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可以為分為大草和小草,簡而言之大草乃是一種小草的連綿書寫,也可以成為“狂草”。
能夠寫這種“狂草”,并且能夠寫到一定境界的,在書法史上的并不多見,晉人有王獻之,唐人有張旭、懷素,宋代有黃庭堅,明代有傅山、王铎、倪元璐等人,到了近代能夠在大草領域超越前人的幾乎沒有。

成親王《草書百家姓》
而在小草領域,能夠在技法與氣格上達到一定成就的,近300年來,有一個人值得大書特書,他就是乾隆的第十一個兒子永瑆!
永瑆後來被封為了親王,人稱成親王!
在清代書壇,幾乎所有的書法家都普遍受到了所謂“館閣體”的影響,這是科舉制度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的産物。
科舉制度從隋代開始建立,在唐代小步前進,到了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到了明清兩代,則發展了最高峰,而對于參加科舉的讀書人來講,寫一筆好字乃是得中的一個關鍵,文徵明、董其昌就曾經因為書法寫得不好而落榜,後來苦練書法才成為一代大師的,大文學家龔自珍也是因為書法寫得不好,科舉落榜了,可見書法對于科舉制度的重要性。
而也正因為此,許多士子将普遍适用于科舉考試的“館閣體”書法作為了自己的書法追求,是以才形成了一種近乎“千人一面”的“館閣體”狀态,對于書法藝術的個性也是一種退步。
而成親王是其中為數不多能夠出離出來的人,他是清代少有的能夠“打通五體”的書法大師,自幼成長環境優渥,自己能夠明哲保身,而不受到皇帝奪嫡的紛争,成為了一個“快活王爺”!
他有一個酷愛收藏的皇帝父親,他自己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尤其在書畫領域,他能夠有機會目睹古往今來最優秀的珍貴法帖,這些名家真迹極大滋養了他的藝術天分。
成親王曾經寫過一卷草書《百家姓》,此作被譽為清代最美的草書。
這一稱謂,也确實名下無虛,論及小草功力之精純,字裡行間的蘊藉風流,清代能夠比肩于成親王的如鳳毛麟角!
在古代的私塾教學當中,有幾本書是必讀必背的經典,稱之為“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而《百家姓》則是兼具了識字與書法的功能,成為曆代書法的重要載體。
成親王的這卷草書《百家姓》問世之後,很快便成為了人們學習草書的一部重要範本,《百家姓》總共568個字,每個字都是常用字。
對于草書學習者來講,要有“識記”的能力,就是看到一個字,你就得知道怎麼寫,這與篆書是一樣的,因為當代草書并不是實用字型,與魏晉時期不同,是以需要大量的記憶和練習。
而能夠作為一件經典的草書範本,又能夠把草書寫得極具“書卷氣”,同時又清雅脫俗而沒有習氣的,成親王的這件《小草百家姓》乃是學習小草書法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