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對于中國乃至華夏文明的形成,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由中原文化逐漸地向外延伸擴散的結果。

其中珠江三角洲就是中原文化擴散之後形成的一個特殊區域,尤其是近現代的發展程序中,珠江三角洲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而珠江三角洲中有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古時候被稱為“廣府人”的“廣東人”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發展并壯大起來的?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是以說研究“廣府人”的由來以及演變之路就是研究珠江三角洲的社會發展史。

關于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傳說,其中就有關于“廣府人”由來的記載,可是這些流傳在民間的傳說并不能完全證明“廣府人”的由來,畢竟證明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是需要史料佐證的。

是以以下文章将結合流傳的“廣府人”傳說和史實資料來探讨“廣東人”的真相。

一、明代時期關于“廣東人”的傳說

“廣府人”這個概念是在元末明初時期誕生的,是以元末明初階段的珠江三角洲的特殊曆史對“廣府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是以流傳在珠江三角洲的“廣府人”傳說還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關于“廣府人”的傳說要數珠玑巷最為廣泛,其大緻内容為:南宋末年時期,祖先是以南雄珠玑巷為原本籍貫的。

後來因為某一個原因從衙門那裡領到了“路引”,也就是說需要他們遷移至珠江三角洲地區。

可是在遷移的過程中盤纏用光了,是以說他們就找了一家當地的“土民”借宿,祖先們就想着能在這定居也挺好的。

于是就向當地的官府遞交了申請,後來也得到了官府的同意,于是祖先就在長居并且同原住民一樣,不過他們卻需要承擔徭役,交納賦稅等等。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從這則傳說中就能看出,關于“廣東人”的誕生“祖先”、“土民”等等有非常大的影響。

是以說想要研究“廣東人”那麼就要先弄明白傳說中的“祖先”和“土民”到底是指代的什麼。

首先關于“祖先”的簡析,在這則傳說中可以把“祖先”與“廣府人”認為是同樣的概念,是以從傳說的内容上,可以得到以下幾種結論:

1、“廣府人”移居珠江三角洲之前是南雄的珠玑巷,也就是說是現在廣東省的北部,而這個地方一直都是廣東通向江西以及其他中原地區的必經之地。

是以很多人就猜測也許“廣府人”的真正出身其實就是中原人,是以說“廣府人”才會有很強的“漢族認同感”。

2、“廣府人”的移居是符合法律規定的,這是因為當初“廣府人”之是以會選擇移居,是因為得到了朝廷的“路引”,有了“路引”那麼移居自然就是合法的。

在其定居珠江三角洲的時候也是上交了“路引”才被編入了戶籍的,是以可以說“廣府人”的移居是完全符合政策規定的。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3、傳說中提到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南宋末年的,可是根據其内容分析可以得出這個時間點是存在偏差的,傳說表明“廣府人”原本是屬于第十四圖民籍。

後來移居後編入了圖甲,可是根據史料來看的話無論是圖甲還是裡長戶等等的名詞都不是南宋時期實行的戶籍管理名稱,而是到了明初才設立的。

是以可以得出傳說中起源南宋末的說法是假的,真正的時間最起碼是明朝初期。

4、在傳說的最後提到了要承擔徭役,還要繳納賦稅,可是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瑤族是屬于免除徭役的狀态,而且也一并免除了賦稅。

這一點與傳說的結尾來對比可以得知,“廣府人”并非瑤族,是以第一條線索又多了一個佐證,也許“廣府人”就是來自中原的一支民族。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二、傳說中的“土民”簡析

在傳說中“土民”其實也有着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說為什麼這些“土民”對前來投靠的“廣府人”非但沒有敵意反而是盡心盡力地為他們提供幫助,甚至還成為了“廣府人”入籍的擔保?

