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何明朝還是亡了

後世對朱元璋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其實他作為草根出身,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一個統一王朝,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很多人對朱元璋不滿,是由于他晚年大肆屠殺功臣,但朱元璋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子孫考慮。雖然這樣對待有功之臣,的确過于心狠了,但換個角度來看,他對子孫确實是煞費苦心。

朱元璋在子孫的教育上,花費了很多功夫,他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果子孫能夠遵守,那明朝一定不止存在276年。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何明朝還是亡了

朱元璋原本文化水準不高,都是在當了皇帝之後,才不斷開始提升學問修養。是以他深知教育對子孫的重要性,他找了當時最有名的儒學大家,來當皇子們的老師,不僅皇子要讀書,就連公主也要聽課。

“明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引自《明史》

雖然要求皇子公主讀書,但他們身份尊貴,老師不敢打也不敢罵,這樣還是沒什麼效果。于是朱元璋便下令,老師可以懲罰不聽話的皇子,比如罰背書、罰抄寫,甚至可以打手闆。是以當時的皇子,就和民間普通學生沒兩樣,也是因為這樣,朱元璋的兒子個個都是才子。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何明朝還是亡了

讀了書有了文學基礎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人的道理。為了樹立正确的“三觀”,朱元璋還讓皇子去體驗農村生活,幫助農民一起耕田、種菜什麼的。他要求兒子們從國都南京,一直“遊覽”到臨濠,目的就是體驗生活,考察民情,了解自己曾經在民間的經曆,明白父親創業不易,要懂得珍惜。

有一天下朝之後,朱元璋帶着諸位皇子,來到皇宮的一塊空地上,他指着空地對大家說:“這裡不是不能建亭台樓閣,如今在這裡種蔬菜,隻是不願意勞民傷财罷了!”借此來告誡皇子,希望他們能夠愛民惜财。

“此非不可起亭館台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内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财,勞民之力耳!”——引自《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何明朝還是亡了

為了鍛煉皇子勤勉,不驕惰的品性,朱元璋做出規定:皇子凡是要去遠一點的地方,不管乘車還是騎馬,都隻能行三分之二的路程,剩下的三分之一,必須步行。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命人制了很多草鞋,命皇子步行的時候,必須穿着草鞋。

朱元璋對兒子的言傳身教,還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讓他們謹記,父輩創業不易,要好好珍惜這一切,将家族的産業一代代傳下去。直到朱元璋臨終之時,都還在苦口婆心告誡兒子們。

既然朱元璋這麼努力,将兒子們一個個打造成人才,又給他們留下祖訓,為何明朝還是亡了?其中存在這幾種原因。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何明朝還是亡了

一、子孫性格差異

龍生九子,每個兒子的性格都不會完全相同,有的聽話,有的叛逆,有的膽小,有的魯莽,這就造成滅亡的主要原因。我們先來舉個例子。

洪武十一年,秦王朱樉前往封地就藩,他舍不得離京,于是在途中大發皇子脾氣,還用鞭子抽打廚子。這事傳到朱元璋這裡,他立即寫了封信給朱樉,告誡他要善待廚子:“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

然而這件事沒過去多久,晉王朱棡也開始鞭打廚子,朱元璋沒辦法,又寫信給朱棡,讓他要善待自己的廚子。并且拿自己的廚子舉例,說大廚徐興祖跟随自己多年,他從未對其說過一句重話,是以讓朱棡也要學會識大體。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何明朝還是亡了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說明朱元璋對兒子的叛逆也是無可奈何,他在的時候,兒子犯錯還能教育,可他去世之後呢,藩王便成為脫缰的野馬了。

再說朱元璋的後世子孫,不僅将他的祖訓忘得幹幹淨淨,别說牢記祖輩創業艱辛了,不敗光家産都已經算好的。特别是明朝後期的皇帝,大多不務正業,不好好守住先祖留下的資産,還揮霍無度。有的去煉丹,有的去當木匠,有的隻知道享受,朱元璋的棺材闆都要蓋不住了。

二、宦官幹政

明朝宦官幹政的情況很嚴重,不管是王振、劉瑾還是魏忠賢,都被稱為是明朝的罪人。而這些重用他們的皇帝,完全忘記了先祖的告誡。當初朱元璋誅殺功臣,就是為了給子孫鋪路,如今子孫卻自己将江山交給别人打理,而且還是奸詐的宦官。這便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朱元璋為了防止子孫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何明朝還是亡了

三、忘記祖訓

其實歸根結底,明朝之是以滅亡,完全是因為子孫忘記朱元璋的祖訓。朱元璋讓子孫不要勞民傷财,明武宗卻要修建豹房,又在宮外修建朱壽将軍府。朱元璋讓子孫關愛下屬,嘉靖帝卻讓宮女沒日沒夜為他采集露水煉藥,導緻差點死在宮女手上。朱元璋希望子孫相親相愛,可轉頭朱棣就造了侄兒的反。

基于上面種種原因,明朝才會滅亡如此之快。其實人生老病死,朝代興衰罔替,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就算子孫謹遵朱元璋的祖訓,明朝遲早有一天還是會滅亡,但至少可以延長明朝的命運。

(參考文獻《明史》《明太祖實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