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西安長安區唐韓休墓壁畫。 圖:高陵楊官寨出土蜥蜴彩陶盆。 圖:西安鹹陽機場二期出土十六國吹筚篥樂俑。 圖:寶雞石鼓山出土青銅犧尊。
核心閱讀
陝西為周、秦、漢、唐故都之所在,史迹遺存極為豐富,重要考古極大地豐富了曆史内涵。神木石峁、高陵楊官寨等遺址在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脈絡中意義重大
公元1092年,金石學家、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人呂大臨以“探其制作之源,以補經傳之阙亡,正諸儒之謬誤”為目的,編撰了《考古圖》一書,著錄古器物200餘件,并逐器摹繪圖形款識,記錄尺寸,登記容量、重量等資訊。書中所錄器物多注意器物共存關系,其中出土地可考者計90餘器,而出自陝西境内者就占半數以上。雖然呂大臨所定器名及考釋尚有可商之處,但其著錄方式與現代博物館和考古學中的文物資訊登記頗有異曲同工之處,為後世金石學著錄樹立了研究範式。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的發掘開啟了中國現代考古學大門,距離呂大臨著錄《考古圖》已過去829年。
陝西為周、秦、漢、唐故都之所在,史迹遺存極為豐富,是名符其實的考古大省。經過幾代人多年的科學考古,令人驚喜的重要發現在陝西層出不窮,這裡不但建立起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時空架構,而且豐富了曆史時期的脈絡與枝葉。
鬥雞台遺址發掘
奠定現代田野考古行業規範
陝西考古學會是陝西考古學史上最早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實施文物調查、文物保護以及田野發掘的機構,主導了陝西境内第一次科學考古活動——寶雞鬥雞台遺址發掘。
從1934年至1937年,鬥雞台經曆了3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過程中,徐旭生上司下的考古隊員創新性地采用分區“探方式”發掘、以英文字母和數字編号法撰寫發掘日志、規範記錄等手段,并确立了以探溝西南角為度量标點測量遺址三維坐标的做法,奠定了現代田野考古發掘與整理的行業規範。這次發掘使湮沒數千年的周秦文化在黃土中重制,造就了蘇秉琦等一批傑出的中國考古學家。《鬥雞台溝東區墓葬》《鬥雞台溝東區墓葬圖說》等研究成果,也促成了考古類型學這一重要考古研究方法的誕生。
鬥雞台發掘和研究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認為是“中國考古學初步發展時期最重要的發掘項目之一”和現代考古研究的經典範例,标志着現代考古學在陝西發轫。
此外,陝西境内開展的一系列早期考古活動,也對新中國成立後的科學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産生了深遠影響,一些重要遺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延續至今。例如,1938年對張骞墓等漢中地區文物古迹的調查和發掘;1941年至1945年,以王子雲為團長的藝術文物考察團對陝西地區漢唐帝陵、古寺廟、摩崖石刻等藝術文物的實地考察。1942年,為尋找并确認文獻記載的周代都城,考古學家石璋如對傳說中的邰、豳、沣、鎬等地進行調查,其中岐陽堡一帶的調查報告《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奠定了西周都邑考古的基石。
從半坡到兵馬俑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層出不窮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生産活動及大規模基建中不斷發現文物古迹,三秦大地也不例外。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機關在陝西開展了大量的考古發掘,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華縣泉護村、華縣元君廟、西鄉李家村等對于建構史前文化譜系具有重大價值的遺址橫空出世。
1953年春半坡遺址的考古發掘是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建立了中國聚落考古的半坡模式。半坡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年至1957年先後進行了5次大規模發掘,發掘面積達1萬平方米,是中國新石器考古第一次收獲如此豐富的資料。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在發掘現場建立,考古成果得以直接展示給公衆,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1958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導了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同年1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組建,迅速開展調查發掘工作,發現了一批重要的史前和商周時期遺址。西周豐鎬遺址、秦雍城、秦鹹陽城、漢唐長安城、乾陵陪葬墓、耀州窯等考古發掘,為建立陝西曆史時期考古的基本架構奠定了基礎。
豐京和鎬京并稱“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典範。考古學家初步确立了豐鎬遺址的區域分布範圍、年代和性質,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與建築區,鑄銅、制骨、制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以及多處貴族墓地和青銅器窖藏。對豐鎬遺址古環境、古地貌、古水系及聚落内部布局演變的研究持續展開。
上世紀60至70年代,何家村窖藏、章懷太子墓、臨潼姜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周原銅器窖藏等一批重要發現更是舉世關注。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千人千面、生動寫實的陶俑所組成的秦始皇地下軍團撲面而來,開啟了持續至今的秦陵考古。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兵馬俑、銅車馬等秦文明符号從此馳名中外。持續至今的秦陵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成果,極大豐富了我們對秦帝國統一前後物質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制度文化的認識。
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成立大會在西安召開,考古學迎來新的春天。改革開放以來,陝西考古邁上快速發展軌道,法門寺地宮、漢陽陵、北周武帝孝陵、隋唐灞橋等重大考古發現不斷改寫我們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乾陵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院、梁帶村芮國博物館等蜚聲中外的博物館,成為展現中華文明輝煌成就的重要載體。
重大研究課題項目
延伸曆史軸線豐富曆史細節
進入21世紀,陝西考古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人類起源探索方面,秦嶺地區、黃河沿岸舊石器時代考古,特别是漢中疥疙洞遺址的發掘,首次在秦嶺地區發現早期現代人化石,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學說提供了重要考古學證據。
在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方面,高陵楊官寨、延安蘆山峁、神木石峁等遺址先後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研究課題項目。其中,楊官寨遺址是關中地區已知的廟底溝時期唯一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國内首次确認的廟底溝時期的大型成人墓地意義重大。石峁遺址的發現尤為引人注目。10年來的考古收獲表明,石峁城址是距今4300年至3800年間東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巨型石雕、精美玉器、壯觀的石砌城垣,無不展現了黃土高原上早期王國都邑的輝煌。
周原是西周王朝形成及發展的關鍵地區,近年來發現的鳳雛三号基址是迄今發掘最大規模的西周單體建築遺存。特别是基址庭院内的立石、鋪石遺迹,據文獻資料推測,可能為一處“社祀”遺存。自2006年展開的西漢帝陵考古,為探讨證明以西漢王朝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态、國家治理體系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繁榮文化遺産事業,增強公衆文化遺産保護意識,是考古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2019年9月,陝西考古博物館破土動工。博物館集科研、公衆教育和社會服務于一體,通過陝西案例,講述中國考古千年醞釀、百年發展的曆程。作為全國首座系統展示區域考古史、方法理念和重要發現的專題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計劃在2021年内對外開放,努力踐行更好展現文物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
(作者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3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