是以通過對整個傳說的研究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土民”确實是珠江三角洲的原住民而且還是屬于良民一列。

不然在“廣府人”入籍的時候“土民”怎麼可能成為擔保人;第四從傳說中“土民”的名字“馮天誠”、“龔應達”等等來看,“土民”受到的漢族文化影響非常深厚。

是以說根據分析可以看出在“廣府人”遷居到珠江三角洲之前,這裡的“土民”其實就很大程度上已經接受了漢族文化。

而且還将漢族文化與自己的民族文化進行了融合,是以在“廣府人”移居到這裡時。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非但沒有對這些移居之人有排外的思想,反而是熱情地招待了他們,還為他們定居于此積極地獻言獻策。

三、關于“廣東人”誕生原因的史實資料簡析

傳說的内容已經進行了簡析,那麼下面就要從史料方面進一步地進行分析,找出可以佐證傳說,或者說其他更直接有力的證據,來探究“廣東人”的由來。

其實在明代的廣東省有着好幾個“非漢族”的民族,大多分布在北部地區,根據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在廣東省的“非漢族”大緻可以分為三個民族。

具體劃分為:北部、西北部的“瑤僮”也就是現在的瑤族和壯族,中部、西部的“峒僚”,海南島的“俚戶”。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1、關于“瑤僮”概念的簡析

關于“瑤僮”的概念其實更多的是集中在瑤族上,而明代瑤族與朝廷之間的關系有着明确的記載。

根據史料研究可以得知,明朝對瑤族的管理辦法是在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制定的,大緻内容可以了解為以下三點:

1.明朝時期對瑤族設立了“瑤首”、“瑤鎮”等職位,其目的就是通過“瑤首”來達到對瑤族的統治目的,可以說明朝時期對瑤族的管理辦法就是一種間接的統治。

2.在我國曆史上對于藩屬國家都是需要朝貢朝廷的,是以明朝對于瑤族的管理辦法上同樣也是實行這一政策。

而且根據前文的傳說内容也可以看出明朝對于瑤族采用的是免除徭役和賦稅的政策,但是必須要朝貢。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3.除了政策和規定以外,明朝朝廷還在瑤族設定了“撫瑤官”一職,其目的就是為了招撫瑤族人民而設立,而且“撫瑤官”一職還必須由瑤族人來擔任。

2、關于“峒僚”概念的簡析

在《利病書》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峒僚”大部分是分布在瑤族南面的,對于“峒僚”的管理有史可循的是從唐朝開始的。

唐宋時期就已經有了将“峒僚”登入入籍的政策。到了北宋年間還給予了“峒僚”良民的稱号,可是到了明朝朝廷與“峒僚”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在宋朝時期朝廷因為想要防止越南在我國邊境進行侵擾就在“峒僚”裡設定了“長官司”。

為的就是保護邊境的安全,以及起到邊防衛士的作用,元朝時期朝廷為了嘉獎“峒僚”戍守邊防有功就授予了他們金牌和官印,并且還規定金牌和官印可以實行世襲制。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可是元明交換時期“峒僚”的各個峒主紛紛退還了官印,并且希望明朝能夠發放屬于明朝的官印,可是明朝朝廷卻拒絕了這個請求。

于是朝廷與“峒僚”的沖突就在這時埋下了,“峒僚”與明朝朝廷也就形成了時而歸順時而對立的狀态,可以說“瑤僮”與“峒僚”在明朝時期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

四、關于“廣東人”誕生原因的推測結果

是以說在明朝時期是土著還是客民最大的差別就是在于是否有歸屬圖甲制,從傳說的内容和角度來分析的話也能看出。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廣府人”在成為擁有圖甲制之前,一直都是依附于“土民”的保護下,這也說明了“廣府人”的祖先其實是擁有很強的漢族文化認同的。

珠江三角洲未解之謎:“廣東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另外“廣府人”祖先并沒有像原本的“土民”一樣擁有免除徭役和賦稅的權利,從這可以看出“廣府人”雖然擁有了圖甲制,但是他們和“土民”還是有些本質的差別。

是以“廣府人”祖先為了能夠擁有足夠的獨立的資本,就必須有屬于自己的力量,或者是能夠從明朝朝廷那裡獲得保護以及支援。

如果沒有這些的話“廣府人”其實本質上還将停留在“土民”的世界中,得不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福建六大民系》 陳支平 福建人民出版社

[2] 《珠玑巷民族南遷記》 黃慈博 南雄縣志辦公室

[3] 《由愛鄉而愛國:清末廣東鄉土教材的國家話語》 北京大學人文研究院

[4] 《舊唐書》 中華書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