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全球首部折疊屏手機面世至今已有三年,三星、華為、摩托羅拉、小米、柔宇等廠商紛紛入場,這讓原本已到「山窮水盡」的智能手機形态,迎來柳暗花明的時刻。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折疊屏」手機,被普遍認為是未來手機行業發展的趨勢。

從體驗上來看,折疊屏設計帶來的好處毋庸置疑,當打開螢幕,手機即變身成為平闆,帶來更大螢幕的視覺體驗。而當合上螢幕,則可以變成傳統手機,輕松塞進口袋。

随着5G的加速落地,手機更加側重辦公和娛樂屬性,在單屏手機螢幕尺寸已到極限的情況下,折疊屏在螢幕尺寸上的優勢越發凸顯。

折疊屏手機的普及速度,也超乎了人們的想象。12月2日,根據螢幕機構DSCC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折疊屏手機的總出貨量環比增加了215%、同比更是暴漲480%。按照DSCC的預估,折疊屏手機明年的出貨量有望接近2000萬部。

不過,折疊屏手機發展依然步履蹒跚。由于螢幕良率、鉸鍊技術、以及高昂的價格,成為了困擾折疊屏手機普及的的重要因素,但仍然不妨礙各大行業的頭部廠商在這一技術上的持續投入和不斷探索創新。

據了解,OPPO計劃在 12 月 15 日正式釋出首款折疊屏手機Find N。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OPPO首席産品官、一加創始人劉作虎表示,該機在形态、耐用性和使用者體驗三方面将優于市面上量産的其它折疊屏産品。

4年打磨, 實作最淺折痕

經過産品疊代,折疊屏手機已經有很大進步,但螢幕的折痕依然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雖然各家廠商都在盡力抹平這一道痕,但受限于柔性AMOLED螢幕諸多的技術障礙,以及複雜的鉸鍊結構設計,也基本隻能做到弱化折痕。

值得一提的是,OPPO Find N或許會帶來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據悉,該機曆經四年六代的更疊,最終通過自研精工拟椎式鉸鍊與螢幕技術,将實作折疊屏手機有史以來最淺的折痕,為使用者帶來全新的折疊屏手機使用體驗。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從劉作虎曝光的真機照片看,OPPO Find N螢幕展開後基本看不到折痕,鉸鍊處的螢幕沒有凹陷或凸起,視覺效果确實要比有折痕的折疊屏手機更好。

而根據财聯社披露,OPPO Find N配備的鉸鍊是首個實作懸停的水滴型鉸鍊,單個成本近800元,是目前市面上折疊屏鉸鍊成本的3倍。

可以說,OPPO Find N非常值得大家期待。

劉作虎稱,這是他回歸OPPO擔任CPO後最為激動的一款産品。OPPO潛心四年交上的答卷。

四年間,OPPO在技術的探索和演進過程中,始終以産品的“美”與“好用”做為基本點,Find N的推出也滿足了這兩個基本元素,并為使用者帶來創新性的互動體驗的同時,也将讓折疊屏手機真正實作從嘗鮮到常用。

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目前的折疊屏手機市場,三星無疑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根據DSCC公布的資料,三星的出貨份額高達93%,幾乎壟斷了這一特殊賽道。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下半年,三星推出Galaxy Z Fold3與Galaxy Z Flip3兩款折疊手機。

為了更符合使用者需求,三星首度加入防水功能、增加耐用度,且調降了折疊手機以往高攀不起的售價。

就目前看來,三星的政策似乎奏效了,智能手機市場對三星兩款新機的銷售反應較以往好。

旺盛的市場需求,也促使三星放棄繼續推出Note新品,轉而押寶折疊屏手機。

當然,折疊屏手機市場要想做大,光靠三星一家明顯不行。在國産手機廠商之中,華為是最早布局這一領域的廠商。

有消息稱,華為12月還将釋出一款Mate系列折疊屏手機,系華為第一款小屏内折疊方案的機型,方案類似Galaxy Z Flip3、摩托羅拉刀鋒5G折疊屏手機等。

除了華為之外,小米也顯示出了對折疊屏手機的極大熱情,小米新款折疊屏手機MIX Fold 2正在研發中,并且透露這款手機将采用全高刷内外屏的配置,重新設計了全新的鉸鍊結構,處理器為骁龍8 Gen1,預計将會在明年第三季度初釋出。

另外,vivo的首款折疊屏手機也進入日程,消息稱這款産品由8英寸主屏以及6.5英寸外屏組成,其中内屏由三星提供,外屏則來自京東方。

可以看到,國産手機廠商都在争相進入折疊屏手機這一新賽道,明年折疊屏手機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集中爆發。

這也側面反映出手機市場的新變化,就是消費者不會再為“參數”手機買單,以往高配低價政策已經失效,國産手機廠商要想站穩高端市場,需要讓使用者感覺到産品的獨特賣點,對國産手機來講,折疊屏手機将成為高端市場的引爆點。

内容推薦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個人電腦複興,再一次加速換新的時候來了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三星Galaxy Note系列停産,意味着什麼?

新玩家入局,折疊屏手機賽道迎新一輪角逐

4nm之争,誰更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