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遺诏大有玄機,知子莫如父,三條遺言,兩條針對朱棣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對大明王朝來說,這是一個命運轉折的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今南京故宮),享年71歲。

(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采用虛歲,下同。)

明太祖朱元璋之死,标志着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同時标志着另一個混亂時代的開始。而這一切的禍根,都源于繼承人問題。

朱元璋遺诏大有玄機,知子莫如父,三條遺言,兩條針對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對于繼承人,他從來沒有猶豫過,嫡長子朱标是他心中唯一的太子人選。理由很簡單,在朱元璋看來,打天下需要強主,而治天下則需要仁君。

諸多皇子中,老四朱棣與朱元璋最像,一樣的文韬武略,一樣的強硬狠辣,但是,朱元璋認可朱棣的能力,卻并不喜歡他。朱元璋最器重的唯有朱标,他仁慈寬厚,友愛兄弟,具備賢君的一切素質,更難得的是,與此同時,朱标又特别有謀略有主見,柔中帶剛,甚至敢當面與朱元璋争短長。

隻可惜,天妒英才,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風寒病逝,年僅38歲。

朱元璋遺诏大有玄機,知子莫如父,三條遺言,兩條針對朱棣

(朱元璋與朱标劇照)

白發人送黑發人,朱标的死給朱元璋帶來了巨大打擊,他在悲痛欲絕之餘,還面臨着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標明新太子。

上文提及,朱元璋有26個兒子,死了一個朱标,按理說他仍有諸多選擇。但是,朱元璋偏偏不走尋常路,他毅然越過所有兒子,直接将孫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未來繼承大統。因為,朱允炆是朱标的兒子,這父子倆從能力到性格,都非常相似。

朱元璋力排衆議,堅決隔代立朱允炆為儲君,但是,他也并非沒有顧慮。朱元璋明白,朱允炆年少軟弱,将來必定主少國疑,根基不穩。是以,朱元璋晚年不惜大殺功臣,目的就是為了給孫子順利登基清路。除此之外,手握重兵的兒子們也成了他忌憚的對象。

朱元璋遺诏大有玄機,知子莫如父,三條遺言,兩條針對朱棣

(燕王朱棣劇照)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所有兒子都封為了藩王,讓他們鎮守在全國各地。這些皇子,既有皇家血脈,又有軍事實力,日後無疑會成為朱允炆最大的威脅,對于這一點,老謀深算的朱元璋怎麼可能想不到。是以,這種擔憂,一直持續到朱元璋駕崩前,展現在他的臨終遺诏裡。

張廷玉編修的《明史·卷三·本紀第三》中,完整收錄了朱元璋的臨終遺诏,原文如下: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這份遺诏,核心内容其實就是以下三條:

第一,傳位給朱允炆;

第二,喪事從簡,速葬;

第三,諸王不可進京奔喪。

朱元璋遺诏大有玄機,知子莫如父,三條遺言,兩條針對朱棣

(朱允炆劇照)

根據《明史》的記載,朱元璋從駕崩,到下葬,中間僅僅隔了7天,這在注重祭祀禮儀的皇家,是十分反常的,完全不符合帝王安葬規制。但是,這并非子孫不孝,而是朱元璋在遺诏中的明确要求。

另外,古人比今人更講究孝道,即便是普通百姓,父親過世,兒子也必須回家奔喪,甚至要辭官回鄉,丁憂(守孝)三年。而皇家的喪孝禮儀則更嚴苛、更繁瑣。朱元璋在南京,皇子們鎮守在全國各地,按常理說,朱元璋一旦駕崩,兒子們必須是要進京奔喪,以盡孝道的。但是,朱元璋卻在遺诏中明确要求,所有藩王不可進京奔喪,這就更加反常了。

這實在是一份值得玩味的遺诏,筆者認為,第二條與第三條實則都是服務于第一條。

朱元璋遺诏大有玄機,知子莫如父,三條遺言,兩條針對朱棣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臨終最擔心的就是朱允炆無法順利繼位,他要求速葬,就是擔心夜長夢多,他要求諸王不可進京奔喪,就是怕兒子們借奔喪為由,舉兵進京,造孫子的反。

朱元璋的遺诏,實在是用心良苦,他為了皇位的平穩過渡,不惜委屈自己,甯願違反帝王規制速葬,甯願得不到兒孫盡孝,也要確定朱允炆順利登基。

朱元璋遺诏中的三條遺言,後兩條主要針對的就是燕王朱棣,知子莫如父,朱棣最有實力也最有野心,是以朱元璋對他最不放心。隻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機關算盡,傾盡所有,最終也沒能保住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死後不久,朱棣就借靖難之役篡奪了大明江山,曆史終究沒能按照朱元璋的預想發展下去。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