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世紀的大清帝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英國的8倍,日本的9倍

歡迎大家走進【潮流史詩】的頻道,今天咱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内容吧。早在堯舜禹時代,女真族的祖先就生活在東北,他們在那裡打獵,在那裡種植,在那裡繁衍後代。千年之後,一個名為努爾哈赤的女真人,統一了女真各部,野心勃勃将目标瞄準中原,瞄準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改國号為大清。

1644年,皇太極之弟多爾衮率領清兵入關,正式入主中原。

18世紀的大清帝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英國的8倍,日本的9倍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統國家,這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12年,溥儀遜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诏書,清朝從此結束。

大清,這個不到300年曆史的王朝,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一個并不怎麼美好的印象,尤其是1840年以後的曆史。

1840年,有着約1450萬平方公裡面積和4億人口的大清帝國,居然被來自西方的英國打敗,并簽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了二千一百萬銀元,割了香港島,從一個主權完整的國家開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18世紀的大清帝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英國的8倍,日本的9倍

《南京條約》隻是開始,此後,大清不斷割地,不斷賠款,不斷簽下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甚至,1895年,大清被昔日的彈丸小國日本打敗,簽下更加屈辱的《馬關條約》,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加深。

毫無疑問,中國人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一部挨打史,一部令人心痛令人流淚的曆史。

可是,你知道嗎?大清并非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弱雞形象,并非一開始就和西方國家有着天與地的差距,并非一開始各個國家都能踩上一腳......

18世紀的大清帝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英國的8倍,日本的9倍

大清,仍然有着自己光輝的一段曆史,一段輝煌曆史,一段屹立于世界強國的曆史。

它曾萬國來朝,是世界有名的強國,曾有過康乾盛世,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欣欣向榮。

根據《康乾盛世曆史報告》記載,一直到乾隆皇帝死前的18世紀末,清朝在世界制造業總産量所占的份額還是超過了整個歐洲的五百分點,大約等于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和日本的9倍.......

18世紀的大清帝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英國的8倍,日本的9倍

這是一種怎樣的經濟實力?

我想,即使是現在,也沒有一個國家能達到當年大清的這種經濟實力。

都說經濟是一切的基礎,那時的大清有着最好的基礎,遠遠超過後來建立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更是比日本強了無數倍。

18世紀的大清帝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英國的8倍,日本的9倍

那個時候的清朝GDP在世界總份額中占到将近三分之一。

可是,大清的統治者們并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基礎和條件。

别的國家開始工業革命,開始改革,開始用機器代替人力,而大清,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将國門封鎖,不與外界接觸。

就這樣,大清由盛轉衰,被一個又一個國家超越,最後成了挨打對象。

版權聲明:碼字不易轉發請标注來源,發現抄襲全網維權。部分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及時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