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個新冠特效藥來了,“深圳智慧”發揮重要作用_深圳新聞網

作者:深圳新聞網

12月8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清華大學、騰盛博藥合作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安巴韋單抗注射液(BRII-196)及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BRII-198),獲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市準許。這是我國首個獲批的自主知識産權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對臨床進展高風險的新冠患者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80%。此獲批标志着中國擁有了首個全自主研發并經過嚴格随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證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藥。從一開始就定下科技抗疫目标小政非常自豪地注意到,首款國産新冠特效藥獲批,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參與其中,“深圳智慧”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劉磊表示:“從疫情一開始,我們就定下了科技抗疫的目标。我們很高興能與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團隊及騰盛博藥公司合作,并在疫情持續發展的時期為中國首個抗新冠病毒藥物貢獻出深圳智慧和深圳經驗。”小政獲悉,僅不到20個月的時間,深圳市三醫院就與清華大學及騰盛博藥合作,将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從最初的實驗室研究迅速推進到完成國際3期臨床試驗,并最終獲得中國的上市準許。這一成就是中國與全球一流的科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包括支援ACTIV-2國際臨床研究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以及上司ACTIV-2臨床研究的艾滋病臨床試驗組(ACTG)。“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的獲批,為中國帶來了首個新冠治療特效藥。這一聯合療法在國際多中心試驗中展現了優異的安全性和保護性,是至今為止在全世界範圍内唯一于準許前開展變異株感染者治療效果評估,并獲得最優資料的抗體藥物。我們非常榮幸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及騰盛博藥在基礎、臨床和轉化研究等方面的高品質合作,并取得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優異成績。下一步我們将繼續研究單抗聯合療法在高危和免疫缺陷等人群中的預防作用。”——清華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與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深圳第三人民醫院貢獻多個抗疫成果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前身是深圳市東湖醫院。作為深圳地區唯一一所傳染病醫院,市三醫院在2003年非典、人禽流感患者救治都屢創醫療奇迹。2004年,根據對全市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重新布置規範深圳市傳染病醫院的定位和發展,決定在龍崗布吉水徑北重建深圳市傳染病醫院,将東湖醫院遷入新址,并更名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近年來,市三醫院迎來跨越式發展,對标國内、國際先進水準,充分發揮“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基礎、臨床研究與防控體系建設等方面的龍頭引領作用,帶動與促進結核病、新發突發傳染病等學科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臨床疑難危重疾病的診療水準、臨床醫學研究水準與醫學人才培養能力,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市三醫院就是深圳的主戰場。市三醫院科研團隊以臨床為導向,以科研為手段,攻堅克難,全面展開新冠病毒科研攻關,在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方面進行布局,貢獻出多項重量級科研成果,為全世界戰疫提供科研支撐。基礎研究的成果要能解決臨床的實際問題。小政了解到,市三醫院已與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有近20個項目轉化到臨床應用中,這些新的技術、新裝置和新的治療方法,解決了患者的實際問題,最終讓更多患者受益。2020年醫院立項總項目數92項,其中省部級及以上項目57項,獲得總經費5675.85萬元,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項目1項。發表SCI論文185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600分,包括《Nature》、《Science》、《Cell》、《New Eng J Med》、《JAMA》等國際頂級期刊。市三醫院基大學學名額資料庫(ESI)臨床醫學領域排名晉升全球前1%。醫院在科技獎勵方面也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為第二完成機關與鐘南山院士合作申報并獲批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與廣東省結核病控制中心聯合申報的“結核病防治技術內建與應用研究”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深圳科技抗疫成果多病毒基因組測序、高通量核酸檢測、疫苗和藥物研發、打造城市級疫情監測與分析平台……新冠疫情阻擊戰是一場病毒與科技的較量。科技抗疫,深圳的“硬核”可不止首個新冠特效藥。深圳科技力量在助力控制傳染、病毒溯源、疫苗研發、大資料防控監測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形成了科技助力疫情防控的“深圳樣闆”。疫苗方面——2021年5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正式準許深圳康泰生物的新冠滅活疫苗獲得緊急使用。6月1日,康泰生物首批新冠滅活疫苗52萬支正式供應深圳市場啟動接種。Ⅰ/Ⅱ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該疫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康泰生物正在馬來西亞、智利等多個國家籌備開展Ⅲ期臨床試驗,同時積極推進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針對變異毒株的滅活新冠疫苗、mRNA疫苗多條技術路線。同時引起廣泛關注的是,8月初,該公司針對新冠病毒變異株的疫苗研發項目取得重要進展,還成功分離出多株德爾塔變異株單克隆毒種,後續将嚴格按照人用疫苗品質要求進行毒株評價,篩選疫苗用毒種,為生産針對德爾塔變異株的新冠滅活疫苗做好準備。作為深圳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疫苗産業研發創新的“橋頭堡”,康泰生物具備細菌疫苗、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多聯多價疫苗、結合疫苗等先進技術的研發和生産能力。未來,康泰生物将持續大規模生産新冠滅活疫苗,逐漸供應廣東、全國,乃至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積極貢獻。資訊技術應用方面——在抗疫過程中,多種AI技術和智能裝置的應用,成為科技抗疫的亮點。AI智能測溫、智能巡邏機器人等均已參與到疫情防控中。最近,智能無感測溫面闆機上線深圳各大藥店,打造抗疫平台形成“城市測溫一張網”。利用AI技術助力,雲天勵飛研發了以“微觀預防-中觀預警-宏觀預測”為主線的疫情防控監測與資料分析平台産品,該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大資料技術,檢測發現潛在體溫及健康碼異常人員;追蹤涉疫人員軌迹,挖掘密切關系;并實時分析預測區域的整體防控态勢。目前該平台已在深圳覆寫6300餘家藥店,以及超市、機場、社群等防疫重點區域。核酸檢測技術方面——華大、海普洛斯等一批深圳本土檢測機構運用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檢測裝置,提升檢測效率和通量,實作大面積核酸檢測的“深圳速度”。今年6月廣東疫情發生後,深圳華大集團在廣深佛三地迅速搭建起多個“火眼”實驗室,在短時間内完成超大規模人群核酸檢測,其中,華大廣州“火眼”實驗室核酸檢測日通量擴增至21萬單管,若采取10混1混采技術,每日最高檢測近210萬人份核酸檢測樣本,成為中國科技抗疫的一張閃亮名片。檢測超過百萬人次的,還有海普洛斯醫學檢驗實驗室。據了解,該實驗室采用海普洛斯自主研發的數字化系統HCOVIS,可實作無紙化樣本采集、遠端實時動态檢測追蹤、報告自動化生成,一鍵導出采樣資料等功能。

繼續閱讀