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演講》,是一本演講類的工具書。本書一共290頁,我會用大概24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弄清楚完成一場高效演講所需要的心态和技法。
這本書的作者叫彼得·邁爾斯,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這個人号稱是溝通專家,他在斯坦福大學開了這麼一門課,專門教别人怎麼提高溝通能力。因為他講得好,内容也好,這門課一不小心成為這個學校報名人數最多的。他還有一個職業就是溝通顧問,專門給一些政治家、企業高管做一對一的演講教育訓練,可以說是這個領域頂級的專家。
我們都知道溝通大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任何目的性的閑聊,比如你和你的對象談情說愛,比如你和朋友在飯桌上胡吹亂侃,都是沒有任何目的性,就是為了消磨時間尋開心。另外一種是帶有目的性的說服,比如當衆演講、談判,都屬于這一類,就是你想要給你的講話對象施加某種影響,讓他們聽完你的話之後思想能有所改變。這本書就是要教我們後面這一種溝通方法,怎麼說服别人,發起一場有效溝通。
那為啥要從演講說起呢?因為演講是有目的的溝通中難度最大的,沒有之一。有人做過這麼一份調查,來研究人們平時當衆最害怕做的十件事,結果排第一的是當衆演講。那為啥我們每個人都特别害怕當衆講話呢?因為這種恐懼其實就是寫在基因裡面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遠古時代,一個人在森林裡面,突然周圍出現幾百隻發光的眼睛盯着你,你是啥感覺?你第一反應肯定就是你如果再不跑,就立馬會變成其他動物的一頓美餐。更恐怖的是這些眼睛還一直跟着你,它不給你來個痛快的,而是一直處在讓你被注視的狀态,這個時候你不怕那才叫奇怪。演講也是一樣,台下幾百幾千隻眼睛一直盯着你看,你知道自己隻要一出醜,馬上就會變成别人茶餘飯後的笑料談資,跟那個森林裡面被一群動物圍着的感覺是一樣的。是以害怕演講太正常了,誰都一樣。那些上過幾百次講台的演講專家,他們在每次上講台之前也會緊張,隻不過是緊張的程度不一樣罷了,能完全放松下來的人,根據作者這幾十年的研究經驗,可以肯定地說幾乎沒有。
既然當衆演講這麼難,隻要咱們能啃下這塊硬骨頭,像其他什麼一對一的聊天說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因為它們的套路都是一樣的。說到套路,那演講有套路嗎?當然有了,不然那些演講大師,你以為他們每一次都是靠運氣嗎?其實演講和拍電影是一樣的,看似眼花缭亂的故事情節背後,其實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就是格式化的方法。格式化聽起來有點死闆,其實它和創意并不排斥,最厲害的格式化是把一件事情的結構和元素抽象到極點之後出現的一種格式化。演講也是一樣,想要說服别人接受你的觀點,你說的話一定要有一個架構結構,有了這個結構,不管你遇到什麼情況,隻要變換裡面的内容就可以了,整體的說服效果就有了一個基本保證。
想要完成一次高效演講,作者給我們總結出了三部分的元素,分别是演講的内容、風格和狀态。這三部分是遞進的關系,掌握好第一點,你的演講水準就已經有60分了,别人不會覺得你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菜鳥;掌握了第二點你就成為專家了,你的話就開始能感染别人,能讓别人做出某種動作了;如果掌握第三點,你就已經是演講達人了。下面我們分别來看這三部分具體是什麼意思。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内容,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先不管其他的任何細節,隻要你說出的話足夠颠覆,是足夠擴充人們知識邊界的好内容,不管你有啥缺陷,别人都能忍受。比如說霍金,你看他沒有任何的肢體動作,還是用機器人的聲音來幫他發聲,别人還是一樣會豎着耳朵認真聽。當然這個要求太高了,我們普通人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内容品質,那我們就必須要設計自己的内容。
