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罕見《背叛》、《天道》、《天幕紅塵》"光環"之“鑒”(精修篇)

作者:再續舍

接上篇 ,繼續罕見"豆豆三部曲":《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道》、《天幕紅塵》,從原著及個體自發展等角度切入,線索三:罕見 "光環" 之“鑒”!

何為“光環”?

即最引人矚目、引人深思、引人争議、引人回味之處!正所謂“文勢喜曲不喜直”,之于三部作品,文筆曲出來的“光環”無非“三人三言”(宋一坤、丁元英、葉子農即三人;而三人各自言談之精要即三言:“佛/狼性”、“文化屬性”、“見路不走”)!

何為“鑒”?

首先,不是借鑒!為啥?作品中三人“光環”各自加持腦後,你要看的玄喽,似神似仙似佛……若“借鑒”之則易“怪力亂神”或跪或拜或幻……終不能平視之又何談人之自主?還有三言之“光環”加持的驚豔、臆斷、易傳播……若“借鑒”之則易“走火入魔”或陷或限或蹭……“囫囵吞棗”而言随口出,玄深莫測又唬人,終不能化為己用又怎談人之自強?

是以,此“鑒”非借鑒!大有“以銅為鑒”、“以人為鑒”、“以史為鑒”之意(參照+警覺+調整)!故此借用葉子農串門兒佛學院兩年證得之兩字“出離”,來“以書為鑒”,以書中之“光環”為鑒,明淵源、知深淺、正己身、謀發展!如若有損您心中的美好、虔誠、情感,特此預先告知,請自行飄過……僅自家之罕見,耳不順則當廢話棄之即可!

為什麼要用“出離”?因為興趣、好奇、上瘾、是非、沉迷……皆 因人所好,無所謂對錯,隻是極易錯失關鍵點,畢竟“隻緣身在此山中”麼,是以必須出離!三部曲一脈相承,先執其牛耳(關鍵點),才能有“庖丁解牛”般的順滑流暢……

要執牛耳,單刀直問先:三部曲改編成劇的有兩部,《背叛》還是《背叛》,可為啥《遙遠的救世主》卻成了《天道》?那可是作者本人親任編劇,劇名之定必有其參與,由此一窺端倪:“天道”二字之用,更彰顯其貫穿三部曲一脈相承的點睛之妙用!

天道、天道、天道……見者、聞者、思者,大多隻重“道”(或參或悟或修或論……)而略“天”!而“天”的原始信仰那可是自古有之,發展至今,“天”的代指已經不一而論,可人、可理、可事、可時、可勢、可實……!而“天”被人格化後不就是“救世主”麼,不過那是西地慣用!也是劇名之改與原著的呼應之處!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天地人三才,加之衍生出來的四萬(萬事萬業萬物萬靈),互相動态演化而成“自然”!而“道”載于天/地/人三才(動态),隐于自然演化之中(動态),顯于四萬之果呈現(靜态)!道之不定又無處不在(或動或靜 或隐或顯 或遠或近),自古至今“述道者”絡繹不絕且孜孜不倦,經典多多,卻也離不了人倫、地志、天理!又不乏記事、作業、格物、通靈頓悟之類摻雜其中!故 棄 “道”之載體而空述道必“言語道斷”(或六經注我或我注六經)!固神秘而高玄,又不乏斷言斷語、臆言臆語的泛濫如斯!

是以“光環”之“鑒”起手式還得從“道”之載體(天/地/人)之隐喻切入,而非空述/論“道”!先看三人之“光環”:

三人都有“道地”,也就是三人“操作層面”的“活兒好”!比如:去下館子,說“這菜道地”,實際誇的是 做菜的“活兒好”吧?可“活兒好”是咋來的呢?可作者偏偏不給(零散隻言片語偶筆帶過),是以三部曲也是有門檻的,越明給的越坑,越不給的越是真香!沒給的就是實際作業場裡“操作層面”能力的“道地”、“踏實本分”、“資源儲備,能力精煉,平台夯實”……恰恰宋一坤成了反例:赤貧出身,學過哲學,當過大秘,娶過“白權美”,本有“草根逆襲、大好前程”!偏偏“棄仕從商”,在那個“彎腰拾金”的年代“本分”經商也無不可,可非得玩兒過于“精密”的“欺天幻局”、“跨國秀智”、“馭人為碼”(對自己也不放過),此人光環之“鑒”為“地”之“精”!

而丁元英不隻“活兒好”,而且能“止”、能“受”,還能“如實”而“敬”!(例子太多,原文中可自行尋找,不再一 一列舉)此為操盤層面,對資源、能力、機變之整合;對大勢、天理、實際的審時度勢;天道有輪回,不可為時潛龍勿用,大有可為即伏虎下山!此人光環之“鑒”為“天”之“止”加上“地”為“本”!

最後葉子農,“活兒好”、能“止”、能“受”、能“敬”(以上不再一 一列舉,原文中可自行尋找),還“豁達”(更有人味兒)!前兩人都是不苟言笑,高人範兒!隻有葉子農有嬉笑怒罵、有誠、有善、有裝、有惡習,還是個吃貨!此為操化層面之豁達(能豁免一切,自己才能達觀)!還有意無意地教出不少弟子!此人光環之“鑒”為“人”之“調”,加之“天”之“受”及“地”為“本”!

三言之光環正好也在“操化層面”的範疇,有點兒自我操化的意思!人,萬靈之長,靈動鮮活為先,無論佛性或狼性、文化屬性的強勢或弱勢、見路不走或走,都可作為邊界極端,其間就像鐘擺區間,自會因時因地因事因實而有擺動調整!都是不一、不定、不古的!隻是這個調整會有“自覺的”或“不自覺的”之差別!另外宋一坤也為“佛/狼性”畫了圈圈範圍;丁元英也隻是說弱勢文化的“等靠要”,也沒說強勢文化就一定是不等、不靠、不要吧?葉子農的“見路不走”就是永時永刻不走麼?是以,路過人間,莫要自限,靈動自調,豁達自然!此三言光環之“鑒”為:可作為“人”有“靈”可“調”的“警覺”之言!

此為罕見“三部曲”系列之終篇!應諾留痕到此!已更名“再續舍”,期望自此能遠離“斷言斷語”并能再續之(論而不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