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我國生物科學的學科建設相對較早,不同院校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其培養方向與水準都存在着差别,在選擇院校的時候要事先做好調查,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根據陽光聯考網的資料,目前國内共有298所高校開設有生物科學專業,不同院校的生物科學專業各具特色,有的以生化為主,有的側重于制糖、發酵,有的側重于病原理、人體學等,還有些師範大學的生物專業則以培養教師為主要目的。
作為基礎學科,大學的實力對于專業建設極其重要,是以生物科學專業的院校排名排名前三的分别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我國院校綜合實力的排名一緻。
清華北大位于北京,上海交通大學則位于上海,這三所院校的生物科學專業在教育部的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均獲得了A+的評價,以下為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結果的部分資料。
總體而言,獲得A+評價的三所院校的學科水準相差不大,其中以北京大學的生物學系成立最早、實力最強,是以,此處我們重點介紹。
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專業隸屬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院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它也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學系之一。
1952年,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三校的生物學系合并,并且在此基礎上于1993年成立了現在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經過長期的曆史傳承與學術積澱,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目前在國内排名第一,國際上排名也達到38名,是國内唯一進入世界前50的生物學系。
作為國内最好的生物科學院校,北京大學師資力量極其雄厚。全院的168名教職員工中,共有74名教授/研究員,其中兩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0名國家“973”計劃及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9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全國模範教師以及25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北京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近年來采用了“小班授課”、“大學生強化挑戰班”、“子產品式教學計劃”等一系列教學新方式。這種新的方式更加偏重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并且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課程會要求所有學生參與科研實踐,北京大學官網披露資訊顯示,其生命科學學院學院近400名大學生中,有25-30%的學生大學期間科研成果在SCI期刊上發表,足見其學院強大的科研培養能力。
北京大學還設有“生命科學強化挑戰班”,這個挑戰班每年會挑選不超過20名的大一或大二新生,專門配備老師進行培養并且會提供國外院校科研交流的機會。
作為基礎學科,生物科學可以與許多其它學科結合,應用于其它學科的。是以,北京大學據此相應設有研究中心,如研究所學生物與計算機交叉的生物資訊學中心、與化學交叉的化學生物學等等。這種學科的交叉也事實上代表了生物科學的研究方向,在大學階段,同學們就應該積極主動的去思考生物學與其他學科是如何結合的,并選擇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這對于未來的學術研究與職業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基礎學科的建設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是以,一般情況下綜合實力越強的學校,其基礎學科的建設也越好,但也有例外,譬如東北師範大學,它也是所有獲得A等評價的院校中唯一一個211院校。
東北師範大學生物科學隸屬于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于1948年,最初為東北大學博物學系,後于1950年改名為生物系,随着不斷的發展演變,一直到1994年形成了現在的東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師資力量同樣極其雄厚,根據其官網披露資料,目前學院84名教師,其中有38名教授、24名副教授、5名進階工程師、2名長江學者等,此外其學院院長及副院長皆為中科院院士。
與北京大學類似,東北師範大學的生命科學專業也設有"基地班",選拔低年級的優秀人才進入學習。此外,每年還會選派5-7人出國訪學進修,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英國等國家的多所大學有共建項目,共同培養生物科學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所學生。
作為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的生物科學對于師範類教育也有所偏重,具體來說東北師範大學從大三開始會區分師範生與非師範生,并且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于師範類學生,東北師範大學會更注重中學生生物教學能力的培養并提供諸多模拟練習的機會;而非師範類學生,東北師範大學則會更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背景,提供如項目資助、教師指導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師範大學的生物科學專業在2020年7月獲得了教育部專業認證,該專業2020級-2026級的畢業生在成績合格的情況下學校可以直接頒發教師資格證,是以對于想要成為生物教師的同學,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各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報考不招收色盲或色弱患者,對于确實想要學習生物科學卻患有色盲(色弱)的同學,目前也隻能考慮出國留學了。
要點總結:
1.一般來說,理科綜合實力越強的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的實力越強;
2.北京大學的生物科學實力最強,但與排名靠前的幾所院校實力相差不大;
3.對于想要成為教師的同學,東北師範大學是很好的選擇。
下期預告:
下一講我們将介紹生物科學專業的就業篇。我們下一講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