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涼山寶藏(6)丨綠釉火葬罐:見證南诏與西昌的緣起緣滅

涼山寶藏(6)丨綠釉火葬罐:見證南诏與西昌的緣起緣滅

大理國時期陶執卷女俑

在考古人員眼裡,一座古代墓葬,宛若一座曆史寶庫、一把神奇的鑰匙,它的發現既可展現奇珍異寶,又能印證曆史填補空白。1985年,西昌北山發現了兩萬平方米的火葬墓,經過考古專家的搶救發掘,驚人發現,這并不是普通的火葬墓,而是大理國時期的火葬墓。

随着一系列的文物浮出水面,南诏與西昌之間無數個風起雲湧的曆史故事一幕幕重制,西昌是如何被南诏攻陷成為一座空城、大量移民給西昌帶來了獨特的火葬習俗、好戰的景莊王在西昌離世……這些鮮為人知的千古絕唱在文物身上被喚醒,火葬墓背後,呈現出的不僅是南诏對西昌的影響,還反映出唐宋時期,西昌城裡以白族為主的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

涼山寶藏(6)丨綠釉火葬罐:見證南诏與西昌的緣起緣滅

火葬墓中出土的闆俑

南诏野心勃勃揮軍北上,西昌淪為一座空城

很多人都不知道,西昌曾經是南诏的領土,唐宋時期,南诏和大理國金戈鐵馬,馳騁雲貴高原,新舊唐書和宋史都有光輝曆史的記載。說起南诏與西昌之間的故事,就得先說說南诏和大唐之間的恩怨情仇。

公元859年,大唐朝廷一派動蕩,沉迷于求道修仙的唐宣宗李忱,因服下方士的長生不老藥,中毒駕崩。宦官外戚逮住機會,擁舉驕奢淫逸的太子李漼草草繼位,也就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唐懿宗。

同年,遠在雲南的南诏王豐佑亦薨,段氏、楊氏等大姓勢力扶持十六歲的蒙世隆接管了南诏,史稱景莊王。

談到蒙世隆的一生,隻能用一個“戰”字來概括。年僅十幾歲便屢次請願随軍征戰,繼位之前的他早已統帥大軍,戰争對他來說無疑是獲得權力的最好方式。

南诏原本就是蒙氏的天下,自建立起,共經曆了十三代王,在這十三代中最富争議的,當屬世隆,他的繼位,讓南诏連同周邊地區都陷入了經年不絕的戰亂。

宣宗新喪,唐朝派使者向南诏告喪,卻未曾向世隆之父悼祭,在給南诏的诏書中也未曾提到冊封世隆一事,世隆心生不滿,傲慢打發了唐使。見使如見國君,唐使在南诏受到委屈,回長安後自然免不了向唐懿宗告狀,指責世隆狂妄無禮,不把皇上放在眼中。朝堂上,唐懿宗勃然大怒,決定不予冊封世隆。

此時的唐朝已經進入了衰敗的晚期,而南诏的經濟、文化卻持續繁榮,軍事力量達到雄厚的地步。許多大臣開始勸世隆稱帝,自己給自己冊封,不做唐朝的藩屬之臣。如此一來,年輕氣盛的世隆更是堅定了反唐的決心。

公元859年,世隆在雲南登基稱皇帝,改國号為“大禮”,改年号曰“建極”,拒絕再向唐王朝進貢,南诏與唐朝的關系正式宣告破裂。

南诏從建立起,政局一度穩固。世隆繼位後,日益膨脹起來的武力,立刻找到了出路——唐朝的邊境成了掠奪、侵擾的對象;同時,他調動南诏各方力量,形成了強大勢力與唐朝抗衡。

公元859年至874年之間,南诏為了維持統治、擴大疆域,多次出兵西昌,發起大規模的擄掠性戰争。并以西昌為據點,把戰争推向成都,先後在成都、西昌等地擄掠子女、百工數十萬,以及數不盡的珍寶财物。

據文獻記載,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使“成都以南,越巂(今西昌)以北,八百裡間,民畜為空”。可見戰争之殘酷,西昌在當時淪為了一座空城。唐朝面對虎視耽耽的南诏進犯,根本窮于應付。

公元860年,南诏打敗唐朝守軍,最終占領了西昌。

公元876年,世隆仍以西昌為前線,親自上陣指揮作戰,但此時的南诏已不同往日,南诏軍節節敗退,世隆積勞疽發,一病不起。公元877年2月的一天,年僅33歲的景莊王在西昌去世。

