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RM即将吞噬一切?

“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枯竭”,是近幾年經常被讨論的話題。其大意是如今很難有一款産品能輕松利用移動網絡的特性,低成本實作使用者指數級增長。

這個觀點可能已經被業務陷入困境的網際網路公司們證明是對的,但它卻也在局限着人們對移動化的想象——流量可不是“移動互聯”的全部。

相反,其實在整個網際網路世界更為底層的硬體和基礎設施層面,移動互聯的威力才剛剛彰顯。而這比流量的去向重要多了。

隻要看看ARM在今天的得勢,就知道我在說什麼。這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從移動場景誕生的技術“流派”,今天已經正式開始“反噬”PC領域。

蠢蠢欲動

在PC領域,除了獨樹一幟的蘋果Mac,很少有競争者能夠沖擊到已穩固數十年的X86加Windows系統。蘋果從去年開始逐漸将Mac端的處理器晶片轉為ARM架構,這使得ARM在個人電腦端的晶片份額突飛猛進,到今年第三季度ARM已占據8%的PC端晶片份額,而在蘋果M1上市之前,這個數字僅為2%。

雖然這歸功于蘋果的号召力,但ARM正在侵蝕傳統PC領域(X86加Windows系統)的市場卻是不争的事實。要知道ARM起勢于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時代,蘋果、三星、高通、華為的移動裝置端晶片大多采用的都是ARM架構,ARM可謂一統移動端半導體IP市場。

ARM在移動端初獲成功後,也一直想開拓其他市場,而PC時代的霸主英特爾對移動市場同樣有想法。但不管是英特爾早年的StrongARM、XScale、Atom,還是ARM與微軟、谷歌在輕薄本上的嘗試,雙方雖在彼此地盤各有試探,卻都不算成功。是以,人們通常認為以英特爾為代表的X86和ARM僅在各自領域更有優勢。

但如今,事情起了變化。

蘋果隻是最容易被關注的那個。其它移動端晶片廠商也開始對ARM+PC這塊蛋糕蠢蠢欲動,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高通與微軟之間用于Windows的排他性協定或許即将到期,這意味着在手機晶片領域頗具實力的三星、聯發科、華為等廠商具備了挑戰X86+Windows的可能。

ARM即将吞噬一切?

高通與微軟的排他性協定何時到期将成為變局的關鍵。在今年9月份的時候,微軟曾表示蘋果M1晶片的電腦不能搭載Windows 11系統,隻有高通旗下的ARM架構晶片才能對Windows系統提供原生支援。這雖然不是一個十分普遍的需求,但無疑也給不少使用者澆了一盆冷水。蘋果基于ARM架構的M1晶片電腦雖然性能強勁,但在相容性上仍需優化,不少X86加Windos使用者不使用Mac的原因或是不習慣Mac的系統,或是Windows生态下一些必不可少的商業軟體無法在Mac上使用。

這對于Mac似乎問題不大,但這種排他性展露無遺,而它對其他想開拓傳統PC處理器晶片市場的廠商來說,則是決定性的。即便“AMD Yes”也隻能是在過去X86的遺産上來搶奪PC處理器晶片市場,既不依靠X86架構,也不使用Windows系統,來打造又一個如蘋果一樣受市場歡迎的品牌無疑是太難太難。

它們需要等待一個裂縫。是以,當國外媒體XDA-Developers在近日透漏,高通與微軟在Windows on ARM上的合作排他協定或即将到期時,聯發科在釋出4nm的天玑9000系列處理器之前,就已迫不及待的表示,将進軍Windows on ARM市場,甚至三星及其Exynos處理器的PC也将在市面上出現。

當Windows生态和晶片架構的底層優化上沒有了使用差異後,PC晶片市場上面臨的就是真槍實劍的性能、功耗、發熱等綜合性能的硬戰。X86架構和ARM架構孰優孰劣、誰将一統市場行業内也是争議不斷,這其中既涉及底層RISC指令集和CISC指令集方面的技術差異,也涉及伺服器、PC和智能移動端的不同使用場景,需要設計者在晶片性能、功效、能耗和應用場景上做出選擇。

技術在晶片市場重要,但已不是唯一衡量标準。随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不管是ARM還是X86,都在逐漸補齊各自的短闆,不再僅采取RISC和CISC中某一種指令集,而是變成RISC和CISC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說标着RISC、CISC的CPU們,很難僅通過架構來決定其優劣。

算力也青睐“流量”

最直接的争奪即将展開,而競争的天平似乎早已開始傾斜。

在這場競争中,舊體系依賴着過往的強勢以及合縱連橫形成的技術優勢,在範式轉移中顯得似乎沒那麼牢靠,反而,ARM背後聚集的一衆移動市場玩家,在移動網際網路普及之中卻積攢了關鍵的資源。

