的平台背書。”在她看來,支付寶還是靠得住的。

租機平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租賃經濟古來有之,但現在依托于信用分、支付分等信用體系發展起來的信用租賃,是讓租手機等租機業務越發火熱的關鍵,接受我們采訪的所有消費者均表示,信用免押讓租手機成為可能。而這種信用免押的電子産品租賃模式,近幾年正在不斷擴張。

從支付寶資料來看,人人租小程式有超過804萬人最近使用,芝麻租物、愛租機等平台最近使用人數均超過260萬。2018年11月,人人租獲得螞蟻金服數千萬元A輪融資,2021年1月又宣布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而另一大平台愛租機也于去年9月份宣布完成千萬級人民币A輪融資。

租手機,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支付寶上的租機平台

小趙稱,他們公司主要做線上及線下的辦公裝置租賃,手機租賃業務在其中占比并不大,但目前每月訂單規模已經到了400萬-500萬。根據企查查資料,目前登記在業的數位産品租賃公司近9萬家,而支付寶、淘寶或者微信,則幫助租機平台連結起了消費者和這些大大小小的租賃公司。

愛租機在這幾年的發展中,陸續完成了由自有出租向平台服務商的轉變。愛租機胡光鐵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成立初期,愛租機的盈利模式為“租金+殘值回收-采購價格”,即平台自己采購智能手機,并完成租賃和回收全套流程。從2020年初開始,盈利模式轉變為租賃公司來采購手機,然後放在愛租機平台上出租,平台隻收入駐和技術服務費用。

人人租崔經理告訴我們,他們一直是平台屬性,作為第三方服務商參與到租賃交易中來。在完成B輪融資的公告中,人人租提到,平台為超過2.5萬商家提供新租賃平台、系統和工具賦能。有人人租的商家表示,通過平台的每一筆交易都是要抽取傭金的。

目前市場上提供租機服務的商家或平台,基本上都是以上兩種模式,要麼作為出租方獨立擔負起整個租賃流程,靠“租金+殘值回收-采購價格”來盈利;要麼扮演好平台的角色,收取入駐費用、抽成和技術服務費等實作盈利。

支付寶租機平台上的租賃店鋪,與淘寶商家并無二緻,都是簽約入駐。一家租賃商鋪老闆告訴我們,商家需要按年繳納一定的服務費,也有些小平台可以免費入駐,但每個訂單平台都會有一定的租金分成。“根據平台和品類有所不同,我這邊的訂單平台分成8%。此外,平台還會有一些推廣位,商家可以選擇付費報名推廣。”

商鋪老闆表示,平台的作用對于商家來說主要是兩方面:一是風險控制,二是訂單引流。平台提供的風控能讓商家免押金發貨給使用者,而訂單引流則依托了支付寶和微信本身的大流量,給入駐商家提供了客源。

但即便有了芝麻信用等比較完善的信用體系,商家依然難以把握使用者真實的個人信用情況。就像菲菲提到的租手機套現情況,也是租機平台所要面對的一大隐患。

此外,目前電子産品信用租賃的尴尬處境還在于消費者的不認同。@微網誌數位曾發起一項關于大家是否會租手機用的調查,4586位參與者中,有93.5%的人表示以後不會租手機用。2015年9月,蘋果就推出最低32美元的手機租賃銷售方案,随後三星也在美國推出Galaxy系列手機租賃服務。據稱,美國市場蘋果手機租金收入占總營收的10%。而在中國,手機租賃市場的成交量不到手機交易總量的1‰。胡光鐵表示,中國租賃市場6%的滲透率遠低于歐美平均20%以上的滲透率水準。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觀念問題,租賃更偏好于“享用”,購買則是“擁有”。是短暫的享用還是永久的擁有,大多數人,可能更傾向于後者。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租手機,是一種怎樣的“迷惑行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