一段具有說服力的好内容,由四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我們既然要對别人施加某種影響,當然就得帶着目的說話了。很多人在台上說完一大段話之後,聽衆完全不知道你要幹嗎,這是很要命的。既然是目的,就一定是簡單清晰,用一句話就能說清,别人聽完你的講話之後能朝這個方向去轉變,要麼獲得某種啟發,要麼可以做出某個決定,要麼就直接采取某種行動。總之就是清晰地告訴觀衆你要他幹什麼,他幹不幹是他的事,你說不說就是你的事了,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先把你自己想要達成的結果想清楚,然後再開始溝通。找到你的目的之後呢,你需要做的下一件事情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方需要知道哪三件事,這個是你說話的主體部分,也是你論證和表述的過程。
這裡要強調的一個細節就是,是三件事,不是四件事,不是八件事,就是三件事。如果你覺得自己有20個道理想對你的聽衆說,那麼是你自己沒有想清楚,你需要回家把它濃縮成三件事再來說。說三件事是最容易讓聽衆接受的,也是對你聽衆的一種尊重,證明你仔細準備過了,你沒啰裡吧嗦地浪費聽衆的時間。實際上你說的超過三件事别人也根本記不住。
好,你要說的事,一二三已經列出來了,接下來你要想明白一個問題,就是你說完這段話之後聽衆會感受到什麼,實際上不管你說啥,聽衆回家睡一覺之後基本上都會忘光,但是你傳達出去的感受、情緒卻是可以一直給他留下印象的。你看喬布斯,他在臨死前就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他說他生命中的大多數事情都已經忘了,而在他奄奄一息的時候能回憶起來的,就是他以前生命中留給他的感動,可能它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這件小事就是能讓人記住一輩子。實際上情緒的一大作用就是加深人們的記憶。是以我們在對話前就要想清楚,聽衆在聽你說完這段話之後有啥感覺,是感覺到危機了,是高興了,還是受到了鼓舞,還是被戳中了心裡面最柔軟的部分,産生了感動還有共鳴,這是你提前要想清楚的。
把上面的步驟想清楚了之後,我們還要仔細考慮一個問題,就是為啥你的聽衆要聽你講話呢?你講的話和聽衆有啥關系?你得給你的聽衆一個理由呀,不然人家為啥不回家睡覺,大老遠地跑來,還要坐在這個難受的凳子上聽你長篇大論?你需要給你的講話一個重要性,讓别人知道這個講話會給他帶來啥,如果不聽那會有什麼後果,也就是找出你和聽衆之間的關聯性。因為沒有人願意聽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事情,有人要用40分鐘給你講一下非洲南部小村莊一家人怎麼生活,你願意聽嗎?是以找到關聯性這個工作是你來做,而不是要你的聽衆去做。
把上面的問題都想清楚之後,你的準備工作就算完成了。這個方法其實不隻限于演講,你平時溝通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列大綱、理思路。列好大綱之後我們就開始組織語言了,一段講話其實就是由三個部分構成,我們國小就學過了,開頭、中間、結尾。不過,作者用了另外三個詞,叫坡道、發現要點,還有甜點,其實用這三個詞還真的就更準确一些。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設立坡道,也叫做低開高走,意思就是說你開頭不要起得太高,要從身邊的小事說起,找一個細節作為切入點,後面在總結的時候你才有了升華,這樣的整體感覺才是最好的,不然很可能你開頭氣勢太大,到後面沒氣了。你看奧巴馬演講,一開始他都是說說他的女兒呀,或者是講一講他剛才看到、觀察到的事情,讓人一聽就很有親切感,到最後他才會升華到國家和民族層面。
還有一點就是開頭的幾句最好就是直接開始,也叫做“七秒原則”,意思就是如果在七秒鐘之内你還在說廢話,還沒有開始說你的内容,大夥就會立馬轉移注意力。是以上台之後停頓幾秒鐘就立刻開始講,不管你講故事也好,說感受也罷,立刻開始,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說什麼套話。你以為你說的這些套話是在尊重聽衆,其實是最大的不尊重。你開始就要把全篇演講的精華部分呈現出來,把觀衆抓住,吸引注意力,千萬不要藏着掖着,觀衆可是迫不及待地想離開這個鬼地方回家陪老婆去呢。秘訣就是千萬别說“我”字,觀衆其實根本就不關心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們都是隻關心自己,是以要用你或你們開頭。原則上就是,用一個“我”字就要用十個“你”字,這是讓觀衆感受到被重視的一個小技巧。
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開頭的時候你一定要說清你的演講的重要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關聯性。觀衆為什麼要聽你說呢?你得給大夥一個理由,這個在開始的時候就要呈現出來,前面你在列大綱的時候就把這關聯性已經想清楚了,現在拿過來用就可以了。是以第一段的要點就是抓住聽衆,吸引注意力,把大夥的關注焦點聚集在你身上,坡道就算建立完成了。
