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
著名影星、導演陳沖
在新浪微網誌個人賬号發文透露
母親張安中逝世的消息
公開資料顯示,陳沖的母親張安中是著名藥理學家,陳沖的外公則是中國藥理學創始者張昌紹。
在2009年11月中國藥理學會表彰對中國藥物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老一輩藥理學家名單裡,張安中(上海醫科大學藥理室)位列其中。
在長文中,陳沖深情回憶了
母親生前的點滴往事
更遺憾由于自己在隔離
沒有見到媽媽最後一面……
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年初确診罹患淋巴癌
曾挺過化療
陳沖在長文中說,“母親在今年二月被确診為淋巴癌,我于大年三十傍晚趕到上海。五月底我離開的時候,她挺過了化療,病情好轉了不少。中秋節母親還跟幾位老同學們聚了會,照片上她笑容滿面。但到九月底她又因嚴重感染和輕度心衰入院,我在十月初再次飛回上海。萬萬沒想到我剛離開她三周,她就走了。”
接到病危通知時,陳沖遠在大洋彼岸。她的哥哥告訴她,“媽媽等不到你隔離三周後出來了”。
那之後,張安中在生不如死的折磨中堅持了一個禮拜,陳沖哥哥晝夜陪着母親一起煎熬,幾乎沒有睡覺。“也許她在等我,這個想法讓我悲痛欲絕。”
沒能見母親最後一面,令無能為力的陳沖遺憾又自責,“此生第一個愛我的,也是我第一個愛的人在水深火熱中受難,我卻沒有在她身邊。人怎麼可能從這樣的遺憾中走出來?”
陳沖回憶起最後一次在病房與母親見面的場景,也就是三周前。當時陳沖在用手機匆匆忙忙給人回郵件,餘光裡,她感覺母親在看着自己,就跟母親說,這是工作,馬上就好了。
看到忙碌的女兒,張安中也許有了一絲心疼,“她開始輕輕拍我的腿,好像在安撫我,唱起一首搖籃曲:‘睡吧,小寶貝,你的啊媽媽就在身邊,夢中你會得到禮物,糖啊餅幹啊随你挑選,等你睡了,我就帶你去到天宮……’ ,她拍我的手因風濕關節炎變了形,卻仍然那麼溫柔,我眼睛濕潤了,情不自禁放下手機跟她一起哼唱。”
這首搖籃曲是陳沖記憶中的第一首歌,也是她最早的對美的體驗。
曾把藥理拍成卡通片
熱愛閱讀,85歲仍然音準
張安中出生在進階知識分子家庭,是著名藥理學家張昌紹教授的長女 ,研究神經藥理。曾在複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學院)當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11月,中國藥理學會表彰對中國藥物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老一輩藥理學家,張安中(上海醫科大學藥理室)位列其中。
而作為一名醫學專家,張安中在藝術方面的才能也十分突出。陳沖回憶,“一位母親過去的同學和同僚告訴我,你媽媽最突出的是她的想象力,她的創造性思維。”
張安中曾把“傳出神經系統藥理”編成一本劇本,跟教研組的另外一位同學合作拍了一部卡通片。因為拍得好,是以後來在全中國使用。“也許我長大後對用聲畫講故事的興趣,就是母親從小在我心靈裡播下的種子。”而陳沖的哥哥陳川,日後成為旅美華人畫家,或許也受到母親的影響。
2003年,陳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回到上海家中,看到母親在鋼琴前寫寫、彈彈,再寫寫、再彈彈,原來是母親在老年大學學習作曲。15年前,她參加了東方電視台《精彩老朋友》轉播的一場鋼琴比賽,初賽時彈了《夜莺》,總分為99.256,決賽時彈了《聖母頌》,總分為98.866,得了老年組的第一名。
這些視訊陳沖珍藏在手機裡,“也許我一直在下意識地企圖留住她,或者在為終将的失去做心理準備”。
八年前開始失憶
對子女的牽挂呵護不曾變淡
陳沖說,大約從八年前開始,母親漸漸失憶,但“母親隻要還有一口氣,就在為孩子着想”。
張安中非常期待看見女兒,尤其是在她住院的時期。但當陳沖在病房陪她的時候,她又常說,“你很忙的,快走吧,不要在這裡把時間都浪費掉了。”這時,陳沖會說,“我就是來陪你的,沒有工作。”她又會突然為女兒擔心,“怎麼會沒有工作了呢?沒有工作你怎麼辦?”
還有一次,陳沖的父親交完一筆昂貴的治療費用後,說起他在用哥哥陳川的錢付日常生活費,本來神志恍惚的母親突然睜開眼睛,嚴厲地說,“你怎麼可以用陳川的錢?我不要治病了,這樣治療一點意義也沒有。”直到父親說,“這是暫時的,我去了銀行就會還給他的”,張安中這才放心。
為了了解母親的失憶症,陳沖還買了一本哥倫比亞大學腦神經專家寫的《錯亂的頭腦》,得知失憶是大腦海馬體的萎縮,而人的情緒産生于杏仁核——大腦的另一個部位。“但是我更願意想象,愛和音樂是儲存在海馬體、杏仁核以外的一個神秘地帶,跟靈魂和夢在一起。我更願想象母親去了那個美麗的次元……”
18年前,陳沖就評價父母:“但願他們的儉樸、聰明,他們對生活的興趣、對知識的向往,會通過我再傳給我的孩子們。”一名智慧的女性,一位堅韌又柔軟的母親,這就是張安中。她走得痛苦,但今生已足夠精彩。
網友們看到了陳沖
為悼念母親發的長文
紛紛淚目了……
陳沖在長文中表示:
“此生第一個愛我的
也是我第一個愛的人
在水深火熱中受難
我卻沒有在她身邊
人怎麼可能從這樣的遺憾中走出來?”
至親離世的悲痛的确難以自抑
望陳沖及家人節哀順變!
也願張安中老人一路走好!
本文綜合自:新聞坊、話匣子、@陳沖、網友評論等
來源: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