比如在晶片産能配置設定上的話語權。

未來真正決定處理器們算力的關鍵變成了是否采用最新工藝和各晶片設計中的微架構。晶片的先進工藝很好了解,雖然晶片性能并不是簡單的晶片制程越小性能越強,但在功耗、發熱、面積、價格等多因素綜合考慮來看,可以簡單了解為10nm制程的晶片就是很難超過5nm。

晶片設計中的微架構同樣重要,例如即便是同樣是采用7nm制程、ARM架構、台積電代工的蘋果A13晶片和高通骁龍865晶片,它們的處理器單核、多核跑分性能均有差異,其原因就在于不同公司設計的晶片微架構也有高下之分。

是以,簡單來看,決定各廠商晶片算力強弱的關鍵在于是否搶占到了三星、台積電有限的先進産能和自身晶片設計實力,因為三星和台積電是唯一有能力生産5nm先進制程的晶片廠商。

現實是,移動市場中更有優勢的公司在晶片代工産業鍊中聲量更大,蘋果和高通分别包攬了台積電和三星的優先産能(當然包括三星自家産品),英特爾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提出了IDM2.0計劃,将不再死磕自家工廠,委托台積電制造先進制程,有媒體爆料英特爾的14代酷睿或将采用台積電的3nm制程。

三星、台積電先進制程的晶片優先供給誰非常重要,這甚至可以直接決定委托客戶的産品銷量。例如,近期小米宣布其新款機型将将首發骁龍8 Gen 1,OPPO、vivo、聯想、摩托摩拉都在搶高通晶片的首發權,原因在于數位産品買新不買舊,在客戶預算充足的情況下自然不會去買上一代的骁龍888機型,那麼誰搶占了新款處理器的首發權,誰就率先搶占到了市場先機。

這個道理同樣适用于高通、蘋果、聯發科等晶片設計廠商,缺芯的大環境下,搶占三星、台積電的優先供貨權變得異常重要。過去,這種對先進制程優先産能的搶奪僅發生在移動晶片市場,自有工廠的英特爾和強大的X86加Windows生态使得領域内玩家較少,PC硬體市場的争奪并沒有那麼嚴重,但未來随着移動端晶片廠商的加入,PC端的大亂鬥或許也将到來。

ARM即将吞噬一切?

高通和蘋果能率先拿到三星、台積電的優先産能是有原因的,一是需求量大,二是出得起價。需求量大決定了晶片代工廠研發先進制程和開模建産線産生的數百億成本能被分攤;不同規格和設計的晶片決定着代工廠生産中采用的工藝和流程,據傳聞高通選擇三星作為其骁龍8 Gen 1的原因與台積電的産能正專注于為蘋果定制晶片有關,但不管是高通還是蘋果,其所需代工廠提供的最新工藝都需要不斷調試更新,不像車用晶片一般有一套成熟的方案,是以這也需要着大量資金。

在移動端有足夠實力讓最強晶片代工廠嘗試新進制程的公司屈指可數——蘋果、高通、三星、聯發科和以往的華為,PC端則是AMD、英偉達和終于讓台積電代工的英特爾。若排除GPU領域的英偉達,從市值來看移動端陣營的整體實力确實遠超PC端,而在移動化浪潮之前這是不可想象的,過去即使是蘋果也僅僅是強盛時期英特爾的一個零頭,代工之王台積電更隻是俯仰在英特爾的鼻息之下。

移動化浪潮創造了巨大的市場,也造就了移動端這些為人所熟知的公司,這些公司所賺得的錢僅需一部分繼續投入到移動端硬體和生态的成長上便能形成驚人的複利,蘋果的M1系列晶片是最好的證明之一,在以往,ARM架構的晶片用在PC領域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

這樣的話語權更疊,也對整個産業鍊帶來深刻影響。變化正在蔓延開來。

比如伺服器市場。X86處理器過往一直占據着這裡的主導地位,在前幾年,一直都是英特爾和AMD兩家公司瓜分着伺服器市場,其中英特爾市場佔有率超過90%,AMD則吃掉剩下的部分,ARM雖然眼饞于伺服器市場但一直難有進展。

但對于沒有密切關注這個領域變化的人來說,令人詫異的是,近年來各網際網路巨頭已紛紛開始自研ARM架構的伺服器晶片,包括國外的亞馬遜、谷歌甚至英特爾的老朋友微軟,國内的騰訊、阿裡巴巴、華為等等都積極參與其中。

如此重視一個市場佔有率看似依然很低的技術,背後原因仍歸功于移動互聯浪潮。ARM伺服器和移動APP端雲同構,在移動端的應用具有天然的優勢,相容性好,指令執行效率高(不需要翻譯轉化),随着短視訊時代的到來,資料中心所需吞吐的移動端流量變大,ARM伺服器的優勢或許會進一步彰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