第二段中間部分,也叫做發現要點,其實就是你大綱中列的一二三條,把它們清晰地表述出來。為啥要叫發現要點呢?因為你要記住,你并不是要給觀衆講道理,你不能要求觀衆認同你的觀點呀。你隻能陳述自己的觀點,你說出去的話就跟潑出去的水是一樣的,流到哪兒你根本就不知道,也控制不了。你陳述觀點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給别人啟發,這是别人的事情,很有可能就是你在說這件事,聽衆聽到你的這個觀點之後聯想到他自己的一件事情了,結果得到了某種啟發,這其實就是演講的魅力所在,讓别人自己去發現要點。當然了,前提是你得把自己的觀點一二三清楚地列出來,最好就是在每一個點之間加點小幽默,那樣效果會更好,能給觀衆一個緩解和思考的空間,還能暖場,不至于太嚴肅。是以好好設計你的要點,這一點下多少功夫都不為過,因為它們就是你說話的主體,你說的話是真理還是胡扯,就要靠這段來證明。
第三點叫做甜點。就像你在家裡招待客人,吃飯前上一盤水果,吃飯的時候來一頓烤肉,你不可能吃完烤肉直接把人家攆走吧,還要來點小甜點,聊上一會兒,才能算是一個完美的請客,是以最後一段你需要拍一拍聽衆的馬屁,說一點好聽的話,讓他們感受到你了解他們,你和他們是一夥的,你和他們始終在一塊,這樣可以引發共鳴。當然最後你也别忘了把你的話題整個總結一遍,把要點再重複地給大夥說一遍,幫助聽衆梳理你要講的内容,這也起到了一個重複強調的作用,幫助他們記住你的觀點。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把你的講話升華一下,爬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比如說你在講食品安全問題,到最後你就可以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比如說你在講教育問題,到最後你就可以上升到民族的未來。總之就是這麼一個升華,不要多,一句就好,畫龍點睛,給你的演講一個完美的收場。
第二部分
如果能做到上面這三部分,一個完整的内容架構就已經完成了,不管遇到什麼事,就按照這個架構來準不會錯,而且會相當具有說服力。你這個時候就已經脫離菜鳥,脫離那種語無倫次的水準了,你的演講就處在一個及格線的水準,應付一般的公司演講、一對一的說服溝通應該是足夠了。但是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好的效果,你就需要鑽研更多的細節,這個就是你演講的風格。演講風格大緻可以分為聲音、姿勢和表情。
我們來先看聲音。很多人不喜歡自己的聲音,因聲音不好聽或自己的國語不标準而自卑,其實大可不必,網際網路時代能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呀,隻要你口齒清晰,别人能聽得懂,你就大膽地講就好了。哪怕你口齒不清晰,有口吃也沒有關系,我隻能告訴你,祝賀你,因為你有成為超級演講家的潛力。你還真别不信邪呀,曆史上最牛的演講家以前很多都是有口吃的,像什麼林肯、富蘭克林、胡佛、傑克·韋爾奇全都是有口吃,後來就自己改好了呀,他們說話非常具有感染力。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先天條件不好,是以更努力、更關注,長時間的積累之後最後練成一副好口才。是以口才其實就是練出來的,沒有其他的捷徑。
如果非要說技巧呢,這裡強調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腹部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就是我們吸氣的時候肚子是鼓起來的,而不是胸腔在一呼一鼓。會唱歌的人都是用這種方法在呼吸,說話也是一樣,這樣氣息會更足,說話會更具有穿透力,因為這種呼吸方法吸入的氧氣更充足。如果我們平時用這種呼吸方法,對我們的健康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其實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聲音想象成一個音樂播放器,你看你手機上的音樂播放器都有幾個按鈕,有調節大小,有調節高低,有調節快慢,其實說話也是一樣,這三個按鈕你隻要控制好了,聲音就富于變化了,不會讓人聽起來幹癟、平淡,這個時候感情和感染力自然就出來了,觀衆才能被持續地吸引。其實就像開車一樣,如果你想讓坐在旁邊的朋友一直保持注意力,不玩手機,你要怎麼做?你最好就是一會開得快,一會開得慢,然後突然來個急轉彎,偶爾再來個急刹車。你放心,你的朋友一定是綁好安全帶,死死地抓住旁邊的門把手,他比你還要緊張,你信不信?
