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 如何勾勒未來經濟發展美好藍圖?

作者: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1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杜希萌 馮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0日閉幕并釋出公報。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适當靠前。怎樣讀懂這份最新的公報?又該如何看待新一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發展總基調?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後釋出的公報相比以往,結構有明顯變化,除總結2021年經濟工作、分析目前經濟形勢之外,在部署2022年經濟工作時,闡釋了7項具體政策,特别是,還提出了5項要強調把握的重大理論問題。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更強調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然後統籌協調和系統觀念,也是考慮政策的協調,特别強調要對宏觀政策當中的财政政策、貨币政策進行協調統籌,就是一些跨周期的政策跟短期的宏觀調控政策、逆周期的調控政策要進行統籌協調。

會議要求,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說,這樣的總基調展示了中央客觀科學地分析了紛繁複雜的形勢變化,以及疫情沖擊導緻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之後,直面問題、實事求是的态度。

韓永文:要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強調了要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着力在穩定宏觀大盤上下點功夫,隻有經濟穩定了,才能保證經濟發展不出現折騰,才能夠保證經濟和社會的平穩協調運作,這是一個基本前提。

明年我國将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币政策。積極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說,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協調關聯,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提升效能,在信貸政策等方面要滿足百姓的一些合理需求。

王昌林:就是說,在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發揮更大的作用。貨币政策其實要更加精準,特别是在實體經濟方面要加大力度,一個是穩、一個是有效,那麼這也是我們國家轉向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因為轉向高品質發展更多要靠效率推動。

在财政政策上,特别提出,明年要保證财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王遠鴻說,今年總體财政收入增長很快,但是按照預算,支出速度相對比較低。同時,财政赤字規模尤其是專項債支付進度較慢,是以将相應作出調整。

王遠鴻:實際上要使财政對經濟支援,或者穩定經濟的力量能夠充分發揮。但是總體考慮到一些債務規模和一些隐性債務問題,我們的規模不可能特别大,是以在有限的盤子裡面如何提高精準性,這一點就變得尤其突出。

從微觀政策上,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深入推進公平競争政策實施。有效治理惡意拖欠賬款和逃廢債行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解釋說,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宏觀政策正是為市場主體服務,今年以來,疫情陰影之下,很多中小微企業發展都受到巨大沖擊,接下來政策将相應重點發力,其中,公平競争是保證市場秩序的前提,治理拖欠賬款和逃廢債則是為中小微企業發展加了一把“安全鎖”。

韓保江:這些政策一定要落到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好起來了,就像“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是以為這個市場主體真正疏解資金各方面的壓力和困難,這是讓中國經濟有活力,進而保持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微觀基礎。

會議提出,在結構政策上要着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重在突破供給限制堵點,重在打通生産、配置設定、流通、消費各環節。王遠鴻表示,這其中,高水準的供應尤為重要,因為隻有供應才能創造新的需求。

王遠鴻: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争力,這樣的話啟動一些特别是關鍵元器件基礎材料的技術,這些就是産業基礎再造,整個從萬丈高樓平地起,建一個好的地基,這方面我們是從政策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在結構政策中明确,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對此,王昌林說,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中央這樣的态度也表明要讓老百姓都能住有所居的決心和魄力。

王昌林:繼續強調了經濟高品質發展不動搖,不能把房地産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不能因為我們要穩經濟,不能因為經濟問題下行壓力就改變住房政策,這樣隻會使我們飲鸩止渴,所謂的問題越解越多。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房地産市場還有很大發展潛力。正是以,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年将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因城施策。韓保江分析,這些政策也表明,對于樓市,國家有望落地更多能使市場受到限制的同時又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韓保江:要向社會上租購并舉,特别是在一些地方進行住房租住的市場本身的擴容和發展,進而使我們整個國家的房地産結構由過去的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這樣既可以有利于房地産業本身健康發展,同時也可以給消費者或者是給住房需要者提供一個多樣化的選擇,這樣才能把更多的年輕人從這種房奴當中解放出來,才能夠帶動其他方面的消費,帶動經濟能力的複蘇。

除了上述三個政策以外,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從科技、改革開放、區域、社會四個角度進行了政策闡釋。如何做才能讓科技政策紮實落地?什麼樣的改革開放政策才能激活發展動力?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如何增強?民生底線如何才能牢牢兜住?

在科技政策方面,會議明确,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是鍛造我國重大科技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黃群慧:希望通過重組以後,能夠使力量更加集中,使我們能夠更加集中解決像“卡脖子”這種阻礙我們經濟增長、經濟循環的最關鍵問題。因為現在對我們來說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改革開放政策方面,會議強調,要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王昌林表示,這将進一步推進我國金融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王昌林:(這個改革)核心問題還是要推進金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服務科技創新,應該說是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大的趨勢和方向。

黃群慧表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将給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便利。

黃群慧:尤其是對中小企業,從保證它的資本融資便利、創造更加公平的競争環境方面,我覺得(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

此次會議還明确,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穩步推進電網、鐵路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對此,王昌林表示,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将進一步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王昌林:在一些可以放開的領域推進市場化改革,包括一些價格改革,使價格信号能夠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等。那麼這樣就形成一個讓競争政策、讓競争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環境)。

