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舒卷随心,清風出袖,開合間幾度風流佳話

團團在握,明月入懷,故事裡可謂盡扇盡美

扇話禮儀,扇柄長短竟對應人物階層

觀扇識人,扇扇動作可盡覽人物身份

國内第一本全面梳理扇子發展脈絡的權威力作

今天21:20

廣西衛視《遇見好書》本期推薦

《扇子的故事——中國傳統造物的禮儀與審美》

以扇話古今,領略幾千年的大國風采和文化魅力

01 書籍介紹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扇子的故事——中國傳統造物的禮儀與審美》一書,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是國内第一本全面梳理扇子發展脈絡的權威著作,通過認識扇子的發展曆程、不同屬性特點,來窺探中國傳統造物的曆史發展規律和整體文化特征。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扇子作為一種獨特的器物,對實用性、禮儀性和審美性有集中展現,在曆史上發展出實用之扇、禮儀之扇和審美之扇三大體系,本書即以此為基礎展開論述,通過扇子貫串起禮儀文化、工藝美術、書畫藝術、造物設計、舞台藝術、文化交流等豐富内容。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本書結合了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通過扇文化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時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并展示出來,讓讀者通過小小扇面領略大國風采和文化魅力。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楊祥民 《扇子的故事》作者

我的碩士生導師也是著名的美術史家陳傳席教授,有句話對我影響也很大,他說“人專乃傳,廣發則廢”,就是希望我們做事情要專注一點。那麼我就選擇扇子作為我的專注點,初衷是想研究扇子和中國書畫之間的故事,後來又讀了博士,于是又繼續圍繞這條這一點繼續再深入,又開始研究扇子與中國設計的關系、扇子與禮儀文化的故事以及全世界其他國家扇文化的故事,就漸漸形成一種比較完整的體系,也就形成了今天這本書的基本面貌。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盧培钊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

我們做學問的人都知道,寫論文最好的方向是不要太宏觀,必須要緊緊抓住,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挖一口深井,而不是挖無數的淺坑。是以但凡對某一個選題進行深入研究,長期執着的這樣一個狀态,我們覺得會出好的成果。中國的傳統器物裡面有很多的點都已經被研究所涉及,但是就以扇子選題來看,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還沒有更權威更全面的這樣一個著作,恰恰是楊祥民博士這本《扇子的故事》,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迄今為止,對扇子和扇文化研究的最全面最系統,也是最具規模的一本著作。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苑全賓 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副會長

這本書通過扇文化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具有時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對今後我們對中國扇文化的弘揚,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一個引領和指導的作用。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李永強 廣西藝術學院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

沒有走進這本書的時候,你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或者可看的,但你認認真真翻閱了這本書,你會發現這裡面是大有天地,經過這本書的一個曆史的梳理和研究,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樣子,這就是扇子的曆史。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羅風 《扇子的故事》責任編輯

這本書它的廣度和深度是其他書所沒有的,就單單拿參考文獻來說,這本書查閱了大概243種,包括中國古代中國近現代的文獻,還有國外的像日語、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的其他語種的一些文獻,作者對這些文獻都進行了非常嚴謹非常細緻的考據和整理,是以說這本書它資料非常豐富,論述非常詳實,分析研究非常專業。

02 作者介紹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楊祥民(1982.1—),山東巨野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後。曾任職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先後擔任《創意與設計》責任編輯、《明日風尚·彩墨中國》學術主編、《中國墨痕美術導刊》主編。現為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南京郵電大學“1311人才計劃”鼎新學者。中國扇子藝術學會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藝術學會會員。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楊祥民

《扇子的故事》 作者

扇子給我打開了一扇門,通過這扇門,我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以扇子來管窺蠡測傳統文化藝術這片海洋。扇子它是一種内容非常豐富的文化載體,而且我覺得很少有其他事物能和它相類比,它的文化意義非常突出,和其他事物相比更值得作為一種文化對象來考察和研究。

03 扇子文化

中國文人有處處留墨的雅好,扇子一經文人和畫家之手便與書畫結下不解之緣,扇面書畫藝術可謂是扇文化發展的一個标志性文化藝術景觀。中國不僅有以畫裝飾扇面的“畫扇”,更發展出“扇畫”這一獨特且獨立的中國畫藝術形式,這也是中國扇文化差別于西方扇文化的重要展現。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在戲曲舞台上,生、旦、淨、醜行當不同,扇子樣式、大小、色彩、質地也是不同,且各角色對扇子的使用表演也要與其身份性格相吻合,用以表現和強化人物藝術魅力。是以在欣賞戲曲時,運用“觀扇識人”的方法,就能對劇中許多角色的身份、職業、性格作出快速有效的了解。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04 閱讀分享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伍金鑫 讀者

我之前在影視劇當中,有看到過帝王出場的時候都會有扇子遮擋住他們的容顔,我很好奇,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發現了原來這就是索扇制度,把扇子作為屏障物,庇護帝王容顔體态,借助它的一個開啟與閉合,來實作“衆人不合得而見之”的效果,通過扇子的一種開合來展現帝王的一種威嚴。像這種知識在這本書當中還有很多。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曹紅豔 讀者

我發現扇面形制的畫,它雖然小,但它是非常的精細和需要很細心去把它給畫出來的,是以我以後應該會更加關注這種扇面形式的創作。因為雖然扇子很小的一把,但是它蘊含着很大的魅力。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謝乃欣 讀者

去年我們一起到蘇州園林進行采風,當時隻是驚歎建築的精妙之處,通過楊老師對扇面包括扇子形狀元素的這些講解,才知道原來園林當中有這麼多扇的元素,包括它的各種園林的窗景,包括看書上面還有介紹到扇形的建築,還有扇形的形态,原來都是跟扇子有關的。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王廷信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扇子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器物,但是它也承載着中國文化的資訊。那麼這本書的出版将會弘揚扇子的功能,同時借助扇子這樣一個簡單的器物,能夠把中華文化的精神能夠傳揚好,我覺得這是它的最大的價值。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王雪峰 廣西藝術學院教授

廣西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

扇子是很好的一個載體,它能夠很好說明我們社會的進步,我覺得是中國的文化的一個符号,讓更多人知道我們中國的文化符号很重要。我們泱泱大國這麼多年裡面,大家能夠提取出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文化符号,對大家認識我們的中國很有幫助,就像所有認知我們中國的顔色是紅色一樣,那麼扇子也是中國的文化的一個載體,那是中國文化跟其他文化的差異性的一個載體。

扇子作為一種曆史厚重的中國傳統造物

它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

文化意蘊和精神内涵

悠悠扇話幾千年

良友(涼友)相伴,仁風長存

扇起扇落,扇過千古風流

風尚曆久彌新

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和大國文化風采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千古風流 “搖”出來的中國文化!

《遇見好書》是廣西目前唯一以解讀好書和閱讀推廣為宗旨的電視欄目,通過内容分享、情景演繹、多方訪談等形式,深度解讀和推薦一本好書,帶給觀衆閱讀的快樂和思考,倡導全社會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

廣西衛視 每周一 21:20

來源|新時代遇見好書

編輯|莫傑馨

責編丨陳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