開始練的時候,你可以去找一些特别會說話的人來跟着他們說,看他們平時是怎麼演講的,注意他們的語音、語調,一次隻練一項,慢慢地就會全部掌握。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恰當的時候要使用沉默,不說話,這個沉默的力量用作者的話說,就跟原子彈的威力是一樣大的。因為說到關鍵時刻,你一沉默,聽衆立馬就會意識到,現在重點來了,他們腦海裡面立馬就會出現萬千思緒,等着你去說,這個是很高的一種演講技巧。總之,我們一定要全面接受自己的聲音,因為這就是老天給我們獨一無二的禮物,保護好自己的特色,千萬不要随便亂模仿别人的聲音,記住一點,就是你的聲音一定遠比你想象的要好聽得多。
下面我們看一下姿勢和表情。姿勢就是你的肢體動作,因為在台上聚光燈一打,會放大你的每一個小動作,你平時緊張的時候,不自覺地摸鼻子、撓頭、抖腿,這些小動作都會被台下觀衆看在眼裡。是以平時你要多對着鏡子練,把多餘的動作全都去掉。
實際上你看,不管在哪一個領域,越是高手多餘的動作就越少,比如說電子競技,專業的選手每分鐘點選滑鼠幾百下,而業餘選手是啥樣子?他們每分鐘點選滑鼠多達幾千下,他們點得越多,玩得越爛,因為大多數的動作都是多餘的。玩得最爛的新手是啥樣子?他們不僅手控制不住要亂點滑鼠,全身都在動,扭來扭去的,恨不得從凳子上跳起來。如果這個時候你用裝置去掃描他們的大腦,你會發現高手其實隻有很少的區域會亮,而業餘選手的全腦都在亮。演講其實也是一樣,當手勢成為習慣之後,演講者隻需要關注演講的内容就好了,是以他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當然就會講得更好。
表情是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有43塊肌肉,平時最多就用了3塊。如果你平時就是一張撲克臉,演講的時候你最好就是讓它動起來,眉毛要盡量上揚,要發自内心地笑一會兒,上台之後觀衆才會感受到你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沒有觀衆會希望聽一個自己就過得半死不活的人出來給人家分享什麼經驗和道理吧?你的目光一定要看向觀衆,一次隻盯着一個區域的一個觀衆。講完一段話,跳到另外一個區域,再找一個觀衆盯着對他講,那個區域的所有的觀衆都會覺得你在看着他們,這樣你的觀衆全都能被照顧到。千萬不要眼睛來回掃,找一個你的目光點,就像對老朋友說話那樣自然,效果就非常好。
怎麼做才能做到這些呢?沒有别的辦法,回家對着鏡子練吧,練得越多,你放在動作和表情上的注意力就會越少,關注在内容上的注意力就會越多,你就越不會忘詞、打嗑。當你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動作和表情的時候,你就已經成大神了。
第三部分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演講的狀态。狀态是一種最難,也是最容易被演講者忽視的一個因素。它對應的其實就是我們大綱裡面說的情緒,簡單說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态,你有什麼樣的情緒,觀衆就能感受到什麼,這是一個鏡像反應,觀衆會從你的身上投射出自己的情緒。從某個角度講,它是比語音的内容還要重要的一部分。你看專業的表演者都知道怎麼立刻進入狀态,演員可以随意切換自己的情緒,他們總不能等到自己有狀态了才開始演戲吧,難道所有的人都要等他有狀态嗎?那導演不把他給拍死。演員還要真的進入情緒,不能裝呀,你裝出來的情緒觀衆是可以看到的,那怎麼樣立馬進入好的狀态呢?我們就向演員學習。
狀态由三個元素構成,一個是身體,一個是視角,還有一個是信念,聽起來這都是比較虛的概念,我們一個一個來解釋。
普通人其實都是情緒在控制身體,比如說今天不高興,我不去上班了;今天心情不好,我就不去鍛煉身體了,而演員是啥樣子?他們都是在用身體來控制情緒。比如說他們本來心情不好,特别不高興,但是這邊馬上要開機了呀,那怎麼辦?還要必須發自内心地讓自己高興起來,他們要做的一個動作就是模仿高興時候的樣子,把背挺直,把雙手舉高,做出一副勝利者的樣子,然後使勁地笑,讓旁邊人看起來挺傻的吧,但是笑一會兒就真的會高興起來。如果要進入一個悲傷的狀态怎麼辦?他們會把腰貓起來,肩膀縮起來,頭也耷拉下來,順便想一點悲慘的事情,這樣的姿勢如果保持上幾分鐘,悲傷的情緒就真的來了,這就是用身體控制大腦的方法。
演講也是一樣,你想在上台前達到一個最好的狀态,那你就需要跑一跑、跳一跳,運動一下,讓自己的臉部、身體的肌肉動起來,讓大腦分泌足夠多的血清素,讓自己處在一個興奮的狀态,觀衆是可以感受到你的能量的。