有專家指出,景莊王的墓葬至今未被發現,如果發現,那将又是一番轟動的大場景。

涼山寶藏(6)丨綠釉火葬罐:見證南诏與西昌的緣起緣滅

大理國時期陶牽馬武士俑

火葬盛行,南诏移民帶來的喪葬習俗

南诏占領西昌後,帶來了大量的南诏移民填補這座空城,同時廢除唐朝在西昌的建制嶲州,改立建昌府。火葬的習俗,也就此在西昌開始盛行。

南诏是個十分奉信佛教的地方,其統治區域到達哪裡便把佛教推行到哪裡,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南诏的喪葬習俗也與中原地區有着不同,他們相信人來于塵也歸于塵。明朝野史《淮城夜語》中對南诏和大理的喪葬習俗略有記載,段氏繼承南诏疆土改國号大理,鑒于前朝王陵劫難,自此不再興建王陵地宮。上至國王下至達官,死後一律仿效佛教之僧人涅磐,遺體火化,收骨殖儲存于崇聖寺三塔地宮。

而普通百姓的火葬,更簡單。

1985年9月—10月,四川武警三支隊在西昌北山修建水池,挖到一些火葬罐,随即,他們通知了涼山州博物館。緊接着,考古人員對西昌北山的火葬墓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發掘,在160平方米的發掘範圍内發現火葬墓150餘座,這次發掘收獲頗豐,為深入了解西昌的火葬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南诏時期的火葬方式,雖然簡單,但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墓的分布十分密集,墓葬的間距一般不超過1米,間距最小者僅20—30厘米。每座墓葬的位置沒有很明顯的規律。火葬墓的墓坑均為圓形豎穴土坑,坑的直徑深淺視所埋入的火葬罐的大小而定。火葬罐置于坑中,有兩套罐(即罐中另放一罐)、三套罐,但大多數為單罐。部分火葬罐的外周或兩套罐的罐與罐間隙中,等距離的放置五個陶闆俑。火葬罐放人坑内後,就近用土或火葬後的木炭屑掩埋,個别火葬罐還放在石椁内。

涼山寶藏(6)丨綠釉火葬罐:見證南诏與西昌的緣起緣滅

北山火葬墓中出土的五個一組陶制闆俑已被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火葬墓多為層層埋葬,上下時期不同。幾乎每座火葬墓上都有打制過的石塊,石塊是一種尖石,大小不一,狀如塔形,石上多刻有姓氏楷書,已經發現的姓氏有:“楊、張、趙、何”等;另一種刻有蓮花狀刻的佛教圖案石塊,上面也有楷字記載。

這批火葬墓共出土了1000餘件文物,有瓷器、陶器、銅器和鐵器。其中五個一組的陶制闆俑已被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出土的一套陶俑造型細膩生動,為同時期陶俑中的精品。

火葬墓可初步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火葬墓不封不樹,地表無任何标志,晚期火葬墓的上面立有圓餅形石墓志或卵塔形石墓幢,還發現一件作金剛杵形的墓幢和一通在自然卵石上镌刻志文的墓碑。

圓餅形石墓志,均蓋在火葬墓的坑口,墓志正面大多镌刻曼茶羅圖案,圖案均呈八角形,也有少量呈十角和十二角形的。圖案上,镌刻有梵文和白文、漢文,梵文是佛菩薩的種子符号,白文是由漢字改造的一種文字,内容為幕主姓名和官職,漢文内容則為“追為亡人某某神道”。

火葬墓出土的器物分葬具與随葬品兩類。

葬具為各式火葬罐,分陶質和銅質兩類,以前者為大宗。陶質火葬罐又有夾砂紅陶、泥質陶罐和上釉陶罐三種。其中最多的是外壁飾以蓮瓣紋和肩部飾十二生肖的陶罐。

涼山寶藏(6)丨綠釉火葬罐:見證南诏與西昌的緣起緣滅

大理國時期陶生肖俑

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罐内白骨上的經文,都不知其意,更感覺不可思議,千百年前的朱砂字型,竟然至今還儲存完好。

