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作者:邯鄲新聞網

道路筆直寬敞、通行井然有序、建築錯落有緻、小區幹淨美觀……放眼複興區,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讓人心曠神怡。目之所及,處處彰顯活力、釋放魅力、蘊藏動力。

今年以來,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讓群衆滿意”的工作理念,紮實推進路網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交出了城市建設亮眼成績單。其中,複興區老舊小區改造幸福故事和特色經驗做法,榮獲全省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衆辦實事”老舊小區改造主題擂台賽第一名;百家街道百五小區、化林街道德源小區、石化街道酒務樓小區改造設計方案,包攬全省老舊小區改造優秀設計方案前三名。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打造幸福宜居地扮靓城市“後花園”——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21年亮點工作掃描

老舊小區改到居民心坎上

隆冬時節,寒意漸濃,複興區邯鋼化肥廠4号院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終于接近尾聲,居民們看着設施完善、整潔宜居的生活環境十分欣喜,經過前前後後跟規劃師、設計師多次交流,他們的意見都得到了充分尊重,這次改造可真是改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小區原來的道路破損嚴重、坑窪不平,老年居民進出十分不便,一直希望重新整修路面。現在小區裡裡外外這麼一改造,多年的夙願終于實作了,住在這兒感覺越來越稱心。”居民張秀珍邊散步邊笑着說。

邯鋼化肥廠4号院建成于1994年,占地21畝,内有居民住宅5棟、270戶,2019年進行過“三供一業”基礎改造。今年提升改造中,小區在實施雨污水管網鋪設、樓頂防水維修、牆體修複粉刷、護坡加強、道路更新改造等工程同時,還設定了居民服務區、益智活動區、動态活動區、居民室外會客廳等場所,建立了4個智能充電車棚,建造了下沉式兒童樂園和水沖式公廁。

“如今小區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龍台觀景小區。”化肥廠社群負責人常海燕告訴記者。她介紹,該小區背靠趙王城,北望渚河,“千畝花海”景區環繞四周。此次提升改造依托周邊文化和旅遊資源,以秉承“古趙遺風,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為主題,打造“偏于一隅,悠閑自得”的景區式精品小區。

記者來到小區門口,首先看到一處建立的觀景台,站在上面可以遠眺周邊美景,一旁的蘋果樹寓意“居民平平安安”。走進小區,滿屏古趙遺風入眼來:大門采用了竹簡門的形式,入口東側設計了一面書簡牆,小區護坡按照串城街古城牆的風格進行加強改造,護坡牆上還刻有邯鄲建都以來11位趙王的簡介,廣場舞台是“點将台”形式,主道盡頭繪制着紅色城門,西南角的水泵房改建成了烽火台,下鋪“邯鄲道”,居民可以登台遙望太行山、近看趙王城。

“小區環境美了,處處充滿文化味,搬走的居民又搬回來了,來串門的親朋好友也多了。”常海燕告訴記者。

“眼下我們正在和千畝花海項目業主溝通,希望他們能在院外池塘内種上荷花,并在外牆建造荷花水榭。建成後,居民夏天可在此觀荷賞魚。”龐村街道負責人李小輝介紹。

屆時,小區将形成8個景點:春上觀景台賞百花春色;秋至演武場略沙場秋風;晨邀古井畔品茗暢談;晚登烽火台遠眺夕陽;行邯鄲道憶名都輝煌;入書簡門思古趙英才;南通荷花榭觀魚賞蓮;北聚點将台歌舞同歡。通過小區景點展示“古趙文化”的獨特魅力。

和龍台觀景小區一樣,化林街道建西三社群棉三小區的改造,讓居民們幸福感滿滿。

棉三小區位于建嶺路5号,1985年建成,共有住宅樓10棟,居民453戶。為全面解決該小區基礎設施缺失、功能配套不全,環境髒、亂、差等問題,該社群按照“先民生再提升,補齊民需闆,内外兼修”的原則,充分征求居民意見,積極引進規劃師、建築師進社群完善設計方案,确定最終改造方案。

“每逢下雨小區就内澇,是以改造時我們重點引入節水小區、海綿城市等先進理念,解決居民最鬧心的排水問題,同時充分提煉小區文化内涵,力争打造成以紡織文化為主題,基礎功能完善、服務配套齊全、文化特色明顯的精品樣闆小區。”小區設計師張巍介紹。

随着污水管網、樓頂防水、樓體修複粉刷、道路修複、弱電入地等基礎設施改造完成,困擾居民多年的痛點、難點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此外,小區還合理規劃了停車位,建設主題遊園,綠化美化環境,實作了院内監控、路燈全覆寫,群衆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提升。

