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的網絡環境中,實體環路可以提高網絡的可靠性,當一條線路斷掉的時候,另一條鍊路仍然可以傳輸資料。但是,在交換的網絡中,當交換機接收到一個求知目的位址的資料幀時,交換機的操作是将這個資料幀廣播出去,這樣在存在實體環路的交換網絡中,就會産生一個雙向的廣播環,甚至産生廣播風暴,導緻交換機當機等故障發生。
接下來我們将以實際工作中的一個簡單拓撲環境來進行STP的配置講解。
以上的VLAN我已經提前建立好了(友友們如果不閑麻煩的話可以運用VTP技術為其建立VLAN),以下為各VLAN建立情況(檢視VLAN的指令在Cisco真機中為show vlan):
設定各交換機之間連接配接的鍊路為中繼:
好了,現在我們将Switch1配置為VLAN10-20的主根網橋和VLAN30、40的輔根網橋:
将Switch2配置為VLAN30、40的主根網橋和VLAN10、20的輔根網橋:
現在我們來檢視一下Switch1根網橋的生成樹資訊:
大家可以看出我們這裡的根網橋的優先級為:8192、輔根網橋優先級為:16384。
接下來再檢視Switch2上的生成樹資訊:
如果友友們仔細觀察便可知道,VLAN10和VLAN20的主根網橋是Switch1,輔根網橋為Switch2,而VLAN30和VLAN40的主根網橋為Switch2,輔根網橋為Switch1。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雙核心技術,在裝置運作過程中既起到備援備份的作用,又起到負載分擔的作用。
根據拓撲圖,接下來我們将配置一提高帶寬且也可起到備援備份作用的技術(EthernetChannel[以太網通道]):
首先在Switch1上配置:
再到Switch2上配置:
進行以太網通道的檢視:
從上圖來看我們的以太網通道現在一切運轉正常。
好了,現在我們想想,一些什麼端口會被阻塞,又是相對于哪些VLAN而阻塞的呢。
我來說說吧:正常情況下Switch1上的14、15号端口相對于VLAN30、40來說是阻塞的,而在Switch2上正常情況下14、15号端口相對于VLAN10、20是阻塞的。由于我們采用了雙核心技術,是以即使有一台交換機Down機了,網絡會照常運轉正常。
接下來我們再來配置Switch3、Switch4(在這裡它們可謂是充當接入層裝置),是以我們在這需配置上行速鍊路和速端口(這樣可以加快從阻塞到轉發的時間,隻需5S)。
在Switch3上配置:
配置上行速鍊路:
配置速端口:
配置完速端口後會彈出一系列的警告資訊。
在Switch4上配置:
注意:請不要在核心層裝置上配置上行速鍊路、速端口,這樣有可能會導緻你的網絡不穩定。
建議配置方式:如果網絡比較大的話,在彙聚層配置上行速鍊路,在接入層配置速端口(必需是直接連接配接終端裝置的接口上配置,否則會導緻網絡不穩定)。
小結:在一個企業中,作為一個新的網絡搭建、或原網絡更新時,我們一定要注重對整個網絡的備援備份、負載分擔設計,尤其是一個新網絡環境搭建時,它決定了往後的整個網絡能否持續、穩定、快速的運轉。而且所有的網絡環境,必須在網絡搭建實施之前規劃好,否則将對往後的網絡維護後遺症。就拿STP來說,我們将使用哪台做為根網橋,為什麼這樣做,能否要采用雙核心技術,在彙聚層需要做哪些配置,在接入層要做哪些配置等。
編于2008年11月
本文轉自 tomsjack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tom110/18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