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督促官員提高品德,嚴密監察行動,明朝對官員品行的重視

全文共1619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明朝很多皇帝的事迹,可謂是耐人尋味。比如出身貧寒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憑借一己之力廢除宰相制度,開創“洪武之治”;比如發動靖難之役奪取政權,五次禦駕親征蒙古,打壓蒙古族勢力的永樂皇帝朱棣;

比如明朝末年,因為國本之争三十餘年不曾上朝,但明朝依然有序運轉的萬曆皇帝。這些都是明朝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而他們的成就背後也是衆多有才能的官員。

督促官員提高品德,嚴密監察行動,明朝對官員品行的重視

朱元璋登基之後,十分重視手中的權力,為了實作自己規劃已久的想法,建立起國泰民安的王朝,不得不打壓宰相的勢力,甚至尋求機會廢除宰相,以便于自己大刀闊斧地進行一番改革。

于是朱元璋便建立了錦衣衛,搜尋宰相犯錯的證據,并借此廢除了宰相制度。而朱棣雖然奪取皇位,卻受到官員的排斥,隻能任用身邊信任的宦官輔佐自己,擴大皇權。

而萬曆年間朝局運轉有序的背後,也少不了張居正這樣的能臣輔佐,推動改革,才會造就“萬曆中興”的局面。

督促官員提高品德,嚴密監察行動,明朝對官員品行的重視

由此可見,明朝的發展除了要歸功于皇帝的統治,也少不了背後許多能臣輔佐。而明朝初期的社會環境并沒有這麼樂觀,反而受到了蒙古族的壓制,受到了遊牧文明的沖擊,官場風氣一蹶不振。

經過了朱元璋等皇帝的不懈努力整頓吏治,明朝的官場風氣才逐漸踏入正軌,并在嚴密的監察體系的監督之下,成為了明朝耀眼的存在。

一、恢複禮樂教化

1、興辦學校

元朝時期,蒙古族統治者廢除儒家思想,限制儒家文化的傳播,以武功治天下。這是因為遊牧民族本身就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習慣了居無定所的生活,

遊牧民族的陋習也被帶入了中原地區,以緻于中原禮崩樂壞,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锢,成為了統治者的傀儡。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意圖恢複中華傳統文明,恢複禮樂教化,決定先從文化方面入手,在多地興辦學校,提高人們的受教育水準,傳揚傳統文化,避免文化出現斷層。

朱元璋出身貧寒,自幼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朱元璋希望百姓可以讀書識字,學習更多的知識,參加科舉考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督促官員提高品德,嚴密監察行動,明朝對官員品行的重視

2、整頓吏治

朱元璋自幼生活在貪官污吏的陰影之下,時常受到壓迫,生活十分艱難。于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他首先要處理的就是這些貪官,還有腐爛不堪的官場風氣。

朱元璋壓低了官員的俸祿,推行節儉,并以此來培養官員廉潔奉公的作風。根據記載,明初九品官員的俸祿隻夠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相比于曆代王朝十分窘迫,可見朱元璋整頓吏治的決心。而明初的官場風氣的确清廉,貪官污吏無處遁形,也有賴于嚴密的監督體系,以及嚴苛的治理手段。

督促官員提高品德,嚴密監察行動,明朝對官員品行的重視

二、要求官員重視品行

1、監察嚴苛

明朝建立之後,對于不同品階的官員都有考核準則,對不稱職者要加大處罰力度,對表現出色之人也會加以獎賞,激勵官員廉潔奉公。

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在搜集宰相犯罪證據之後便失去了用途,直到整頓吏治的時候又重新得到重用。

當時的錦衣衛負責監督官員的一言一行,但凡有出格者便會受到嚴厲的懲處,這也造就了明朝初期安穩的吏治環境。

督促官員提高品德,嚴密監察行動,明朝對官員品行的重視

2、提高官員品行

朱元璋不僅要求官員保持清廉,還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因為朱元璋出身平民,所思所想自然也都是為了百姓考慮。

官員的存在是為了讓百姓生活幸福,及時解決百姓遇到的困難,并發揮自己父母官的價值,修養自身品德,不被财權誘惑,才能促進朝廷的運作,提高行政效率,淨化官場氛圍。

明朝處于明清小冰期之中,自然災害頻繁,長年累月的災害會導緻許多地方的發展變緩,百姓的生活也不容樂觀。

而官員的存在就是要幫助百姓從困境中掙脫出來,在災害中得到救助,在窮困時有所補償,讓每一個人安心地活下去,提高國家生産力水準,促進王朝的運轉。

督促官員提高品德,嚴密監察行動,明朝對官員品行的重視

明朝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專制制度不斷加強,皇帝對官員的限制和要求也越來越多。在皇權至上的年代,官員需要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才能幫助皇帝維護朝廷的有效運轉。

地方官員無論官職高低,都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在百姓遇到困難時及時進行救助,形成積極健康的官場氛圍。而明朝官員受到多方面的監督,也不敢為所欲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朝的繁榮。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