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宋美齡在美國紐約的曼哈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度過了106歲的生日,這次的生日如往常一樣,紐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賀禮極多、熱鬧萬分。
衆星拱月的百歲老人宋美齡,坐在輪椅上看着蔣宋兩家隔了幾代的年輕後輩的為她送上的祝福,一時間生出了一種寂寥之感。
眼看着與自己同時代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張學良早已被曆史的巨浪的吞噬,唯有她作為一種曆史的存在,見證着人世的興衰,代表着那個年代與過去的延續。
雖然自己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上早已能夠駕馭生命中出現的風浪和波折,但是也依然逃不過那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哀。
宋美齡晚年在紐約寓所
1994年與宋美齡情同母女的“孔二小姐”孔令偉在台北病逝,她的去世給宋美齡帶來了無盡的悲傷。
這曾是她最為貼心的人,就在不久前在聽聞孔令偉因直腸癌住院時,她就回到了台灣探望,而在回到紐約沒多久就得知了孔令偉去世的消息,這令宋美齡頗受打擊,從此她再也沒有回過台灣。
1996年年底,宋美齡最後一個孫子蔣孝勇去世,這是最讨她喜歡的一個後輩,每年的各種節假日蔣孝勇都會帶着家人趕去紐約,陪她共同度過,給她帶來了很多的歡樂。
無疑,蔣孝勇離世後,她的晚年生活變得更加寂寞,而令她悲痛難持的是沒過多久蔣緯國也随之病逝。
雖然他們之間并沒有血緣關系,但蔣緯國對于繼母是非常孝順的,因為擔心宋美齡的身體,他甚至讓自己的妻子長期在美國陪伴宋美齡。
蔣家第三代重要人物的死,對于她的打擊可想而知,此外,在她生命即将走到盡頭的時候,侄子孔令侃、孔令傑也相繼辭世。
親族的凋零,蔣家的變故,望着那一個個走在自己前面的人,宋美齡的心中五味雜陳,她知道自己也即将跟随他們的腳步離去,也早已做好了準備,甚至選好了墓地,她在靜靜的等在那一天的到來。
晚年宋美齡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她始終拒絕口述曆史和撰寫回憶錄,這對于國史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無可彌補的缺憾。
并且她在接受專訪時曾對外表明,葬禮一切從簡,死後遺體不運回大陸,不葬在父母的身旁,也不運回台灣,而是葬在紐約,與孔宋兩家的兄弟姐妹、親人葬在一起。
這不免令人唏噓,也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少帥張學良的安葬方式,2001年101歲的張學良老将軍臨終前,曾向子女交代道死後要安葬在夫人趙一荻的墓地旁——位居美國夏威夷“中華海景”的神殿古墓園,永遠埋骨他鄉。
而宋美齡同樣也選擇了安葬在異國他鄉,這是她在剛進入21世紀時就已經做好的選擇。
随着越來越不容樂觀的身體狀況,原本作畫、接待訪客、逛逛公園的興趣也随之消減,2003年3月剛過完生日大病一場後,預感到生命即将走入盡頭的宋美齡,在孔令儀的陪伴下來到了芬克裡夫墓園。
宋美齡在紐約寓所
孔令儀,是孔二小姐孔令偉的姐姐,随着孔令偉的離世,孔令儀成為了宋美齡身邊最為親近的外甥女。
她們所看的芬克裡夫墓園,有着百年的曆史,坐落在紐約市北40公裡處,占地約26萬平方米,是美國東部最著名的墓園之一。
從政客到藝術家、NBA球星、到學者、著名的傳記作家,這座墓園是衆多紐約名人的最後安息之地。
與美國其他墓地一樣,芬克裡夫也分為室内安葬和室外安葬,孔宋兩家的墓地就在這裡。
芬克裡夫墓園一角
當孔令儀推着坐在輪椅上的宋美齡來到了大廳内,從這裡向層層的墓地俯瞰,就能看到那熟悉的第三層,她的大姐宋霭齡及其丈夫孔祥熙就長眠在這裡。
外甥女孔令偉在台灣離世後,遺體運回了紐約,也葬在了這裡。
還有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1971年去世後,幾經輾轉靈柩最終也安葬在了親人的身旁。
看着孔宋兩家的親人都埋在了異國他鄉,觸情生情的宋美齡内心十分傷感,她輕輕地問了孔令儀一句:
“令儀,這就是我的墓地麼?”
