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代的久遠,許多的故事在流傳下來的時候,便經曆過各種的“添油加醋”,并且古代的人有喜歡誇大其詞,以彰顯自身的本事,或者增加故事的驚人程度,然而在文化認知程度不高的古代,這樣的事情不僅是屢見不鮮,甚至還時常得到衆人的信服。是以,很多的故事傳在現代之時,就變了味了。
例如古代名将關羽,對于他便有很多讓人感到有些不敢相信的記載,其中便包括其佩刀——青龍偃月刀!
據記載,青龍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種。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偃月刀在宋朝開始出現,因重量關系,主要用于練習臂力,而非實戰中的武器。

“偃月刀”是從“斬馬劍”發展而成,流行于北宋時期,它主要是在大刀兩側加上兩塊金屬圓片,故名“偃月刀”。一則以增加刀的重量,二則加大對刀身的保護。
而關羽自恃力大無比,竟真的帶着重量驚人的偃月刀上陣,并且還所向披靡,對其所配的青龍偃月刀,據稱竟然重達八十二斤,這樣的重量,對于很多沒有經過長期健身的人來說,想要拿起來都相當的費勁吧,很不要說是輕松的舞動,并在差之分毫便會喪命的戰場是使用了。但是,關羽卻能夠做到,是以也不免讓人有懷疑了。
不過,由于關羽武力過人,是以對于他能夠拿如此重的刀,卻也是有相當多的人相信的。但是貴州的一個古墓,出土了一把偃月刀,可是讓關羽的形象大受影響啊。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在貴州的一個古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文物,而據研究,其墓葬時期大概在雍正年間,并且發現了墓主姓吳。再加上墓裡有很多關于“大周”吳氏的字眼,“大周”王朝,是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的時候,也就是吳三桂稱帝建立的王朝。而且古墓中出土一把偃月刀,其上也刻有吳三桂的字,是以基本可以确定的是,這個古墓就是吳三桂後人的墓,而這把大刀,則是當年吳三桂的刀。
對此,有些人可能會有疑惑,這是吳三桂的偃月刀,又不是關羽的,為何關羽會形象受損呢?
原來,這是因為吳三桂的刀的重量的緣故。據記載,吳三桂的偃月刀,并沒有關羽的八十二斤重,但也足足有五十斤,而出土的這把刀卻僅僅隻有二十四斤!這讓那些懷疑古人,是無法手持數十斤重的兵器打仗的的人,又出來讨論了。
那麼,究竟是吳三桂騙人了,還是史料記載錯了?其實,這是重量沒有換算的緣故,是因為沒有弄明白以前的重量衡與現代是不同的。
就說大家的熟知“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吧,這是因為古代時候,一斤是十六兩的緣故,同現代的一斤十兩是不一樣的,并且一斤是多重在各個朝代也時常變更,是以有些兵器的重量,其實隻是因為一斤不一樣重的緣故,才會導緻現代的人們認為古代的将士個個人高馬大力大無窮。
而吳三桂的事情,則是讓關羽“躺槍”,由此人們也想知道,究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的八十二斤,換算成現代的一斤500克的重量時,究竟有多少斤呢?
據記載稱,當時的一斤隻相當于今天的222.72克,以此推算的話,青龍偃月刀的八十二斤也合和為如今的三十六斤。
而又有一說是,據史學家考究,漢代的一斤相當于300克左右,但不知出處為何,而如果是相信這一換算比例的話,那麼八十斤就等于四十八斤左右。
其實,不管是哪一個換算方式,最終得出來的結果都遠沒有八十二斤那麼驚人,隻不過不論是三十六斤亦或者是四十八斤,能夠自如的運用于戰場之上,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了,隻不過世人對于關羽那種接近神一般的看法,恐怕要大大折扣了。
而這其實也并不能算盤怪罪換算不同,也是古人們太容易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那時的故事說關羽的刀在煉刀過程不是很順利,當煉到最後一火時,天已黑了,一輪皓月當空,突然爐火迸出雪亮的毫光,直射天空,老師傅大喊:“快躲開刀要炸了!”這時天上有一條青龍經過,被毫光擊中。毫光斬了青龍,随即退回刀内,龍血染了刀頭。刀沒有炸——而青龍偃月刀則煉成了。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