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假如沒有馬嵬坡事變,不及老子長壽的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登上皇位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将唐朝的曆史帶火了一把,縱橫也在一直解讀這部劇,順便解讀了不少中唐時期的人物關系。

《長安十二時辰》将故事背景設定在唐玄宗執政的天寶三載,距離安史之亂僅僅十多年,可以看作是盛世最後的挽歌,與其說《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古代反恐懸疑劇,不如說是唐代政治權鬥。

聖人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時候,可以看作是腦袋秀逗的皇帝了,在開元盛世後自認為對自己的統治十分滿意,是以在開元二十九年改年号為天寶,想要頤享天年,當時李隆基正好六十歲,可以說是不太中用了。

假如沒有馬嵬坡事變,不及老子長壽的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登上皇位

按照道理來說,如果皇帝倦政,可以采取無為而治,逐漸退位讓賢,結果李隆基卻并不是對兒子很放心的一個人,他甚至認為威脅他皇位的隻能來自他的兒子。

李隆基的這份敏感其實也并無道理,畢竟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可以形容為拿着一把片刀從蓬萊一直砍到南天門,七天七夜沒合眼的那種,能夠在唐代如此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最終獲勝,并且站穩腳跟的,也不是個善茬子。

正所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李隆基的政治鬥争是其一生的主要使命。

李隆基一朝有兩位太子,本來太子之位并不是李亨的,而是李瑛的,李瑛封為太子本來沒有什麼大過,但是在開元年間卻帶甲入宮,被李隆基定性為意圖謀反,廢除之後就賜死了,這件事除了太子李瑛之外,還有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關于這三個皇子為什麼帶甲入宮,《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并不明确,一種說法是李隆基的寵妃武慧妃設計陷害,反正最終結果是李隆基一天之内殺了自己的三個親生兒子。

假如沒有馬嵬坡事變,不及老子長壽的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登上皇位

這種心狠手辣程度,放眼整個封建王朝帝王史都是很難存在的事情,漢武帝曾經逼得太子劉據造反,劉據死後,漢武帝還檢討了一下;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親自求情免除死罪;隻有李隆基最牛叉,還沒确定李瑛是不是造反,就給賜死了。

是以,李隆基是一個不信任自己兒子的人,相比于兒子,李隆基更信任宦官、武将、和大臣。

唐朝的太子難當,李隆基的太子更難當。

李亨這個太子之位,雖然是撿來的,但是并不好當,搞不好就要掉腦袋,這一點他是深知的。擔任太子期間,李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因為點過錯就被性命堪憂了。

但是朝臣卻并沒有打算放過他,對李亨立太子沒有擁立之功的李林甫是以想要搞掉李亨,對此進行政治迫害,導緻李亨年紀輕輕差點就精神失常了。

假如沒有馬嵬坡事變,不及老子長壽的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登上皇位

李林甫好不容易被扳倒,替代李林甫的楊國忠依然看李亨不順眼,多次對其進行打壓,也多虧當時李隆基歲數大了和楊玉環沒有生下一兒半女,要是真有個兒子,我估計李亨的結局死的比趙四他爹都慘。(總有人問我趙四他爹死的到底有多慘,趙四他爹在房頂往下後空翻,臉着地,你說有多慘)

在狗血的政治鬥争,李亨内心逐漸變得強大,在安史之亂後,果然玩了一把大的,策劃了馬嵬坡兵變,盡管上反對太子李亨的人大臣都被如數殺死,楊國忠也在其列,楊國忠死後,大将陳玄禮代表士兵逼宮李隆基賜死楊玉環,李隆基也隻得照辦。

馬嵬坡兵變之後,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镳,李隆基跑到四川,而李亨趕到靈武取得軍權,立即登基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假如沒有馬嵬坡事變,不及老子長壽的唐肅宗還有沒有機會登上皇位

如果嚴格追究起來,李亨是擅自登基,等同于政變,但是當時李隆基大勢已去,成了徹底的孤家寡人,也就沒有心氣跟李亨鬥下去了,對李亨登基也就采取事後預設的态度了,事實上,唐太宗李世民比這個手段都強硬多了,照樣登上皇位,是以,唐代皇位接替再狗血,也得按照劇本來。

比較有意思的是,李亨差點死在太上皇李隆基的前面,可以說也都是拜李隆基所賜,在複雜的鬥争環境中,李亨的身體條件變差也是可以了解的,畢竟唐朝的太子本身就不好當,李亨遇到的又是這麼一個坑兒子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