其實,這也是佛教思想的另一種表現,人在去世後,進行火葬,待屍體焚燒到骨骼呈灰白色時,選頭骨及大塊骨骼,用朱砂或金粉在上面書寫梵文經咒,以超度亡靈,然後将骨骼按順序放入陶瓷罐内安葬。有的還在罐底鑿一個孔,以便讓“靈魂”出入。火葬後即使将骨灰再埋葬,也沒有墳頭。

火化後的骨殖分層放置于罐中,一般肢骨在下,頭骨在上,大塊的骨殖上都有用朱砂書寫的梵文咒語,其上再貼以金箔。随葬品如銅片、銅蓮花、銅鏡、銅手钏、錢币等,一般放在罐底。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即每一個火葬罐中都放有影青瓷器或白瓷器,無瓷器者則放有影青瓷片或白瓷片。

西昌的火葬墓全部分布在西昌市近郊,目前發現的墓地有北山、小山、桑坡、姜坡、楊家墳山、新村6處。其中北山火葬墓群規模最大,面積達2萬平方米,是除雲南之外,唯一一處規模最大的火葬墓。

綠釉陶蓮瓣紋火葬罐,曆史的見證者

涼山寶藏(6)丨綠釉火葬罐:見證南诏與西昌的緣起緣滅

綠釉陶蓮瓣紋火葬罐

在北山火葬墓中,綠釉紅陶罐并不少見,其中的綠釉陶蓮瓣紋火葬罐最為典型,是國家一級文物。陶罐在當時的人們日常生活中,是極為普通也最常見的用具之一,但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它卻是南诏在西昌建立政權這段曆史的見證者。

而綠釉陶這項工藝,至今在我們身邊也有迹可循。

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釉陶的着色劑,綠色是銅,黃色是鐵,助熔劑是鉛,燒成溫度在800度左右。綜觀釉陶在世界範圍内的産生曆史,在陶器上施加低溫釉并非最早出現在中國。中國釉陶的起源仍存在一定争議,但可以确定的是,我國釉陶技藝的産生和發展與絲綢之路的開通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而川滇釉陶的工藝,在釉陶曆史上也是頗負盛名。

川滇釉陶經曆漢代的繁榮後,進入黑暗期。從兩晉至唐末,釉陶在川滇極少出土。也許是因為雲南地方勢力割據,導緻絲綢之路中斷,又可能當時流行薄葬,緻使這一時期物品難以流傳下來。

唐末五代,釉陶在川滇再度興盛。南诏國統一雲南,使絲綢之路暢通無阻。由于南诏全民信教,流行火葬,大量的火葬罐被生産出來,由火葬罐的帶動,生活日常用品也開始使用釉陶。

在西昌以南的會理縣,至今還保留着古老的綠釉制作工藝,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也被稱為“中國唯一的綠陶”。

會理綠陶制作出來的缸、缽、壺、罐、碗、碟、花盆和花瓶等家用陶瓷,大多以綠色為主。乍一看,粗粝土拙,細細品味,其器型獨特,古樸簡潔,巧奪天工。

會理綠陶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經1200多度的高溫氧化焰,燒制呈寶石綠色而得名。會理的綠陶密度高、聲音清脆、無鉛無毒、抗酸堿,結實耐用,養生環保,當地人稱用綠陶壺泡茶3天不壞。

有專家指出,會理的綠釉配方及制作工藝流程與邛陶綠釉是同一個釉種,用同一種方法制成。衆所皆知邛陶是毀滅于戰亂斷燒于唐代,會理是南诏國的屯兵要地,會理的陶瓷是否有源于邛陶,并無史料佐證。

原涼山州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劉弘曾經這樣分析西昌的火葬墓的随葬品:“西昌是已經發現的這種墓葬的最北端,墓葬最多,文物最豐富,但西昌陶器以土陶為多,不及雲南楚雄州的青花瓷罐精美。”

幾乎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着一個蕩氣回腸的故事,既回味悠長,又讓人流連忘返。西昌火葬墓背後,是南诏興盛與滅亡的故事,是佛教密宗對當時社會影響的縮影,佛教于南诏初期開始從中原、印度、吐蕃等多地逐漸傳入,傳入後得到了王室的支援,最後促成了南诏大理國多個宗派共同繁榮的佛教盛世,造就了南诏大理國豐富、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産。那麼,在全民信教的南诏政權下,西昌還有哪些佛教思想的産物流傳下來呢?在下一期的故事裡,我們再來追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