“每天看着小區在一點點變美,我們感到越來越幸福。”“太好了,以後不用擔心小區遇到内澇,環境好了,我們住得也安心。”“現在汽車有地方停了,不用再搶車位了。”……居民你一言我一語地誇起來。

2021年,複興區住建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重點解決小區基礎設施薄弱、社群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真正使改造接地氣、惠民生、順民意;同時,他們注重在居民生活習慣中挖掘社群文化,打造58号院的融合文化、百五小區的鋼鐵文化、518社群的花草自養,形成一社群一文化主題,喚醒老百姓的鄉愁和對美好生活的回憶;為小區嵌入智慧門禁、智慧車棚、智慧消防、“網際網路+養老”運作平台等智慧元素,讓一個個煥發生機的老舊小區跨入完整智慧社群的序列。

截至目前,全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共改造老舊小區50個,涉及建築面積138.1911萬平方米、405棟,惠及居民17929戶。至此,複興區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改造實作全覆寫,165個老舊小區如今煥發了新活力,實作華麗蛻變。

城區路網更完善出行更便捷

走進複興區,一條條“斷、阻、堵”道路不斷延伸,一張内接外連、四通八達的區域路網悄然成形,城市橫縱結構越發清晰,讓這座“城市後花園”處處生機勃勃。

今年以來,複興區住建局認真貫徹落實“四改兩清一通”工作部署,以提升城區承載力為目标,重點針對居民小區周邊,在摸底排查一批斷頭小巷的基礎上,謀劃實施民生實事路網建設工程項目6個,進一步完善全區路網格局和基礎設施。

七賢街位于建設大街聯紡路口西行200米路北,是一條780多米的斷頭路,因常年被馬路市場“盤踞”,環境髒亂差。道路周邊,棉三小區、棉四小區、希望山城、中煤六十九處家屬院等老舊小區集聚,部分小區内沒有污水管網,并且道路比兩側小區高出1.5米左右,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會順勢流入小區造成内澇,給居民生活出行造成困難。這裡一度被稱為“被遺忘的角落”。

“打通斷頭路,我們堅持堵多少、通多少,有多少、補多少,突出解決建立小區和老舊小區周邊基礎設施。”複興區住建局建設科科長劉玉欣說。劉玉欣表示,為了友善居民出行,改善小區周邊環境,該局将七賢街從聯紡路一直打通到北倉路,緩解周邊道路的通行壓力,同時将老舊小區的雨水、污水、熱力一并彙入市政管網,進一步完善提升老舊小區的市政配套設施,提升居民幸福感。

記者來到七賢街聯紡路至北倉路段,看到這條10米寬的城市小路上人來車往,穿梭如流,即使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依然井然有序。路兩邊,新栽種的美國紅楓随風搖曳,行道樹與綠化帶聯通,便道采用環保磚鋪裝、花崗岩作側擋石,搭配小區通透式圍牆,别具風格。

“路雖小,打造标準卻很高。”劉玉欣告訴記者,該區建立道路按照“一街一景”要求,緊緊圍繞“三季有花、四時有景、色彩斑斓”的總體目标,積極抓好道路兩側實施高标準綠化,打造标杆示範路,帶頭重新整理城市“新顔值”。

如今,這個“被遺忘的角落”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看到家門口新修了一條路,棉四小區居民劉和湘高興地說:“回家的路通了,家裡下水道不堵了,再也沒有積水了,小區環境變得優美整潔,這日子是越過越舒坦。”

家住棉三小區的計程車司機吳明豎起大拇指說:“以後下雨再也不怕小區淹了,這次政府為我們辦了件好事、實事。”

與七賢街相比,打通箭嶺路的工程每每遇阻。

箭嶺路是複興區規劃建設的城市次幹道,是該區向西擴充城市架構的主要分支。為了服務周邊建立項目、擴寬原本隻有3米的臨時道路,該區分别啟動建設了箭嶺路的百家大街至西百家街路段、西百家街至白灰廠路段,及時打通斷頭路,友善居民裝修,早日住進去。

然而,工程一啟動就遇到了大難題。“複興區土質多為粘性膨脹土,吸水膨脹、失水收縮,給路基施工造成一定困難。”劉玉欣随手拿起箭嶺路邊一塊土坷垃,輕輕一掰就碎成了渣。“為了保證道路在較長時間内路基的穩定和路面的平整度,達到安全、舒适行車的目的,土方換填是最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

