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知識丨在古代想看新聞,該怎麼辦

長知識丨在古代想看新聞,該怎麼辦

以現代社會的慣例,若發生重大事故,政府或相關負責機關需要召開新聞釋出會,及時向社會公衆通報情況,并定期更新資訊。

我們不禁好奇,古代有新聞釋出的途徑嗎?或許令今人想不到的是,早在宋朝就已經有比較完善的官方新聞釋出機制了。

先來看個小故事:對北宋人來說,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無疑是發生于北宋末的“靖康之變”。當時金國入侵,國難當頭,從北方席卷而來的鐵騎快要圍住大宋的國都汴梁城了。

可以想象,每一個生活在汴京的市民都會迫切地想了解戰争的進展。但那時候看不了電視,更沒有微信微網誌,怎麼辦?隻能等政府“出榜”。

從靖康元年一月到次年四月,宋政府幾乎每天都會在汴梁城内釋出榜文,向市民通報最新消息,以安撫人心、澄清流言。

如金兵團團圍住汴京。宋廷無力禦敵,隻能屈辱地與金人和談。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宋政府貼出黃榜,通報了欽宗皇帝将往金營談判的消息。

又如靖康二年的正月初十,金人又要求宋欽宗到金營議事。朝廷又出榜通告士庶:“朕出城議徽号事,為諸國未集,來日定回,仰居民安樂。”但欽宗一入金營,即被扣押,金人以宋皇為人質,向宋王朝勒索金銀。

宋王朝對“出榜”這種新聞釋出機制極為重視,當時的窮鄉僻壤,都要求設定粉壁。粉壁,就是專門用于張貼榜文。

從京城到州縣,再到鄉裡,無數面粉壁,構成了宋政府發達的資訊釋出網絡。據史書統計,在靖康年間(公元 1126—1127 年)金兵兩次南下圍攻開封的一年半時間内,宋朝各部門共在開封城内出榜130餘次。

雖然靖康年間,面對兵臨城下的金人,宋欽宗與宋王朝的表現不免讓後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過從政府新聞通報的角度來看,宋政府确實已建立了一套新聞釋出機制,在危急時候,能夠及時向市民通報最新消息。

除了榜文,邊報也是宋代官方新聞釋出途徑。據《朝野類要》記載 :邊報,“系沿邊州郡,列日具幹事人探報平安事宜,實封申尚書省樞密院”。其記載邊區軍事活動的消息,主要是關于敵軍的動态。為了防止洩露,邊報通常都是實封入遞,必要時用蠟丸或礬書。蠟丸、礬書不一定用于傳遞軍情,也用于傳遞诏書政令,隻有在特殊情形下才用。

但是,宋代官方新聞釋出最重要的形式是——邸(dǐ)報,它有着嚴格的采訪、搜集、編輯、送審、審定、發行制度。宋代邸報是由都進奏院統一發行。進奏院長官由中央任命,進奏院的直屬上司是給事中。給事中掌封駁,審查指令,屬門下省,但宋代在習慣上屬樞密院。南渡以後,一度屬門下後省。

南渡前和南渡後前期,邸報大多是先呈樞密院核定,才能發行。南宋末期由門下後省負責。他們的任務,主要是決定發報稿件的取舍。

宋代官報的傳報活動也是連續的,有一定的周期的。各個時期不一,其周期,有“每五日”“每月”“逐旬”和“每日”的編定、脊報、錄付和傳發活動,有着密切的聯系。

邸報編定後,由驿遞“傳之四方”。北宋驿遞有四種 :步遞、馬遞、急腳遞、水運步遞 ;南宋實行了擺鋪制度,有金字牌、急速文字牌、緊急文字牌等。

邸報是宋代傳達政令的工具之一,但讀者對象為特定階級的官吏和機關。可以說,宋代邸報(進奏院狀報)是中國新聞史上最早出現的有較大權威的中央封建官報。

除了邸報以外,當時開封城還出現了一種私人印發的“小報”,當然“小報”在當時是違法的,因為它經常會傳播一些假消息。

為什麼會出現小報呢?在宋朝,有些可能是未經證明,而有些可能是有意隐瞞,特别是一些軍事資訊,涉及到國家機密,是不允許報道的。由于小報不經過樞密院的層層審查,往往消息要早于邸報,而且官方的邸報郵寄時間是固定的,一般都是每隔五天才寄出一次,甚至遇到天氣不好等,需要兩期合并寄出,是以等到讀者拿到手,消息都已經過時了。

小報為了争取時間,會采用蠟闆印刷,這是一種用蜂蠟與松香制作的版,這種闆質地松軟,雕刻速度非常快。在宋朝,小報非常受歡迎,具體發行量我們現在無從查起,但是很多商人依靠這種非法生意發财是有的。

與現在的新媒體一樣,小報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因為缺乏必要稽核機制,導緻小道消息滿天飛。比如北宋末年,宰相蔡京被罷免了,小報居然刊登出了一道宋徽宗罵蔡京的聖旨,這讓宋徽宗很難堪,還特意下一道聖旨來澄清。當時還懸賞500貫,查出誰僞造了聖旨,但是最終不了了之,可見那時候君權控制力是非常弱的。

◎本文轉載自“人民論壇網”,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