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讀、帶黴豆腐、自己蒸飯
這些對于不少農村孩子
70後、80後、90後
早班車的孩子都不會陌生

當時的鋁制飯盒大家的飯盒都有自己的标記比如刻上自己的姓名
當時的蒸飯場景
那時候,家離學校遠的,就寄讀在學校(基本上沒有家長在學校外面租房陪讀這一說),都是背一坨米,帶一口桶(很大的口杯)鹹菜,一般隻有周末才回家一次,住學校的集體宿舍,日子叫一個艱苦!
記得剛上國中那會兒,才開學時,有好多同學自己不會蒸飯,有的蒸飯不淘米,有的蒸飯不加水,有的把握不好水的多少。當時我們一間二十個平方左右的宿舍住了二十幾個同學,熱鬧是很熱鬧,争吵打架箱子被撬被偷也是常事兒。
最難熬的是冬天,要用冷水淘米洗飯盒,太陽出來,手上的凍瘡又痛又癢!
每個人都有一個這樣的木箱子,為自己裝米、裝菜、裝書和裝點衣服等等!雖然有鎖,但經常被撬!
還記得當時我們是住這樣的宿舍這樣一起吃飯的
現在的孩子,好多是家長租房陪讀;有些就算是住校,每頓都是在學校食堂買飯吃,根本沒有自己蒸飯這一說法了。對于現在大多數城鎮、城市的娃兒們來說,很多是不知道那種生活,也無法體會的。
那時候,我們背上一大周的米,自己蒸飯,然後拌上自己帶的鹹菜,要是零花錢夠點,那麼就打一份湯,要是家裡給得少,那麼也是很舍不得打一份湯的。
那時候日子過得是緊巴巴的,都是一天一天數着希望快點放周末,一般都是覺得過了星期三,那這一周就快了,然後回到家中,嘗嘗家裡的土雞蛋,加加餐。
當時一般是沒有桌子的,都是端着吃飯的
帶您一起來回憶那些年我們讀書時曾經帶過的配菜
【酸菜】腌制好的酸菜炒下裝杯子裡帶學校,有些家庭困難的甚至就直接撈出來切碎了就帶學校了。
【黴豆腐】衡陽那時候,家家都會制作黴豆腐(現在的孩子都叫豆腐乳),這是最常見的配菜,每星期帶一罐,基本就吃一周,從小培養吃辣椒,哈哈。
【榨菜絲】榨菜片基本都是集市買來不再加工就吃了,嘴饞的時候還拿幾根出來當零食可以吃哦。
【土雞蛋】以前家裡都有養雞,母雞下了蛋,父母根本舍不得吃,都是留給我們帶到學校和飯蒸着吃。當然飯盒被偷是常有的事。
還記得蒸飯飯盒放多少水麼?将手指頭放進飯盒裡面量尺寸,水剛好夠一截手指頭就好。
對于現在大多數鄉鎮、城裡的人來說,很多人不知道這種生活,也無法體會的。每個人都經曆過童年,小時候一些美好的瞬間總是令我們難忘懷,希望忙于奔波事業和家庭的人們還有片刻的閑暇,回憶那段無憂的美好。
當年的人還記得嗎?
那一段段青少年時光....
(稿件來源于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