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衆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曆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虎門硝煙”是中國曆史上的大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導火線,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争”被曆史學者定為中國近代曆史的開端。其實,如果陶澍多活幾年,那麼道光皇帝派往廣東硝煙的就很可能不是林則徐,而是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陶澍為道光朝第一能臣,辦事機智,靈活性強,是經世緻用第一人。
陶澍出生貧苦,其故鄉小淹鎮,距安化縣城約40公裡,系窮鄉僻壤之地。陶澍從小聰明好學,五、六歲就開始砍柴、放牛、打漁,但他“且耕且讀”,總是書本不離身,一有機會就過一陣子讀書瘾,樹蔭下、石頭上都是他絕好的天然書房。陶澍十一歲能對巧對妙聯,十二歲時能寫作八股文,已顯示出許多過人之處。父親看到兒子如此好讀,終于同意陶澍到當地的私塾水月庵讀書。
在離水月庵不遠的資江中,有塊長寬各約兩丈,凸出江面約兩丈許,方正若印,這就是印心石。陶澍很喜歡躺在在這印心石上看書,并就将水月庵的書齋起名為“印心石屋”。
據說,這印心石在當地被稱為“官印”,能與江水同漲同落,四面環水永不淹沒。在印心石的岸邊附近有三座大山,俗稱雞公山、蜈公山、蝦公山,山角均伸向江邊,呈“三公搶印”之勢。雞公是陸上動物,下不得水;蜈公可以入水,但需防雞公所食,不敢入水;隻有蝦公占盡天機,最後能下水搶得官印。陶澍住在蝦公山下,後來被當地百姓傳說是蝦公精的化身,是以官印也為陶澍所得。林則徐曾有詩贈陶澍:“石是印心心是印,生前星宿已羅胸”。
陶澍勤奮好讀,23歲鄉試中舉,25歲殿試中進士,28歲授翰林編修,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43歲的陶澍任川東兵備道,當時的四川總督奏報陶澍“治行為四川第一,堪勝大任”。
道光皇帝對陶澍的欣賞竟是從反感疑慮開始。早在1822年,陶澍擔任安徽布政使時,聲色俱厲地面奏當時官場渎職A錢情況,并直言不諱地說到了某官。道光帝對陶澍疾惡如仇的直爽性格不甚了解,覺得陶澍在打擊别人擡高自己之嫌,心裡十分反感,下密谕給安徽巡撫留心陶澍為人。不到一年,道光帝從許多方面了解到陶澍清正廉潔、勇于任事、才識優長、持論公正,乃“不負朝廷堪委之員”。自此,道光帝對陶澍的信任有增無減。
1831年(道光十一年),任兩江總督的陶澍破清代慣例再兼兩淮鹽政,9月,因整理鹽務和鎮壓侉匪有功,被道光帝獎譽為“幹國良臣”。陶澍在道光帝的支援下,對鹽務、治河、币制、赈災、海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效果顯著,得到了上至帝皇,下到百姓的一緻贊賞肯定。1835年冬,58歲的陶澍因政績卓著入京靓見道光皇帝。道光帝從11月25日到12月16日間共召見陶澍達14次之多,先後親賜“印心石屋”匾額。
陶澍在兩江總督任上,政績顯著,他與林則徐兩人在兩江共事多年,結下了深厚友誼,兩人通力合作治水救災、試行海漕、禁煙海防,改革鹽政、币制、鄉試,巧借商人力量完成改革,為江南地區的經濟改革、生産發展、社會安定等做出巨大貢獻,。陶澍是林則徐長期的上司,林則徐也受益匪淺。
1839年,陶澍逝于兩江任上,林則徐奉旨調任兩廣總督。林則徐作挽聯:“大度領江淮,寵辱胥忘,美谥終憑公論定;前型重山鬥,步趨靡及,遺章慚負替人期。”字裡行間也表達了要繼承陶澍事業的堅定決心。
1840年,鴉片戰争開始,“文毅既沒,林文忠公繼之,既治其内,複思治其外”。林則徐繼承發展了陶澍事業,對内推行改革,對外反抗侵略,陶、林二人“所見相同”。陶澍反侵略、禁鴉片、設海防的堅定立場,在林則徐身上得到了發揚光大。林則徐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而陶澍的早逝,在那呼喚英雄的時代,使内憂外患的中國,卻少了一位忠心為國、不畏強權的幹國良臣。
但是,如果到廣東禁煙的陶澍,那麼依陶澍的理政辦事風格,“禁煙”應更加實際委婉些,或許可避免“鴉片戰争”的發生,那麼中國近代曆史或将改寫。
本文改編自陳甯駿、欣辰著《解密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