土方換填顧名思義就是挖除膨脹土,換填非膨脹土或沙礫土,經過充分翻耕晾曬,進而控制整個填土的含水量,確定工程品質。

等到路基完工,管道敷設又遇阻。“複興區地下水層淺,極易滲水。”劉玉欣介紹,為了防止管道被水泡而減少壽命,施工前總要先打上幾個8米深的滲水洞,防止地下水滲出。

目前,七賢街(聯紡路——北倉路)、東百家街(叢台路——先鋒路)基本具備通車條件,區域車輛通行能力進一步增強。另外,區住建局還圍繞房地産和棚改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周邊區域基礎設施,建立路網建設儲備庫,開始謀劃明年的建立道路。

就這樣,複興區城市“骨架”在拉開,“血脈”在暢通,道路逐漸從“線”成“網”,由“通”到“暢”。

全區形成了以建設大街和人民路為骨架,鐵西大街、光華大街、前進大街、百家大街和聯紡路、叢台西路、複興路、邯鋼路為支撐的“五縱五橫”路網架構,并延伸至周邊次幹道、街巷。

一條條民心工程交織成網,既是城鄉建設的重點,也是群衆獲得感的聯通支點。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無不發出由衷的感歎:“城市建設‘日日新’,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黨建引領城建工作全面開花

近年來,複興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堅持以黨建引領,緊緊圍繞“四改兩清一通”這一主線,大力推進城區斷頭路建設、棚戶區改造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共建設完成道路15條,成功打通斷頭路4條,165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完畢,各項工作全面開花。

黨員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的基礎。該局堅決執行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堅持黨建引領,大力開展紀律作風整頓和“四型”機關建設,全力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局黨組将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成立了局黨組書記、局長任組長,科級幹部任副組長,科室有關負責人為成員的上司小組,科學制定學習計劃,緊密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路網建設、建築工地綜合管理等城建重點工作實際,精心設計學習載體,采取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確定黨史學習教育有序開展。

為了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動力,局黨組結合“我為群衆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将主題活動融入到業務工作中,推動民生實事工作,抓好老舊小區改造、路網建設等一批民生工程,實作提升全局黨組織建設與各項中心工作齊頭并進,形成了幹事業一條線、抓工作一盤棋、謀發展一股勁的工作勢頭,實作了黨建與中心工作雙提升雙促進的良好工作局面。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該局以居民改造需求為導向,充分尊重居民改造意願,以黨組織為圓心,積極調動各方組織機構以及黨員群衆的參與熱情,分包黨員下沉小區一線,實作了聯合共建。

“我們堅持與居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重點補齊配套短闆、完善小區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并加強社群頂層設計,集思廣益挖掘深厚文化元素,進而豐富社群文化氛圍,增強了小區的情懷和溫度。”區住建局物業辦主任馬凱介紹,短短三年時間,該局與有關部門機關多措并舉完成了165個老舊小區的改造更新,其中前百家小區、孟仵小區、58号院、北崗小區、機械廠一号院五個小區入選省級老舊小區示範小區。

在道路建設工作中,該局建設科人員積極适應由隻管拆遷到拆遷和道路建設并舉的職能轉變,拿出敢于探索、艱苦奮鬥的精神,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與道路建設所涉及的20個市直部門和委托機關加強協調,對前期手續列出清單逐一盯辦,全面溝通協調水電綠化管網、交通設施等工作,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白天,他們頂着烈日酷暑穿梭于道路現場,和歸屬地鄉鎮機關協作同步進行測量,監督工程品質;晚上,他們駐紮在工棚裡,通宵研究施工方案,整理資料設計圖紙。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靠着複興區住建局黨員幹部的一股拼勁、韌勁,全區路網更加完善,公路密度越來越大,人民群衆出行越來越友善,為複興區高品質發展打下交通基礎。

“複興區住建人踐行團結、實幹、發展的複興精神,三年建成道路15條、長度11公裡。在工作中,同志們在施工現場協調破解問題,共同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深入督導落實揚塵措施,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全區路網格局進一步完善,城區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區住建局一級主任科員蘇華表示。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複興區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崔朝陽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複興區住建人将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務實為民”的工作理念,深入開展“轉、提、比、做”活動,重點做好“四改兩清一通”工作;堅持上司班子帶頭,到路網施工項目現場協調解決工程推進難點問題,到施工工地一線去找尋揚塵治理存在問題,到房遺等信訪一線化解沖突;堅持以上率下,局長每月走一遍所有工程一線,分管科級幹部每周走一遍所分管的工程一線,讓問題在一線現場發現、現場解決;堅持用心用力幹工作,以信用懲戒為抓手創新小區物業管理監管水準,以五星評定為抓手提升建築工地揚塵治理水準,以智慧監測為抓手提升工地安全施工水準,為建設現代化生态新城作出更大貢獻。

邯鄲日報 記者王麗薇 圖檔由邯報融媒體記者周紹宗王瑞健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