孔令儀回答她:“是的姨媽,這就是你的墓地,也是咱們孔宋兩家的墓地啊。”
而選擇葬身異國他鄉,真的是宋美齡所願麼?孔令儀後來回憶說,當時宋美齡流着淚歎息道:
“老先生去世前,告訴我最好能夠葬在大陸,我二姐去世後,葬在上海宋家的舊墓址,可我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
“令儀,我痛恨政治,如果我不是年輕時過于熱衷政治,何至葬在這裡,我本來是有祖國的啊!”
歎息自己即将永遠埋骨他鄉的宋美齡,那時是否也産生了落葉歸根的想法呢?因為位居上海的宋氏墓園,宋氏三姐妹的父母就安葬在那裡。
在臨終前渴求能與妹妹見一面的宋慶齡也安葬了在父母的身旁。
宋氏三姐妹
自1949年随蔣介石一同飛往台灣後,宋美齡此生再也沒有回到祖國大陸,後來受限于兩岸的政治因素,她一直無法親自到墓園祭拜父母,隻能在思鄉祭祖之時特別委托别人代自己向父母的墓地獻花緻意。
如今,在標明墓地後,就注定了死後将葬于異國他鄉,落葉歸根将是一個永遠無法實作的夢了。
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曆史的車輪終究沒有載着她迎接下一年的到來,在看完墓地不久,2003年10月的一天夜晚,106歲的宋美齡在睡夢中悄然離世。
她的逝世是猝不及防的,也沒有遭受任何的疼痛,就那樣悄然結束了她橫跨三個世紀的漫長人生,帶走了一個多世紀的美麗與傳奇。
在去世前,宋美齡曾留下了一句經典名言:
“上帝讓我活着,我不敢輕易去死,上帝讓我去死,我絕不苟且地活着。”
如今,不再“苟且”的她,如她所願,在離世後按照臨終前選好的墓地,與孔宋兩家的親人永遠地埋骨他鄉。
宋美齡的墓地屬于在芬克裡夫墓園的室内墓室,位于三樓樓梯右手,隻有三米見方,采用的是室内壁葬的方式。
壁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在過廳兩側建造了高至天花闆的壁龛,用來安葬遺體或骨灰。
壁龛的表面鑲着抛光的大理石闆,并用中英文的金色的字型镌刻着:蔣介石總統夫人-蔣宋美齡。
宋美齡在紐約的墓室
當一切塵埃落定後,外界依然有着諸多的傳說,人們好奇,宋美齡與蔣介石在台灣一同度過了人生中最安定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無限悲傷的宋美齡以身心交瘁為由,決定赴台休養,在離開前夕,她發表了3000字的《書勉全體國人》。
文中叙述了她在48個春秋裡與蔣介石相濡以沫的生活經曆,其情深意切溢于言表。
可如今為何她選擇葬于紐約,而不回台灣與蔣介石合葬在一起呢?
有人分析認為,蔣介石在去世之前交代子孫要将自己的靈柩暫時儲存在台灣大溪慈湖畔的行宮,因為那裡被修建的很像他在浙江溪口的老家。
待到祖國統一之後,再将他的棺木安葬回大陸,并且他為自己選了三處地方安葬:一處是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鎮所謂“彌 勒佛肚臍眼”的位置。一處在溪口仁湖附近,還有一處就是南京紫金山。

是以蔣介石的墓地沒有找好,并未真正的下葬,宋美齡自然不能夠和他合葬一塊,而随着時間的過去,宋美齡獨自一人在美國生活了30年後思想也慢慢的改變。
最終,她在紐約買下了一塊墓地,選擇與宋家的兄弟姐妹安葬在一起。
另外一方面原因,也是與她的健康狀況有關,宋美齡自1978年以來,視力、聽力等嚴重衰退,醫生認為台灣的氣候于她不相适宜,而紐約天氣較适合。
更何況宋美齡曾被視為“蔣家最後一位精神象征”,她留在美國等于為蔣氏家族在台灣政壇的影響力劃上了句号,想必這也是她選擇葬于異國的一方面原因。
其實,随着蔣介石的離世,宋美齡就如一株失根的蘭花,在台北、紐約兩地漂泊,對于一生浸潤于榮華富貴和無上權力的她來說,其實葬在哪裡并不重要。
尤其像她這樣一個在美國成長,受過完整美式教育的人來說,紐約或許更适合她,終老異鄉,埋于此地是更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