第二個是視角。其實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愛關注消極的東西,即使最樂觀的人也是大部分時間在關注消極的事情,你信不信?為啥?你想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草叢中,他是更關注那些花花草草呢,還是更關注那個草叢裡有沒有蛇,周圍有沒有老虎?肯定是後者呀,那些隻會欣賞風景的人早就已經雷射了。我們其實都是悲觀主義者的後裔,而演講恰恰要求我們去注意積極的事情,去尋找自己身上的優點。如果你辦不到,腦袋裡面越是裝滿了悲觀的東西,你的表現就會越差,如果你一直想着自己不行,那你就真的不行,非常的靈驗。
第三個就是信念,最虛的東西,也是最實用的東西。一個演講者要有的信念就是,要從内心相信你的講話是有價值的,你是在給觀衆帶去禮物,每一個人都是誠心誠意地來聽你講話的。其實信念就像一個闆凳的三條腿,比如說你小時候被狗咬過一次,這就組成了這個闆凳的第一條腿;這個時候如果你看到你的小夥伴也被狗咬過,這就是另外一條腿;如果你經常看到這條狗在狂叫,好,三條腿湊齊,你這一輩子都會認為狗就是兇惡的。旁邊的人給你講這個小金毛非常可愛,絕對不會咬人,你都不相信,因為狗是兇惡的,是你親眼見到的,某種程度上它就是事實,很難改變。
如果你從小就不愛說話,國小的時候在一次當衆講話中也出過醜,高中的時候對女孩兒表白又因為說錯話被拒絕,三條腿湊齊,你就會真的相信自己就是一個天生不會說話的人,身邊的人再怎麼鼓勵你也沒有用。即使你勉強地上台,勉強地說完一段話,你的那種不自信觀衆也是可以感覺到的。你想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說的話,那誰還信你?是以持有正确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直接關系到觀衆到底是信你還是不信你。
轉變信念很難,但是絕對是可以轉變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一次一次的正回報,先從最容易的方面入手,從完成一次簡單的談話做起。比如說你可以說服一個你最熟悉的人,多試幾次,成功的次數多了,信念自然就會轉變了,慢慢的,你就會發自内心地相信,你是一個可以當衆講話的人了。信念就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信啥你就是啥。演講者一定要樹立起來的一個信念就是,你說的話是在給别人送禮物,每個人都喜歡禮物,即使你說的話有一點小瑕疵,即使你偶爾忘詞,沒關系,因為你是在給别人送禮物呀,觀衆還是會感激你的。總不會有人給你送個禮物,你因為包裝難看了一點就把它甩回去吧,誰都不會這樣做。
實際上最精明的演講者,都是要故意在演講中的時候出點小差錯,留點小遺憾,觀衆才會印象更深刻,這給觀衆的一個印象就是,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有人格魅力的,偶爾也會犯錯,你還是在一邊思考一邊說話,而不是在一直背稿子。其實那種一場下來一句不錯的人,反而是不會給觀衆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的,觀衆就是喜歡在台下看你思考的樣子,他喜歡看你腦袋斷片的樣子,因為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這裡面當然有一個度的把握,想要怎麼把握這個度呢?沒有别的辦法,多練多說。
總結
我們來總結一下,要完成一次好的演講,你需要做下面這些事:首先需要提前準備,想好你的目的,想好你的論點,想好觀衆在聽完你這段話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想好你講的話和觀衆之間有啥關聯性。我們在組織語言的時候,開頭要直接,要把你的觀點和最精彩的地方先亮出來,來吸引觀衆的注意力。論證的時候要條理清晰,别超過三條。最後記得總結一下,給觀衆加深印象,還要給觀衆留下一個小甜點,順便用一句話來升華一下。演講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動作、語言節奏,還有表情狀态,把自己的狀态調到最佳再上台。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充滿自信,用你的情緒去感染聽衆,自始至終你都要抱着一種送禮物的心态去講話,一場有效的溝通才算是完美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