在區域政策方面,此次會議提出,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品質。對此,黃群慧表示,目前來看,東、中、西地區的地域差距在逐漸縮小,但南北差距呈擴大趨勢。

黃群慧:實際上要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更好協調現在區域之間發展的差距。現在看來東、中、西(地區地域差距)在縮小,但是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南北(地區)之間的差距又出現了擴大的趨勢。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東北地區要用好比較優勢,用好高端制造以及它的農業糧倉優勢。平衡發展确實是這樣,就是全面準确完整地貫徹新發展理念。

民生問題與老百姓息息相關,此次會議明确,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并強調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張連起表示,要想真正讓基本公共服務在常住地落地,關鍵要讓财政政策精準、可持續。

張連起:原來一般都是按戶口戶籍所在地,随着流動人口,特别是市民、務勞工員、新市民、城鎮化推進,就使得原來的财政轉移支付等捉襟見肘了。按常住地相關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比如說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應該跟這個相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這是改革的方向,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财政政策)精準發力未來将是我們新發力的方向。

近些年,在人口老齡化不斷提高的同時,新生兒比例卻不斷走低。此次會議明确,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對此,黃群慧表示,妥善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才能兜住中國經濟發展的底、社會穩定的底。

黃群慧:因為“一老一小”涉及到很多公共服務能力,現在很多能力不足、成本比較高,是以也影響了很多,比方大家不願意要孩子,同樣的老年人這種養老問題也負擔比較重等,是以說這些都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政策逐漸化解和解決。

面臨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内外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會議也提出,要正确認識和把握“實作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标和實踐途徑”“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初級産品供給保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碳達峰、碳中和”五方面内容。這些提法釋放出哪些信号?哪些重點值得關注?

韓永文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正确認識和把握”是基于“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部署下,對不斷變化的情況和問題予以明确,以達到“穩預期”的目的。比如關于共同富裕,會議提出,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韓永文說,發展還是硬道理。

韓永文:推進共同富裕發展戰略目标是我們完成小康、完成精準扶貧以後發展戰略的轉移,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本質要求。循序漸進,首先還是要把經濟發展放在首要地位,隻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把“蛋糕”不斷做大,同時再去有步驟地思考怎麼把“蛋糕”分好,這樣才能夠展現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

而今年以來,一些領域出現資本無序擴張的情況也成為未來經濟工作需要關注的焦點。如何做到“發揮資本作為生産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紅綠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用“紅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實際上也是在為企業發展的可持續路徑開“綠燈”,将有助于穩定微觀主體預期與信心。

李揚:在規範的架構下,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鼓勵幹什麼限制幹什麼,有規範了,能讓資本在市場經濟下有更好地發揮。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認為,關鍵是要将資本健康有序發展的規則定好。

郭樹清:資本這個要素,最主要的就是依法依規公平競争,加強監管,不能讓它無序擴張、盲目發展,把資本的規則定好,是以我們要嚴格依法合規來引導。

在“初級産品供給保障”問題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要在生産、消費領域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增強國内資源生産保障能力,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韓永文認為,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原材料持續上漲引發國内部分産業鍊、供應鍊緊張問題,必須清醒認識到,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糧食、能源等初級産品的供應鍊要確定掌握在自己手中。

韓永文:像礦石、煤炭,還有鋼鐵、有色金屬等産品的價格過高上漲有市場供求的原因,也有市場無序的原因。如何正确認識把握初級産品的供給保障問題,對明年穩定經濟增長就顯得很重要。要正确把握保障初期産品供給與完善節約初級産品消耗等這些方面政策的統籌平衡,用先進的生産、先進的技術來改造相對比較落後的初級産品的生産和它的供應鍊體系,達到節能降耗的要求,同時能夠保證穩定市場經濟運作的初級産品供給。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專家也提出,要針對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繼續做到有效防範化解。考慮到目前疫情及國際局勢的不确定性導緻我國經濟面臨着一定下行壓力,部分領域存在的風險可能加速暴露,要壓實地方、金融監管、行業主管等各方責任,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

韓保江:不僅要研判風險,而且我們要提高防控風險的科學性,既不草木皆兵,同時又兵來将擋,水來土掩,有一套很有針對性的辦法,特别是通過落實各種各樣的監管責任制,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真正把防範重大風險爆發的底兜住,才能確定中國經濟長期平穩向好。

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将在明年推進中變得更加務實具體。

按照此前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全國一盤棋”、各地各部門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雙碳”目标實作的長期性明确,“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韓保江認為,拉閘限電式的大幹快上“減碳”本身是沒能正确認識科學轉型發展的市場規律和“雙碳”目标的科學性,隻有通過綠色轉型、技術革新,才能有效形成新的能源供給,保證有序發展。

“碳中和”過程裡邊切記簡單化,一定要把“碳達峰、碳中和”放到整個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當中去,不要總是想超額完成,要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戰略安排如期完成。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曹遠征說,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涉及煤炭的表述方面,明确“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這是基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實情做出的科學判斷。

曹遠征:現在看,2050年溫升控制2℃左右的時候,中國需要投資100萬億以上;1.5℃的話需要投資138萬億以上,每年大概有2萬億到3萬億的投資,這是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高品質發展的投資。不能認為“減碳”就是減煤,要把“碳排放”“碳達峰”的過程變成一個持續、可穩定增長的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